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拒絕了之後,你一定學會了下一次的豁達

同路的人,一到目的地,就分散了,好像一個波浪裡的水打到岸邊,就四面濺開。

新搬來小區的阿傘寫得一手好書法。

自打認識他以來,就見到小區裡有人陸陸續續找他幫忙題幾個字、寫一首詩……

一開始,阿傘來者不拒,何樂而不為呢?直到後來,有越來越多的人上門找他幫忙寫。

他算了算,如果只在業餘時間寫的話,至少也要一週才能全部搞定。

況且,自己也就沒有時間去做喜歡的事情了。

為了儘快解決,他索性熬了幾天夜,雖然完工,但最後發了高燒,病了幾天。

更讓人唏噓的是,在幫忙寫了那麼多之後,那些說好要請他吃飯的人卻沒有幾個兌現了承諾。

我跟阿傘聊起:“有時候你可以拒絕別人呀。”

他顯得很疲憊,對我說,沒事,都習慣了。

我們常說要“與人為善”,這並沒有不妥。

不過面對別人的請求,沒有底線地去一味成全,哪怕以委屈自己為代價,哪怕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很大困擾。

往往會“慣壞”那些被幫助的人,換來別人的得寸進尺、索取無度。

很認同畢淑敏的一句話:

“拒絕就是一種權利,你那麼好說話,又有誰能體諒你?

生活本就不容易,很多時候,你捨棄了自己寶貴的時間,卻被那些利用你善良的人們壓榨。”

好說話”和“老實人”都不是貶義詞,但不要讓這份善意變得一文不值。

生活  拒絕了之後,你一定學會了下一次的豁達


很多人不忍開口拒絕別人,是怕發生衝突、怕難為情,怕傷害到別人的自尊。

於是表現得猶猶豫豫,顧左右而言他,事情反而變複雜了。

在確實不便的時候,乾脆的拒絕,往往是最有效、最正確的處理方式。

《紅樓夢》第三回裡,林黛玉拜見母舅賈赦,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飯,

黛玉笑回道:“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為不可。”

語氣婉轉謙和,刑夫人聽了,表示理解,連笑道:“這倒是了。”

於是黛玉告辭。

三毛也說:“不要害怕拒絕別人,因為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

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很多時候,如果一口答應下來,別人會察覺不到你的為難,以為這是件小事情;

殊不知:

不拖泥帶水、不卑不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會讓別人更直接明白你的難處,也能讓自己從人情世故的捆綁中解脫出來。

不用過分擔心冒犯到別人,乾脆的拒絕,不是傲慢,恰恰是最好的尊重。

生活  拒絕了之後,你一定學會了下一次的豁達


古人講:“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不懂適時拒絕,而是透支自己去幫助別人過好他們的人生,就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一塌糊塗。

懂得拒絕,恰恰是有原則的體現。

不由讓人想起《歡樂頌》裡的關關,她心地很好,但不懂得拒絕,常常好心辦了壞事。

有一回,同事身體不舒服,請求關關代勞工作,她沒有拒絕。

結果工作出了紕漏,她被領導批評時,同事非但沒有替她說話,事後也沒有一句安慰。

關關經常加班,不是因為自己的工作繁重,而是幫同事幹活,沒有太多私人時間,也越發心累。

很多人花費很多精力去操心別人的事情,也周旋於人情世故中的泥淖中,到頭來發現吃虧的是自己。

懂得拒絕,並不等於變得冷漠、不近人情,而是懂得對自己的人生掌握主動權。

不刻意討好,也不胡亂遷就,先把自己過好,才能更好地幫助他人。

很喜歡一句話:“拒絕就是建設。”

當你學會拒絕,才會有更多精力投資在自己身上;

當你懂得說“不”,自己的個人邊界才能一點點的構建起來;

當你溫暖了自己,才有溫度擁抱別人。

人生苦短,懂得拒絕,才能活得不糾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