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預約”成為生活常態

疫情期間,為控制疾病傳播風險,一些公共服務和商業活動往往需要預約。預約看病、預約吃飯、預約理髮、預約逛公園……有了預約,醫院、門店常常不再擁擠,疾病傳播風險大為降低,社會也更加井然有序。

所謂“預約”,就是事先約定時間,然後按時履行約定內容。顯然,“預約”不是新事物。疫情發生以前,一些景區、醫院、博物館已在實行“預約制”,以防人流過於擁護。因為有了“預約”,人們可以按約定的時間有計劃地安排相關活動,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排隊等候時間,而且可以享受到貴賓式的貼心服務。只不過那時的預約帶有“自願”性質,因而有些人嫌麻煩仍然是不“約”而行。如今面對流行的疫情,“預約制”已延伸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逐漸有了“約”的自覺。也正因為人們有了“約”的自覺,生活日程變得計劃性更強了,許多公共場所的秩序也更加井然了。

當然,疫情期間的“預約制”之所以能被人們廣泛接受併成為生活中的一種自覺,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疫情的傳播風險使人們提高了健康安全意識,減少了自由的室外活動,各種服務的供需矛盾也就沒那麼明顯了。而在疫情形勢穩中向好、人們看到最終勝利曙光的條件下,各種服務的供求關係會日益突出起來,因而有關職能部門應當出臺相應措施,確保“預約制”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態與自覺。

要針對“預約制”給人們帶來的好處,相關的景區、醫院等服務單位要加大對“預約制”的宣傳,把“預約”的良好效果形象、直觀、生動地展現在消費者面前,讓消費者從中感受到“預約”的好處,進而提高“預約”的主動。要進一步運用大數據技術對目前具有“預約”功能的公眾號等平臺進行升級完善,減少消費者進行“預約”操作時的手續和環節,並在消費者快到“預約”時間時予以提醒,確保每一個消費者都能夠快捷、方便、安全、及時地享受到所“預約”的服務內容與項目。不同的服務行業要針對消費者不同季節的消費需求,提前研判供需矛盾發展趨勢,推出各具特色的“預約”辦法,可通過延長預約時間、線上線下結合等多種方式,讓消費者享受到更細緻、更智慧、更貼心的“預約”服務,從而實現供需兩端的有效銜接。

“預約制”體現著強烈的時間管理意識,其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各服務單位不妨趁熱打鐵,真正讓“預約”惠澤廣大消費者的生活與工作,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常態與自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