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男孩肚裡發現7釐米銀針,醫生建議家長:這些行為要這樣糾正

13歲男孩肚裡發現7釐米銀針,醫生建議家長:這些行為要這樣糾正|由“小學數學胡老師2020”原創,歡迎個人分享、轉載

13歲男孩嘴裡含著父親的針灸針(銀針),上著網課,由於上網課太入神,一不小心將針吞入喉嚨,瞬間滑入肚裡,到醫院後,醫生們經過2個多小時的努力,才取出銀針,長度大約有7釐米,還好此事有驚無險。醫生對此特別提醒家長朋友們:一定要糾正小朋友這個不良習慣。

13歲男孩肚裡發現7釐米銀針,醫生建議家長:這些行為要這樣糾正

13歲男孩肚裡發現7釐米銀針,醫生建議家長:這些行為要這樣糾正

其實每年醫院都會接到類似的病例,比如肚裡發現橡皮擦、鉛筆頭、瓶蓋等不易消化的食品,有些東西吞進去後,如果搶救不及時,還會有生命危險。在家裡,父母其實時刻都在提醒孩子:嘴裡不要咬東西。說的較多的可能是每次吃飯的時候,小孩喜歡咬著筷子或者勺子走來走去,這個是比較常見的危險動作,如果不小心撲面摔倒,後果的確很危險。很多父母對此很傷腦筋,屢教屢犯,效果還不顯著。

13歲男孩肚裡發現7釐米銀針,醫生建議家長:這些行為要這樣糾正

喜歡咬東西的原因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得找到原因,喜歡咬東西的小朋友,大致原因有三種:一種是口腔期(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當寶寶還是嬰兒時,即出生後0到18個月期間,那時嬰兒喜歡專注嘴裡的事物,喜歡用嘴來感知這個世界,若這個階段口腔活動受到限制,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大一點的時候就喜歡嘴裡咬東西,典型的就是咬手指甲,咬鉛筆頭。

13歲男孩肚裡發現7釐米銀針,醫生建議家長:這些行為要這樣糾正

另外一種是安撫習慣,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因為咬東西是一個刺激行為,這個刺激是為了某一方面達到興奮或者穩定、或者是為了思維更加活躍。就像我有個高中同學,每當考試或者做題很認真的時候,他的手和腳就不斷地抖動,這是一種無意識行為。有的小朋友只是思考問題的時候喜歡咬手指,原因就在於此。

還有一種是原生家庭環境中,有其他人有這樣的行為,小孩模仿學習,從而養成了習慣。

13歲男孩肚裡發現7釐米銀針,醫生建議家長:這些行為要這樣糾正

接納孩子的行為

之所以去分析原因,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瞭解孩子,只有瞭解孩子的基礎上才會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的行為,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咬東西其實都是很正常的現象,沒有必要為此大驚小怪。只有父母改變了認知、改變了對孩子的態度,孩子才能改變其行為。

弱化行為

在父母接納孩子咬東西這個行為的基礎上,不再時刻都盯著這個問題,根據“潘多拉效應”,你越不讓小孩做的的事情,小孩越要做。此時父母需要轉移注意力,不要針對這個事情反覆叮囑,久而久之,孩子也忘記了自己還有這個行為習慣。如果每天都盯著這一問題,實際在強化小孩的行為,越批評指責、小孩的無意識就就越反抗,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越要這樣做。

13歲男孩肚裡發現7釐米銀針,醫生建議家長:這些行為要這樣糾正

遠離危險品

如果小孩還小,處於嬰兒時期,在家儘量把能放進嘴裡的地方放高一點,讓危險品遠離小孩。

替代法

稍微大一點的小朋友,如果喜歡咬東西,可以用其他食物代替危險物品,常見的是口香糖,給小孩口袋裡放點口香糖或者硬糖,如果想咬東西,控制不了自己的時候就咬口香糖,這樣就降低了危險。

對症下藥

由於安撫習慣而喜歡咬東西的小孩,也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情緒比較煩躁,需要通過咬東西這一行為來集中自己注意力、或者緩解自己的情緒,儘量給孩子打造一個安靜、乾淨、整潔的環境,讓孩子在一個舒適、安全的環境裡學習、生活。這種舒適和安全是孩子自身的一種體驗,而非是父母認為的環境。比如我有個學生喜歡這咖啡館裡看書、做作業、她覺得那裡比家裡舒適。

13歲男孩肚裡發現7釐米銀針,醫生建議家長:這些行為要這樣糾正

思想溝通

可以把一些已經發生的病例,拿給孩子看,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嚴重性,同時一起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讓孩子自己明白這種行為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從心理接受自己的行為,同時意識到危險,讓孩子有意識的去改變喜歡咬東西這一無意識行為。

13歲男孩肚裡發現7釐米銀針,醫生建議家長:這些行為要這樣糾正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會遇見很多曾經沒有遇見的問題,希望能與更多父母一起學習交流、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見證祖國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