為人莫失真性情


莊子 | 為人莫失真性情

現代人在心理上最大的困擾是憂鬱症。憂鬱症的病因相當複雜,主要症狀卻差不多,表現為無精打彩,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等等。

誰不喜歡活得有聲有色?但是各種壓力紛至沓來,讓人失去信心,裹足不前,覺得一件事做成沒做成都差不多,甚至做或不做也差不多,到了最後,活著與否也差不多了。

我們無法改變外在世界,但至少可以設法改變自己的心態。譬如,做事不要老想著目的與結果,練習在過程中感受快樂。最根本的方法是活出自己的真性情,減少別人的評價對自己的影響。

莊子 | 為人莫失真性情


莊子在《田子方》篇中說:“百里奚不把爵位俸祿放在心上,所以養牛而牛肥,讓秦穆公忘記他地位卑賤,把國政交給他。舜不把生死放在心上,所以孝行可以感動世人。”

有關百里奚與舜的事蹟,可以作不同理解,但是莊子都用“不入於心”來說明,突顯他們做事專注,心無旁騖,然後可以感動別人。接著莊子引入主題:

宋元君打算畫些圖樣,所有的畫師都趕來了,行禮作揖之後站在一旁;調理筆墨,半數的人站到門外去了。

有一位畫師稍晚才到,悠閒地走進來,行禮作揖之後也不站立恭候,就直接進畫室去了。宋元君派人去察看,見他解開衣襟,袒露上身,盤腿端坐著。宋元君說:“行了,這才是真正的畫師。”

莊子 | 為人莫失真性情


宋元君在莊子筆下出現多次,大概因為莊子是宋國人的緣故吧。召來全國的畫師,但選誰比較合適呢?宋元君考慮的不是技巧或經驗,而是真性情。畫家如果少了一份真性情,他的作品便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品。這位畫家正是因其不同流俗的真性情而得以雀屏中選。

《世說新語》中有一段相應的佳話:

郗鑑與王導都是朝廷大官,門當戶對。郗鑑有女初長成,想在王家挑選一位女婿,就派專使送一封信到王府,說明來意。王導對使者說:“您到東廂房去,任意挑選吧!”

這位使者回來稟告郗鑑說:“王家幾位公子都是可取的人才,他們聽說太傅派人來選女婿,個個表現得莊重沉穩。只有一位公子露著肚子躺在東廂房的床上,好像沒有聽說這件事一樣。”打聽那人是誰,原來是王羲之。郗鑑就把女兒嫁給他了。

莊子 | 為人莫失真性情


郗鑑挑選女婿,首先考慮的也是真性情。如果善於逢迎,老於世故,將來夫妻相處恐怕不易和樂。他沒有料到的是,王羲之後來成為偉大的書法家。如果少了這份真性情,或許也不易成就偉大的藝術品了。就王羲之來說,也許他正好讀過《莊子》這一段寓言,抱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想法,他的表現同那位畫師如出一轍。兩相輝映,著實有趣。

說到“率真”,《世說新語》所記載的魏晉士人事蹟中,大概要首推王述了。

簡文帝談起王述的為人,說:“才能並不突出,對名利也不淡薄,但是以他的一點直率,就抵得上別人很多很多了。”

王述曾在王導府中擔任幕僚。聚會討論時,經常是王導一發言,眾人就爭相讚美,王述的反應如何呢?他說:“丞相不是堯、舜,怎麼可能每件事說的都對呢?”王丞相對他不但不責怪,反而十分讚賞。

莊子 | 為人莫失真性情


後來王述升任尚書令,一接到任命就去上班。兒子勸他說:“謙讓是美德,您應該推辭一番。”但他毫不考慮裝腔作勢的官場文化。

謝安稱讚王述說:“這個人揭開一層表皮,顯露出來的全是純真。”

純真的人容易得到大家的肯定,這是因為大家心中對於真性情都有一份原始的嚮往。但是處於人間,又不可能直來直往,好像完全不必考慮合宜的禮儀規範似的。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人的質樸與文飾要搭配得宜,才能成為君子。

問題在於,當質樸與文飾難以並存時,又該如何取捨?莊子當然是偏重質樸勝於文飾了。文飾常需考慮場合、對象,質樸則是出乎內心的真誠。文飾常在調節之中,質樸則不改真性情的本來面目。

莊子 | 為人莫失真性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