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護理著患者病情,更護理著人心

他們護理著患者病情,更護理著人心

常鑫/圖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今年世界衛生組織將主題定為:支持護士和助產士。在抗疫戰場上,這群護士給患者帶來了新生。只要有護士的地方,就有救死扶傷。他們護理著患者的病情,更護理著他們的心。

在這場抗擊病毒的人民戰疫中,沒有旁觀者,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堅守詮釋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每一點微光都在匯聚愛的力量,凝聚必勝的信心。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要致敬那些在抗疫一線與病毒作鬥爭的白衣戰士,謝謝他們用大愛為祖國母親驅毒療傷,用生命守護生命。

他们护理着患者病情,更护理着人心

出院時她給患者送上蘋果

在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88年出生的瞿如意平時就在ICU病房工作,接觸的也是一些病情危重的患者。但是踏入武漢金銀潭醫院的那一刻,還是覺得彷徨和不安。

平時簡單的操作在厚重悶熱防護服下顯得格外笨重。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格外小心。加蓋了外科口罩和防護服讓呼吸十分費力。因為護目鏡和N95的雙重壓迫,很快鼻樑就開始生疼。大家都不再是吶喊助威的旁觀者,成為真正戰鬥在抗疫最前線的醫護人員!

隔離病房的生活是孤獨的、壓抑的,患者往往會因為見不到家人而煩躁、哭泣,所以心理護理格外重要。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細心的瞿如意發現,患者們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周圍病友們病情變化的影響。每天,她都會主動和患者聊天,鼓勵大家要有信心戰勝病魔。

他们护理着患者病情,更护理着人心

病房裡有一位50多歲的阿姨,因為氧飽和度低,呼吸很費力。半夜常常睜著眼睛不敢睡覺,有一次她泛著淚花告訴瞿如意,她想念自己的女兒。護目鏡後的瞿如意忍不住哭了出來,她想到了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孩子。瞿如意就用病房裡的工作手機,幫她聯繫上了女兒。電話接通的那一刻,阿姨流淚了,之後開始積極配合他們的治療。

阿姨在醫療隊的精心護理下,病情日漸好轉,臉上也重現出笑容。在患者出院的那一天,瞿如意和隊員一起給阿姨送上了蘋果,“蘋果,象徵著平安健康,希望阿姨以後每一天都能平平安安地生活著。”

在金銀潭醫院奮戰了68天后,如今,瞿如意正在青浦某集中觀察點接受醫學觀察。“離家前後已經70多天了,想家、想兒子,不過我卻發現兒子並沒有那麼想我。”談到這些,瞿如意有少許失落。“不過,選擇了護理行業,有時候不得不犧牲陪伴兒子的時間,等他長大了,或許就能理解媽媽了!”

他们护理着患者病情,更护理着人心

戰疫只是換個地方完成本職工作

“我畢業後就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有整整十年的工作經歷了。”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的主管護士黃琳告訴記者。

前不久,她作為援鄂醫療隊的成員返回上海,目前正在隔離點接受隔離。回憶在金銀潭的日日夜夜,她說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武漢的疫情中,金銀潭醫院作為第一批定點醫院,是戰疫的第一現場。在金銀潭抗疫的日子裡,她說自己更像是一個家人的角色,陪伴、鼓勵、照顧著每一位病患。

黃琳回憶道,剛開始穿上防護服的時候,自己完全不適應:“平時做一件事情很輕鬆,但是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再套上三層手套,工作起來完全就不一樣了。”她第一次做如此嚴實的防護:4層衣服、3層手套、2層口罩再加護目鏡。

靜脈穿刺是護士們的基本功。眼鏡前面起霧了,就斜著眼睛找血管;戴著手套摸不出來血管,則要靠自己的經驗和手感。

讓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金的老奶奶。當時剛接手這位老奶奶時,黃琳發現她的病情較重,不能起床。為了照顧金奶奶的生活,黃琳和同事們一直協助她大小便、喂水、三餐。在事無鉅細的貼心照料中,金奶奶的病情也在逐漸好轉。

“金奶奶一直客氣,總是覺得不好意思。每次我們幫了她,她都會道謝。”在黃琳的眼裡,金奶奶就像是家裡的長輩,和藹、親切又帶著點小心翼翼。每次離開病房前,黃琳總會安撫老人:“奶奶,沒有關係的,我們一直都在,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們。”

他们护理着患者病情,更护理着人心

過了一個多月,金銀潭的北二區和北三區要合併了。金奶奶也要跟著轉病區,黃琳便自告奮勇幫她打包行李,帶著她上樓轉區。“奶奶別擔心,到時候您就跟著我!”說著,她牽起金奶奶的手,給了金奶奶一個大大的笑容。在途中,老人緊緊握著黃琳的手,一刻也沒有鬆開。

把老人安頓好,黃琳對金奶奶揮手道別。“謝謝你呀,黃琳護士。”這位奶奶再一次向她道謝,但這次,金奶奶又補充了一句:“感覺你就像我家裡的人。”

一份心有靈犀的感動,是黃琳從武漢帶回上海最珍貴的“寶貝”。

談起護理工作,黃琳覺得這是一個既專業又瑣碎的工作。在護理患者時,護士需要具備足夠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但同時,護士更要為患者提供很多細節的生活護理。

“無論身處在哪一個護理崗位上,責任心一直是第一位。”黃琳說,“在這次疫情中,我們只是履行了一名護士的使命,換了一個地方完成我們的本職工作而已。牢記南丁格爾誓言,做好一個合格的提燈人。”

他们护理着患者病情,更护理着人心

我們護理病人更要護理內心

“三分靠治療,七分靠護理。在病房裡,我們不但觀察病人病情,還關注他們的心情,照顧飲食起居,特別是在隔離病房內,我們更是他們與外界的紐帶。”此次馳援武漢後,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護士周春燕對此深有感觸。

2003年非典那年,周春燕剛升高中,汶川地震那年她在大學,英雄情結讓她覺得,面對此次疫情,自己必須做點什麼,“如果有機會,讓我上。”

1月27日晚,50名護理人員組成的上海醫療隊馳援武漢,周春燕也暫時告別了家裡兩個可愛的“小公主”,來到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北3重症監護組奮戰,直到3月31日凱旋迴滬。

如今在上海隔離點休整的周春燕,回憶起在武漢日夜奮戰的60多天,不由得想起那位95後弟弟。16床這位弟弟,剛進院時吸著氧。可能從小被寵著長大,做任何事都要依靠護理人員,到了飯點,要把飯菜擺到他面前,喂他吃飯。

更讓周春燕操心的是,原本患有糖尿病的16床,特別貪喝飲料。曾因為一瓶氣泡水含糖而爭論了一番,為了防止他喝完一整瓶,周春燕狠心將大半瓶水都倒了,還說了他一頓。結果16床弱弱問了聲:“你是不是生氣了?”真是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他们护理着患者病情,更护理着人心

周春燕和醫護人員對16床的飲食很關注,每次交接班由原來詢問“什麼工作沒做完”“誰情緒不太好”變成了“16床今天吃了什麼嗎?不要再給他吃超額的東西。”

後來通過每天的溝通,周春燕才瞭解到16床的血糖家族史。隨著他幾次核酸檢測成陰性,要準備出院了,看到他控制住了血糖,她給16床帶了一箱牛奶外加一些餅乾作為獎勵,還告誡他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並千叮嚀萬囑咐,等疫情結束一定要管住嘴,邁開腿,不要宅在家裡,“他出院的前一天還簡單打掃了下病房,真覺得16床長大了。”

從剛到武漢時寒風料峭,需要貼暖寶寶,到離開武漢前已是春暖花開,穿防護服工作時需要貼冰寶貼,此次援鄂讓從業10年的周春燕感嘆,能健康活著真好,更珍惜如今的生活。等隔離結束,她太想親親5歲的大女兒,抱抱快2歲的小女兒。

作為一名護士,她更覺得,護理的意義在於做得精細,瞭解病人的病情,做好輸液、吸痰等是基礎護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針對不同時期要給病人不同的心理安慰,“病人是否有信心,對自己是否認可,對戰勝病魔至關重要,我們護理病人,更護心。”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顧金華 周勝潔 見習記者 陳嘉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