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經過幾輪史詩級的暴跌,全球主要股市已經打了六七折了,堪稱春季大甩賣。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曾經那些高攀不上的公司,眼瞅著都跌出價值了。

波音市值縮水三分之二,跌回了七年前的水平,前段時間還風光無限的特斯拉,股價直接腰斬,FACEBOOK、谷歌、蘋果統統打七折。

你心動了嗎?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要知道這樣廣度和深度的跌幅在歷史上也非常罕見,在這一生都遇不到幾次的機會面前,抄底的聲音甚囂塵上。

相信不少人已經摩拳擦掌了,你們行動了嗎?

但自古以來,抄底抄在半山腰的事故頻頻發生。你以為的抄底是這樣的: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而現實中的抄底往往是這樣的: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一批又一批的人殺進市場,總結出一套又一套的抄底經驗,比如分批買入,大跌大買,小跌小買。

又比如,抄底要抄雙底。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曹操劉備孫權第一批抄底漢朝,失敗。司馬懿抄了第二個底,成功得天下,等等。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但在變幻莫測的資本市場裡,從來就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秘籍。

抄底是撿帶血的籌碼,是去接下落的飛刀,本身就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情,連身經百戰的華爾街高手們,也難免栽在抄底這件事上。

今天我們就以史為鑑,來聊聊他們的故事。

“咆哮的20年代”

時間回到1929年。

那時的美國剛剛走過了喧鬧狂熱的十年,也就是所謂“咆哮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

這十年裡,美國經濟空前繁榮,從一戰前線歸來的美國大兵們,用他們懷揣的大量現金助長了消費主義盛行,工業化浪潮中,汽車、電影、無線電收音機開始普及,節奏明快的爵士樂風靡一時,成為這個年代的最佳伴奏。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豪華宅第裡那些紙醉金迷的宴會就是發生在這個時代裡的故事。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十年裡美國經濟增長了42%,伴隨經濟快速擴張,股市也不斷創紀錄新高,道瓊斯指數在這期間上漲了6倍,數百萬投資者帶著槓桿蜂擁入市,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催生了瘋狂的投機活動。

長期牛市會滋長一種自大且無所畏懼的情緒,彷彿市場會永遠上漲,逢低買買買就對了。

但一切在1929年戛然而止。

長期繁榮最終走向經濟過熱和資產泡沫,美聯儲開始逐漸收緊貨幣政策。

那一年8月,美聯儲大幅加息100個基點至6%,狂熱的市場猶如被當頭澆了一盆冷水。9月英國央行加息,倫敦資金開始大舉從美國市場抽離,最終引爆了一場史上罕見的大崩盤。

1929年9月3日,道指升至最高點381.17點,此後就開啟連綿不斷的下跌趨勢。10月24日,史稱“黑色星期四”,股市突然從陰跌轉向暴跌,10月28日,又一個“黑色星期一”,道指暴跌近13%,緊隨而來的是“黑色星期二”,股市進一步下挫12%。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我們要講的兩位投資大師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個時代背景下。

價投教父折戟抄底

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華爾街教父級的人物,價值投資理論的奠基人。

他20歲就來到華爾街,在一家證券公司從最底層做起,一週薪水12美金,一開始只是個跑腿的,遞送股票和支票之類的,一個月後,他就被提拔到債券部門的助理。

幾周後,他開始給投資者寫每日市場點評,之後開始涉足公司分析,到26歲,他已經是這家公司的正式合夥人了。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1923年,29歲的格雷厄姆決定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基金,1926年他和傑瑞·紐曼(Jerry Newman)合夥成立公司,這一年道瓊斯指數只上漲了0.34%,而格雷厄姆的投資回報達到了32%,到1928年,格雷厄姆靠著他的價值投資方法又創下了60%的驚人回報。

格雷厄姆不僅是投資達人,他還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在這裡他培養了一批投資奇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巴菲特,年輕的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的投資體系,一生推崇價值投資。

簡單來說,價值投資認為股價並不能準確反應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

格雷厄姆筆下的市場先生(Mr. Market)猶如一個躁鬱症患者,時而情緒高漲,時而抑鬱絕望,於是在這種不穩定情緒主導下的市場是圍繞內在價值上下波動,樂觀時價格高於價值,悲觀時價格低於價值,但長期來看是有向內在價值迴歸的趨勢。所以當股價和內在價值出現偏離時,投資機會就出現了,投資者可以買入被低估的公司,做空被高估的公司,等待價值迴歸。

格雷厄姆偉大之處就是給了企業在股市中的“價格之錨”,也就是內在價值,並形成了一套精細的理論框架。

用美國作家傑森·茨威格的話來說,在格雷厄姆之前,基金經理的行為很像中世紀的行業工會,主要由迷信、猜測和神秘的儀式引導。

但即便是對待投資如此嚴謹的格雷厄姆也一度被市場的海嘯吞沒。

在1929大崩盤的前夕,格雷厄姆其實做了非常好的對沖。在那一年年中,他的投資組合中包括了250萬美元的可轉換優先股,同時賣空等值的普通股。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這是一種叫關聯對沖的策略。在市場上漲過程中,優先股和普通股都會上漲,這個組合可能是不賺甚至微虧的。

但在市場下跌的情況下,雖然優先股和普通股都會下跌,但由於優先股比普通股抗跌,也就是說普通股的跌幅往往大於優先股,所以組合中做空普通股產生的收益就大於做多優先股導致的損失,這樣組合的淨利潤就是正的。

但是,除了上述持倉外,格雷厄姆還加了1.25倍槓桿持有另外450萬美元多頭倉位。

所以,當大崩盤來臨時,做了關聯對沖的投資組合應該是幫格雷厄姆賺了錢的,但受另外這部分多頭倉位的拖累,1929年全年格雷厄姆的基金虧損了20%,大於同期道瓊斯指數17%的跌幅。

雖然虧損了,但也沒有落後的大市多少,頂多算是被絆了一跤,讓大佬真正折戟的是抄底。

1930年3月,股市經過幾個月的下跌,開始出現企穩反彈的跡象。格雷厄姆經過細緻嚴謹的分析,認為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於是他回補了幾乎所有的空頭頭寸,剩下多單裸奔。

更要命的是,他還加了槓桿。

從這張歷史走勢圖可以看到,格雷厄姆在接下來幾個月裡經歷了什麼。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那一年4月,道指短暫反彈後繼續掉頭向下,一浪更比一浪低。

這一年格雷厄姆虧損了50%,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年,同期道指跌幅29%。

最終這場熊市持續了三年多,格雷厄姆在這期間累計損失接近70%。由於加了槓桿,格雷厄姆可以說是傾家蕩產了。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不過,格雷厄姆只是被打敗,沒有被擊垮。

在接下來三年裡他重振旗鼓,到1935年他已經完全從虧損中恢復過來。但這次抄底失敗的教訓也徹底改變了他,格雷厄姆的投資風格變得更加保守。

1934年,他將自己的投資經驗進行反思總結,和戴維·多德(David Dodd)合著了《證券分析》這一經典鉅著,在這邊書裡首次介紹了安全邊際的概念。

投機之王致命一搏

當35歲的格雷厄姆踏錯市場節奏,遭遇著人生低谷的時候,52歲的利弗莫爾(Jesse Livermore)正經歷著他人生的巔峰。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與奉行價值投資的格雷厄姆不同,利弗莫爾是個徹徹底底的投機之王,他靠著對數字敏銳的感覺,以及對市場出奇的直覺,單槍匹馬在資本市場肆意廝殺,幾經大起大落。

1929年,利弗莫爾沒有被美國經濟和市場欣欣向榮的景象所催眠,而是看準了市場要下跌,早早佈局做空。

當時,他用3000萬美元的本金加上20甚至30倍槓桿,賣空了價值近7.5億美元的股票,而這7.5億美元約佔美國股市當時總市值的1%。

隨著市場連環下跌,利弗莫爾不斷加碼空頭頭寸。在美國一年稅收只有42億美元的年代,利弗莫爾短短七天之內狂賺了1億美元,大約相當於今天的15億美元。

但這筆鉅額財富在利弗莫爾的人生裡並沒有停留多久。五年之後,1934年,利弗莫爾就宣佈破產了,並且負債500萬美元,這也是他人生裡的第二次破產。

這期間發生了什麼?利弗莫爾經歷了離婚、抑鬱,以及一次致命的抄底。

格雷厄姆在下跌後的第一波反彈就入場抄底,相比之下,利弗莫爾已經十分耐心了。他等到了1932年,經過三年的下跌,這時道指從頂峰時期的381.17跌到了最低41點,可以說是已經見底了。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二者入場點)

1932年7月見底後,道指展開了一波凌厲的反彈,短短42天裡,上漲了93%!看到這個形勢,一向擅長做空的利弗莫爾決定抄底一把,開始做多。

但他抄在了這波反彈的山頂上。這次被稱作“死貓跳”的反彈只持續了短短兩個月,很快再次掉頭向下,從1932年9月到1933年2月,道指又跌去了40%,利弗莫爾也在這波下跌中失去了所有。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從道指走勢圖來看,利弗莫爾如果能挺過這波下跌,那麼迎接他的將是一波更加強勢的反彈,美股也基本上走出了大崩潰的陰霾。

但市場就是這麼無情,身處其中,你永遠不知道等著你的是什麼。

在接下來幾年裡,利弗莫爾也曾嘗試東山再起,但奇蹟再也沒有發生。1940年11月29日,重度抑鬱的他開槍自殺,留下了10.7萬美元的財產,和46.3萬美元的負債。

抄底是個偽命題

大佬的故事告訴我們,抄底是個偽命題,沒有人知道市場底部在哪裡。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位銀行家巴倫(Baron Rothschild)說過一句關於抄底時機的話,在華爾街廣為流傳,這句話是這麼說的:

當大街上血流成河的時候,就是買入的時候,即使那是你自己的血。

(Buy when there’s blood in the streets, even if the blood is your own.)

但這位在滑鐵盧戰役後,抄底大賺一筆的銀行家並沒有告訴我們,如何量化“血流成河”。是下跌20%,30%,還是50%?

自1920年代以來,美股出現過六次跌幅超過30%的股災,其中有三次跌幅超過50%。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在史上最有名的五次崩盤中,1973年石油危機和2007年金融危機下跌了一年半至兩年才探底,1929年大蕭條和2000年互聯網泡沫都是持續下跌了近三年才找到底部。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而我們眼前的暴跌才持續了一個多月,雖然美股已從2月中旬的高位下跌了35%,但歷史告訴我們,這或許只是更通往更黑暗深淵的序幕。

所以,永遠不要以為自己抓住了低點,於是一把梭,甚至加槓桿,這是格雷厄姆犯下的錯誤。

危機本質上是打破一切原有秩序,那些歲月靜好時行得通的交易理念和技巧,此時可能通通失效。

當前各國貨幣財政政策火力全開,美聯儲無限量寬鬆疊加白宮史上最貴財政刺激,美股終於有了幾分起色。

3月24日道指大漲11%,為1929年以來第五大單日漲幅,一時間各種抄底的聲音又此起彼伏。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但歷史再一次告訴我們,幾乎所有的大漲都發生在熊市,而且並非熊市末端。

比如金融危機時期,2008年10月28日,美股大幅反彈超10%,但在接下來兩週裡繼續下挫了近15%,直到89個交易日後才探到了真正的熊市底部。

自古抄底空餘恨,縱是大佬也枉然。


而且信心的修復需要時間。

還是在金融危機時期,當時美聯儲降息至近零水平,美國國會通過了7000億美元的刺激方案,然而這一切卻沒有立即奏效,股市又跌了4個月,累計下跌40%後,才開始反彈。

更何況眼下正在發生是一場非同尋常的危機。

海外疫情持續蔓延,病毒肆虐之下,人們面對的不僅僅是巨大的經濟損失,不斷上升的確診和死亡數字激發出對死亡的恐懼,關乎著自己、親人和朋友的安危,而這一切都會被市場定價。

當全球疫情越過高峰,經濟從停擺中獲得喘息,當大部分人已經絕望透頂,不再期待市場快速反彈時,或許就是市場觸底的時候。

在這之前,護好本金,省點子彈,才是正經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