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小時候鬥勇,長大後鬥智。面對孩子的錯誤你做對了嗎

所有的父母都會對孩子給予厚望,希望孩子能夠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長大,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東西非常多,既然你給了他生命,你就要對他負責,很多家長在養育成人這個任務上只做到了前者,而“育人”往往做的不夠好。

李玫瑾教授:小時候鬥勇,長大後鬥智。面對孩子的錯誤你做對了嗎

在我們父母那一代人中,溫飽還是問題,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父母不僅僅要滿足孩子的基本的吃穿住行,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精神教育。

時代在變,適應時代的育兒經驗也在改變,如果我們依舊照搬上一輩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育兒理念,毀掉的將是這個孩子的一生。

李玫瑾教授:小時候鬥勇,長大後鬥智。面對孩子的錯誤你做對了嗎

這不禁讓小編想起了去年上海發生的孩童跳樓事件,原因竟僅僅是因為媽媽的一句批評,又或者成都一個女童因為不讓長時間看電視從21樓一躍而下,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李玫瑾教授:小時候鬥勇,長大後鬥智。面對孩子的錯誤你做對了嗎

而往往越多這樣的案例,家長們越會覺得這樣更說明,孩子的心是很脆弱的,打不得罵不得,吃不得苦。而這種想法恰恰是錯誤的。不是打不得罵不得,而是家長的教育方式讓他們打不得罵不得。

這種情況下,試問父母是否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很叛逆,不顧生命,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孩子本身就是一張白紙,而孩子能成為什麼樣子,這一環中,父母的影響佔比很大。

歸根結底,來自於父母平時的家庭教育。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叛逆現象並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認為孩子不應該反抗應該順從,甚至但凡孩子有點出格行為,會里面惱羞成怒甚至動手打人。

李玫瑾教授:小時候鬥勇,長大後鬥智。面對孩子的錯誤你做對了嗎

這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孩子叛逆,家長打罵,孩子更加叛逆。

孩子犯錯怎麼解決才正確?李玫瑾教授: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

關於孩子犯錯這個問題,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提出了一個概念:

李玫瑾教授:小時候鬥勇,長大後鬥智。面對孩子的錯誤你做對了嗎


孩子教育要分年齡段,不同階段的方法要不同,決不能顛倒,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

敬畏是尊重的開始

我們簡單的說一下什麼是敬畏。顧名思義,就是尊敬、畏懼。在孩子做越界的事情的時候,有時候講道理並不一定有用,最好的做法是讓孩子害怕,只有怕才不會繼續做這件事情,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一個變相的保護。

父母本應該是孩子最應該尊重和信任的人。但現在家長和孩子的矛盾層出不窮就是因為孩子對父母沒有敬畏之心。

李玫瑾教授說:“尊敬是建立在畏懼之上的,孩子若不怕你,是不會尊敬你的。”

現在的家庭為什麼缺少敬畏?

李玫瑾教授:小時候鬥勇,長大後鬥智。面對孩子的錯誤你做對了嗎

現在獨生子女居多,而父母對孩子又過於溺愛,捧在手上怕傷著,含在嘴裡怕化了。不敢打,不敢罵,生怕出點啥事。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健康成長,反而給他一種錯誤的“什麼都應該聽我的”觀念。

孩子犯錯,首先要讓他明確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則的,一旦超出了這個界限,他就應該受到懲罰,而不是一味的縱容他。而我們所謂的“打”,並不是要真的打,而是要讓孩子知道,這是一種懲罰方式,。

懲罰的目的是讓他怕,只要孩子對這件事的是非有了明確的認知,那麼我們“打”的目的便達到了。

對於規則的認知越早越好

李玫瑾教授:小時候鬥勇,長大後鬥智。面對孩子的錯誤你做對了嗎

很多家長都碰到過這樣的情況,逛超市孩子遇見一個喜歡的東西就會走不動,一旦家長不同意買,孩子就會又哭又鬧,這也讓很多家長束手無策。

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方式是你給孩子提供一個選擇,選擇A放棄B,當孩子接受了這個事情之後,這樣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不要總是一味的嫌棄孩子不懂事,恰恰相反,孩子是最容易講理的人,只要你把規則給他,他是非常願意遵守的。

家長要做的就是要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讓孩子更好的接受外界的阻力,只有給了選擇之後才能更好的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從而更好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而這有一套《快樂小松鼠行為習慣繪本 》,這本書是以小松鼠為主人公做的示範。

李玫瑾教授:小時候鬥勇,長大後鬥智。面對孩子的錯誤你做對了嗎

動畫的形式能夠讓孩子更加的親切更加有吸引力,讓孩子有更好的代入感,這樣的小故事更容易讓小孩子接受。這套書有很多個主題,滿足了孩子不同類型的需要。

李玫瑾教授:小時候鬥勇,長大後鬥智。面對孩子的錯誤你做對了嗎

面對孩子的哭鬧束手無策,覺得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無從下手的寶爸寶媽們可以看看,一冊不到3塊錢,卻能夠以有趣的小故事給孩子一個行為習慣的初始認知,還可以為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何樂而不為呢?

李玫瑾教授:小時候鬥勇,長大後鬥智。面對孩子的錯誤你做對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