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语芳评】降糖治疗的哲学思考——写在国家医保谈判之后

创: 郭艺芳 郭艺芳心前沿 今天

题记:这个标题不是搞笑,是很认真的。若有不同意见,欢迎从哲学角度与医学角度提出质疑。当然,希望任何质疑与不同观点都要附带可靠的证据,不要为反对而反对。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具有普适性。深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糖尿病的本质、进而寻找最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从“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这两对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探讨如何正确认识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现象与本质”

我们常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用浅显的语言揭示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有本质与现象两个方面,其中本质是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现象只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在处理问题时,要遵循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基本原则。只有认识了矛盾的本质,才能寻找到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

对于糖尿病,“现象”就是血糖增高,本质就是相关并发症,也就是心脑肾眼以及神经系统等靶器官损害。对待糖尿病,如果仅仅着眼于表象,如果仅仅着眼于高血糖,就会导致“为降糖而降糖、为达标而达标”的错误策略,患者的预后很难得到有效改善。只有透过现象直击本质,将治疗目标锁定在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才能最大程度改善糖尿病患者临床预后。

虽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与高血糖同被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但其间的内在联系或存在本质性不同。对于高血压患者降压是硬道理,对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降胆固醇是硬道理,这是因为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降压、降胆固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血管预后。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并非如此。从UGDP、UKPDS到ADVANCE、ACCORD与VADT研究均未能证实降低血糖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预后,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降糖不是硬道理。如果我们只是着眼于高血糖这一表面现象,而忽略大血管损害这一本质,就难以制定出正确的治疗决策。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任何事物都是多种矛盾的集合体,但这些矛盾对于事物的发展结局有着显著不同的影响。其中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叫作主要矛盾,其他则称之为次要矛盾。虽然各种次要矛盾同样会对事物发展结局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些影响是非决定性的。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因素有急性高血糖事件、微血管合并症、神经合并症以及大血管合并症。在这些糖尿病相关病变中,主要矛盾显然是大血管合并症,因为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因大血管病变致死致残。

对待任何事物,应该把主要矛盾作为主要工作方向,同时兼顾次要矛盾。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发生冲突时应该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更容易解决。如果主次颠倒,就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甚至把问题搞糟。前文已述,治疗糖尿病的主要矛盾是大血管合并症,降低大血管合并症风险后其急性高血糖事件与微血管或神经系统合并症也就更容易解决。

要想解决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矛盾,就要把治疗目的放在降低大血管合并症风险方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等;其次,积极治疗高血压,将多数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降压治疗是改善糖尿病患者临床预后的有效措施;第三,严格控制胆固醇。大量研究证实,强化降胆固醇治疗是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可靠手段;第四,选用能够改善心血管预后的降糖药物。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如果一种降糖药物只能降低血糖,只能使化验结果看着更舒服,不能改善临床预后、特别是不能降低大血管事件风险,这种药物显然不是理想的降糖药。反之,如果一种药物在有效降糖的同时还能发挥大血管保护作用,这不仅有助于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还能够解决急性高血糖事件与微血管合并症等次要矛盾,这显然是最佳选择。

仅仅关注高血糖本身而忘记降糖治疗的主要目的,就会犯本末倒置的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