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人的精神殿堂,感受“四大书院”中蕴含的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就是中国人民离不开的

“吃、穿、住、行”。而“住”即中国建筑,是中国人民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没有舍弃的传统文化。中国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更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建筑工艺的结晶。著名的古代建筑,名气大如万里长城,规模宏伟,再如苏州园林,巧夺天工。这些建筑物们或风格独特或造型精美,是我国文化艺术上的瑰宝。

但要是说中国建筑中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还是中国传统书院建筑。从儒学大家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开始,书院就有了名字。渐渐地,书院成为了教育机构的专有名词。

唐玄宗时期,鼓励人们授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书院,丽正书院。然而当时还没有正规的教育机制,直到宋朝,在朱熹的倡议下,书院才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了唐宋两个朝代的积淀,更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动,书院文化在明清时期才能走向巅峰。为了教学、藏书、研究并行,所以书院的建筑也是严谨非常。亭台楼榭、园林绿化,都反映了浓郁的文化气质。哪怕是如今,书院建筑也是古代文化建筑的重要代表。

众所周知的中国“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更是古代书院建筑中的佼佼者。虽然他们与古城楼、庙宇、殿堂建筑相比,稍有逊色。但是在中国文人的眼中,这些书院建筑中的一花一树、一砖一瓦都是文化的传承。是它们记录了当初无数学子的求学之路,记录了中国最早的师生相处。只要文明礼仪教化在,书院的魂就在。现如今就从“四大书院”开始,感受中古代建筑的灵魂。

走进文人的精神殿堂,感受“四大书院”中蕴含的古代建筑文化

一、 书院建筑如何体现古代建筑文化

1、中规中矩、礼仪至上

书院在古代就是用来藏书和广纳门徒,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正如现在的学校一样,建筑都是中规中矩的。所以中国古代的书院建筑便像有据可循一样,大多数的建筑多是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书院强调中规中矩,尊师重道,所以这种布局有一种约束天性的感觉,但是又不失美感,一切井然有序、端庄凝重、礼仪至上。

从细节入手,还可以发现更多的模式划分。多数的书院建筑虽然类似但不是完全相同。就是因为这种中轴对称的布局暗藏玄机,有着很多细微不同的建筑形式。

如第一种串联建筑形式,它是一种多院落沿着纵深方向轴线的串联布置,更是中国古代书院多进院落布局的基本形式。而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中轴线上主体建筑布局大多是采用这种串联的庭院布局形式

像应天书院,从南往北的纵深方向上,沿着轴线组成了三组串联多进院落。第二种串并联形式,串并联布局是多进建筑群在纵和横两个方向都具有着规则的轴线对位关系。

像白鹿洞书院,以礼圣殿为主体建筑,从这里划分中轴线,可以依次产生五个主次轴线,所有的主次建筑,依据地形地势依次有序地并列,每个主次轴线的关系对称而整齐。第三种串并列形式,这种形式下的多进院落都是分别独立地并列布置,没有形成横向上的轴线对位。

像嵩阳书院,整体建筑群有着两条纵深方向上的轴线,其中有五个院落布局在主轴线上,它们是主体建筑,考场建筑群因为在次轴线上,所以是次建筑群,主次轴线建筑不存在横向上的对位关系,呈现相对独立的一种形态。

每个不同的建筑模式各有不同的美感,但是总体上又寄予了古代建筑人员对书院建筑的美好期许。

2.依山傍水,与环境完美融合

所有建筑都是与环境脱离不开的,商铺为了挣钱盈利将铺子设立在大街上,而书院中的师生是求学问道,所以历代书院的选址都极为讲究,多是依山傍水,感悟自然。书院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所以会根据自然环境中的地形特点而设计建筑。

与自然融合的建筑并不好建造,在设计书院的路上,也难倒了不少名工巧匠。人们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聚会在树林中排排坐的形式,虽然能够近距离地与自然接触,但是不符合书院的整体氛围。最后,在无数建筑设计者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建造能够和自然相互融合的建筑方法。

这种书院的建造就地取材,施法于万物生存,又顺应了自然的发展。那就是将建筑掺杂在自然中。而书院建筑中的园林就是蕴藏自然的重要一部分。大文学家董仲舒曾经指出过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在书院的园论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园林建筑群是人们为了融合自然的产物,它在双峰夹持中设置关隘,在林壑幽闭楚建立山亭,在广阔处设立长廊,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风格特点。

在书院园林的设计中,就是把建筑看作了风景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让书院中的师生体验到自然,感悟到自然,和自然面对面,阐述自己的渴求。

四大书院就是自然和建筑融合的典范。岳麓书院,游廊曲折,从廊上可以看到自然风光,从远处看。游廊和自然融为一体,高度和谐。白鹿洞书院坐位于庐山的五老峰山下,临靠贯道溪,是个依山傍水的好位置。读书人的心气在自然的熏陶下恐怕能够更上一层楼,正所谓是,“此心聊与此山盟”。书院的建筑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为后世留下了更好的技艺观瞻。

走进文人的精神殿堂,感受“四大书院”中蕴含的古代建筑文化

3.错落有致的趣味性

虽说书院的布局在整体上已经有了一个模式可观。但是其中附属建筑群的安排更是有着深层的奥秘。规矩、齐整是书院建筑的特点。所有的建筑群落,放到整体去看,都是规规整整的。如果千篇一律就体现不出中国古代匠人们的良苦用心了。

根据书院附属建筑群的功能性质不同,古代建筑匠人们通过环境特点和美觉感受,调控出不同的建筑组合方式。正如最明显的岳麓书院来说,从主体建筑的中轴线上和次轴线上有着大大小小不同的附属建筑群落。

虽然在鸟瞰上,它们基本一致,但是只有真实地面对着这些建筑群落才能体会到它的不同来。从头门到讲堂,再从讲堂到教学斋,再从教学斋到文庙,层层递进的院落,营造了一种庄严、幽远的感觉。

而且在空间上观感岳麓书院,每个建筑群都错落有致,建筑匠人们运用光影变幻给人们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顺着中轴线走,景色纷纷变幻,走得越深,景色越妙,虽然“庭院深深深几许”,但是有着美景相伴,便不觉得深远无趣,反而有一种完美契合的趣味性。

走进文人的精神殿堂,感受“四大书院”中蕴含的古代建筑文化

二、书院建筑特点

1.布局清晰、配合功用

因为书院建筑群都有着自己的功能划分,所以在布局上,建筑匠人们利用环境的特殊将建筑合理划分和平面组合排列,让书院建筑能够在完成功能使用的同时还能够与环境融合。而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设计在这方面更是炉火纯青。在平面上看,四大书院的布局清晰明了,更能深刻地体现出书院的庄严感和约束感。

这种平面组合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标准的院落组合方式,通过平面组合,无论是多大规模的书院建筑群都能井然有序。当然这种平面组合的方式在类型上也有着划分。

从构造排列上可以细分为院墙式、廊院式、合院式。院墙式顾名思义就是将院子和院墙结合起来的一种建筑方式。有建筑的地方自然有着围墙,但是与防御外人的院墙不同,书院中的院墙是有着特殊作用。

一是可以划分每个庭院的功能区,二是可以给书院一个空间定义。

无论是哪一种方面,院墙都是用来展现建筑美学的。自古就有“周以缭垣”,“环以园墙”的说法。廊院式是指游廊和院落的错落布局,在中心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周围布置次要建筑,和它呈现一种对应的关系。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就是采用了廊院式的布局方式,院落空间大,游廊的出现又增添了空间相隔的韵味,独具一番风光。

合院式的布局就是指单个相同的建筑将中心建筑包围的一种形式,类似于北京四合院,是中国流传最长久的一种建筑方式。这种建筑模式更加强调礼制,符合传统建筑审美观,所以广受欢迎。

哪一种模式的建筑风格,都是中国古代匠人的匠心独运。

走进文人的精神殿堂,感受“四大书院”中蕴含的古代建筑文化

2.“善美同意”下的朴实无华

不同于其庙宇、殿堂的金碧辉煌,书院建筑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所以建筑特点多是朴实无华的,青白颜色是它的主要色调。书院收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所以它的建筑风格也体现了众生平等的愿景。在这里,所有的学子都是同等的。书院建筑在这样的前提下吸收了大量民间建筑的特点,追求朴实的建筑美。

正是这样的建筑风格才阐释了“善美同意”的思想。书院的建筑从空间组合、材料结构和简洁装饰上来寻求一种朴实的感觉。

第一种,合理的空间组合,将建筑群落进行划分。然而每个建筑群落都不是空洞的,它们秩序井然地进行排列组合,最后成为书院的精神表达。在这种组合形式下,书院极大地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第二种,材料结构的应用是书院建筑的内在。青瓦白墙是江南淡墨的形象,但是在书院建筑上的应用,更有了些许文人墨客的书生气。清白、肃静,是书院建筑的主色调,都凭借着材料的运用体现出来了。

第三种,简洁的装饰也是书院淡雅不可获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艺术的调配,将简单的装饰融合到书院的建筑当中,在里面不显得多余,反而增添了书院朴实的魅力,就是一种成功。房檐、窗面、龙吻不仅不会拖累书院的气质,反而成了它的特点。这就是建筑匠人的厉害之处。在“善美同意”的本质下阐述朴实无华。

走进文人的精神殿堂,感受“四大书院”中蕴含的古代建筑文化

三、书院建筑如何承载自古文人的精神诉求

1.意味深远的“礼”、“仁”、“乐”精神世界

熟悉中国文化的人知道,无论是历经弥久,中国文化的古韵始终是存在的。这一点在中国建筑上也可以适用。所以用西方建筑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构成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和功能是两部分。

体现形式构成的重要元素不是功能而是存在于建筑最深层的中国文化内涵。

如果把中国古代建筑看作是物质形式,那么它背后的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儒家文学的出现,造就了书院的建成。所以中国古代书院就是儒学的传承地。尤其是儒学经典中的“礼”、“仁”、“乐”,决定性地引导了书院建筑的发展,可以说这三者就是书院建筑精神世界的内涵。在书院建筑中,处处可以看到这三个方面的影子。

“礼”不可废,在古代。“礼”是指祭祀方面的事宜,而书院中也保留了祭祀建筑的构建。如祭祀儒学先师的建筑,孔庙。“仁”是儒学中的仁爱,为了教导学子们这个内涵,书院建筑中存在着大量的讲学场所,如讲堂、御书楼等。而“乐”也不可荒废,在充满儒学的书院中,游戏场所必不可少,如一些休憩用的园林等。

走进文人的精神殿堂,感受“四大书院”中蕴含的古代建筑文化

2.更纯粹的精神寄托

建筑不是孤零零的外在物质,更多的还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寄托。因为中国独特的审美和文化传统,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也充满了中国人赋予的特殊文化内涵。

所以说是中国人的审美和精神寄托方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形式。这种中国审美更加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书院建筑也因为这种审美的影响而充满韵味。书院建筑通过对建筑材料、色彩、构建的应用,把中国审美特点和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充分地体现出来。

在书院的院落布局上来看,这种精神寄托的方式更加明显。

走进文人的精神殿堂,感受“四大书院”中蕴含的古代建筑文化

整齐的院落布局不仅仅是形式,当人漫步其中时,廊院错落有致,空间运用合理,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都能够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文化氛围来。在院落里面,人们会忘记凡尘琐事,只记得这一刻的永恒和宁静。院落的一草一木,无一不蕴含着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们真正地去探寻隐藏在建筑中的文化。而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

结语

文化不是人口口相传的,是有物质传承的。所以我们在保留这些传统美德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些被物质化的文化。物质与文化是联合起来的,不能因为忽视而放弃它其中的文化价值。而建筑文化就是差点被忽视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的文化传承当中,书院建筑更加阐释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内容。如果深入的分析书院建筑,会发现更多人忽视的精神内涵。

走进文人的精神殿堂,感受“四大书院”中蕴含的古代建筑文化

这不是简单的建筑研究,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和探索。民族的强大源于文化的自信。中国千千万万的文化传统就是我们的学习所在。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学会摒弃腐朽的思想而选择美好的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更替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传递文化的种子,为了传递文化而努力迸发,汲取营养,生根发芽,将文化传承到角角落落,让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在中国文化和精神之下。

而且传承文化也并不是靠简单的模仿就能成功,文化是要人用心体会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照着抄,而是有意识地运用、融合。当我们真正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在,并且合理地融合到我们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将文化发扬光大。建筑文化亦是如此,对于建筑不是简单地模仿和美观,而是正确地认识到它的核心内涵。将古人的智慧运用到中国伟大复兴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