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被逼”上市,如今被逼“退位”,江湖再無劉強東?

六年前“被逼”上市,如今被逼“退位”,江湖再無劉強東?

揭秘京東背後的資本戰爭

六年前“被逼”上市,如今被逼“退位”,江湖再無劉強東?


2020年4月4日,清明節,就在舉國上下為抗擊疫情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深切哀悼之際,劉強東卸任京東法人、董事總經理的消息悄然傳出,正式宣告了京東的“後劉強東時代”開啟。

六年前,春節,就在舉國上下喜迎馬年到來之時,京東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IPO申請,招來全國財經媒體工作者的埋怨——過年也不讓人好好休息。

如果說七年前劉強東是算準了大年三十遞交上市申請,那如今在清明節“退位”,只能認為是一個單純的巧合了。

六年前“被逼”上市,如今被逼“退位”,江湖再無劉強東?

但是從資本的角度,無論是京東上市還是劉強東卸任,都是資本博弈的必然結果,既不由人算,也沒有天定。

六年前“被逼”上市,如今被逼“退位”,江湖再無劉強東?

員工、股東、供應商:再不上市我們可受不了了

京東融資史(中)寫到,2011年俄羅斯投資沙皇尤里·米爾納攜十數億美元大舉投資京東,成為了京東在上市前的最大股東,但是他提出了5年內不許上市的要求。

但僅僅過去3年,京東成功赴美上市,早於阿里巴巴4個月,成為第一個在納斯達克敲鐘的中國電商巨頭。

六年前“被逼”上市,如今被逼“退位”,江湖再無劉強東?

與剛剛暴雷的瑞幸玩轉資本閃電上市正好相反,京東的上市,實實在在是一個“無奈之舉”。

2012年是京東輿論壓力最大的一年,質疑京東資金鍊斷裂、倒閉破產的聲音讓京東的員工、股東、供貨商集體失眠。

因為從A輪融資開始,京東擴張的步伐就不曾停歇——從砸錢物流到擴充品類,京東“燒錢”的點子可謂一個接一個。

那場載入中國電商史冊的“8·15大戰”也發生在這一年,因為京東在大家電領域有了起色,讓老牌的蘇寧、國美坐不住了,給供應商下了最後通牒:不許給京東供貨,否則蘇寧國美就撤單!

六年前“被逼”上市,如今被逼“退位”,江湖再無劉強東?

很快,京東的貨源就被切斷了,除了格力董明珠之外,其他家電廠商都不敢得罪蘇寧、國美這兩家最大的渠道商。

劉強東面對友商打壓,選擇了正面迎戰,在微博揚言未來三年家電0利潤,開啟了價格戰的序幕。

然而這一招著實不算高明,京東靠僅有的3億庫存打價格戰,不僅損失巨大,而且庫存秒空帶來的是消費者的唾罵:“耍猴”、“假的”。

對此更加痛苦的還有投資人,價格戰說白了就是燒投資人的錢補貼消費者。

六年前“被逼”上市,如今被逼“退位”,江湖再無劉強東?

就像瑞幸的打折券,用美國投資人的錢“請”消費者喝便宜咖啡,京東當時上百名員工24小時緊盯蘇寧、國美的售價,時時降價,讓投資人一天就虧了8000多萬。

面對巨大的壓力,劉強東第一次想到了上市。

但那一年,他選擇了硬扛,一是因為此時的京東即將完成第四輪融資,資金充沛,二是在輿論壓力下的急促上市不一定會有好結果。

終於,在一年多的準備之後,2014年5月22日,京東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首日股價大漲14.5%,市值達到286億,給員工、股東、供應商服下了一顆定心丸,也逼近了尤里當年隨口說出的300億市值。

六年前“被逼”上市,如今被逼“退位”,江湖再無劉強東?

騰訊:打不贏就交給你

2013年3月,也就是在京東提交上市申請後2個月、正式上市前2個月這樣一個敏感的時間點,騰訊跑步入場,為京東注資2.14億美元,收購京東IPO前15%的股份。

騰訊這一記臨門一腳看似突然,實則已醞釀多年。

早在第一場3C電商之戰中,騰訊就已經和京東交手,騰訊旗下的易迅依仗家底厚實,和價格戰老手京東打起了價格戰,但是由於京東多年來積攢的口碑和物流優勢,即便易迅給到更低的價格也換不來用戶的青睞。

六年前“被逼”上市,如今被逼“退位”,江湖再無劉強東?

再加上京東早已建立的成本優勢,讓易迅很快就撐不下去了,此時騰訊開始與京東接觸,但還不甘於直接認輸。

到了2013年,劉強東在美國留學的8個月間,易迅又開始“乘虛”加大促銷力度,仍舊沒有撼動京東的地位。

這件事徹底動搖了騰訊繼續做電商的決心,騰訊主席馬化騰、總裁劉熾平和時任電商負責人吳宵光終於內部達成一致意見——把電商交給京東做。

六年前“被逼”上市,如今被逼“退位”,江湖再無劉強東?

2014年3月,京東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騰訊旗下的QQ網購、拍拍網和易迅劃歸京東,同時騰訊電商板塊6000名員工也悉數被京東吸收。

後來在2016年、2018年,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和三大科技巨頭之一的谷歌也分別戰略入股京東。

它們和騰訊一樣,也是認識到京東作為自營電商的實力,自願將國內的電商板塊全權交給京東。

六年前“被逼”上市,如今被逼“退位”,江湖再無劉強東?

結語

至此,京東融資史告一段落,從早期的天使投資人到中期的投資界大佬雲集,直到美股上市,科技、零售巨頭紛紛跑步入場,京東背後的股權結構和利益集團可謂錯綜複雜。

2018年以前的劉強東,曾經也想過放權,想過退居幕後。他每隔幾年去美國上學正是對放權的一種嘗試。

六年前“被逼”上市,如今被逼“退位”,江湖再無劉強東?

2013年劉強東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談戀愛”之際,京東輕鬆戰勝了易迅網發起的挑戰,證明了沒有劉強東參與日常管理的京東也已經足以應對一般性危機。

2018年以後,劉強東的放權就不單是他自己的事了,個人原因造成整個集團的股價波動對於股東來說是難以忍受的。

所幸有過之前成功放權的先例,讓此次劉強東的密集卸任幾乎沒有引發任何不良反應。

就像被逼上市後的京東愈發生機勃勃,劉強東“被逼”隱退後的京東看來也將繼續輝煌。

六年前“被逼”上市,如今被逼“退位”,江湖再無劉強東?

況且,馬雲早在2013年就已經退出阿里巴巴的日常管理,隱退放權,但是今天提到阿里巴巴還是會首先想到馬雲。那麼一手締造了京東傳奇的劉強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江湖已無東哥,但東哥永遠都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