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為趙國故都之9大遺蹟


《史記》自襄子立才有“襄子元年”之稱,即認為自襄子才稱趙為諸侯王國。清·林春溥《戰國紀年》亦載:

趙地昂、畢之分野。趙分晉得趙國。史書雖沒有直接記載趙襄子立國何處,但從《史記》《集解》:“……趙獻侯自耿徙此”可以看出,襄子自晉陽之難後,兼代國、並中山、擊樓煩、逐匈奴,已成為諸侯王國,並定都其采邑邢臺(耿)。故《史記》卷二夏本紀“集解”孔安國曰:信都國,……亦是趙國古城。《晉書》卷一亦載:張賓進曰:“邯鄲、襄國,趙之舊都”。明知縣朱誥《趙襄子祠》記雲:“邢為襄子國”。由此知道,襄子立國(公元475)是在他的采邑之地襄國——邢臺。《史記》趙世家第十三載:敬侯(襄子曾孫)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出奔魏。趙始遷都邯鄲。


趙國在邢臺遺留下來很多遺蹟與記載:趙襄子祠太子觀豫讓祠

及豫讓刺殺襄子的“豫讓橋”、襄子西山射水的太子井襄子殿襄子宮趙國花園等,及趙氏孤兒藏身的趙孤莊


一、趙襄子祠。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宋司馬光《文潞公家廟碑》曰:“先王之制,自天子至於官師皆有廟”。乾隆十五年《順德府志》記載:“趙襄子祠,在縣治西,明知府張延廷、知縣朱誥創建”;“豫讓祠,在縣文廟後”,後改為三賢祠,“在府治東,相傳即板橋故處,舊為豫讓祠。明通判張阜重修,合祠魏徵、宋璟,故更今名”。戚朝卿光緒《邢臺縣志》:“趙襄子祠,縣治西,堂五楹,東西各三楹,萬曆十八年知府張延廷、知縣朱誥創建,春秋遣員致祭。朱誥為之作《趙襄子祠》記雲:晉六卿專政而邢為荀寅(範氏,晉大夫隰叔之子)據,趙簡子圍邯鄲,荀寅奔齊,邢為趙矣!襄子,簡子之次子也,以得常山符嗣簡子。邢,襄子所治之國也。邢為襄子國,邢人祀之,不亦宜乎?……是襄國二字因襄子所治之國而名之也。府清風樓前舊有坊額曰:邢襄舊地,邢臺縣門前坊額曰:襄國首封,可知也,襄子祀於邢者以此。這裡明確指出“邢為襄子國”,建襄子祠之由。”


邢臺為趙國故都之9大遺蹟


二、太子觀。“太子觀,在城西三十五里(今邢臺縣太子井村),世傳襄子為太子時,射獵於此,掘井得水,後人肖像祠之,邑人趙孔昭有記”。


邢臺為趙國故都之9大遺蹟


三、豫讓橋。縣北“有一石板橋,曰國士橋,又名豫讓橋。相傳即智伯家臣豫讓為智伯報仇,刺殺趙襄子之處”。


邢臺為趙國故都之9大遺蹟


邢臺為趙國故都之9大遺蹟


四、襄子宮。乾隆十五年《順德府志》“建置”記載:“城偏東,相傳即趙襄子殿址”,但並未明記是趙王襄子的宮殿呢還是襄子采邑時的太子殿。從《順德府志》“橋樑”載:“鴛水橋,城北四里,舊名豫讓橋。

考三家初分晉時蒙城正當襄子所都之地”看,應該是趙國國都趙王襄子的宮殿。明代著名文學家、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順德知府李攀龍《郡齋同元美賦得‘橋’字》詩有:“誰看襄子宮前水,依舊東流豫讓橋”句。朱誥康熙《邢臺縣志》“城池”P75載:襄子殿,府治正廳址是”。

《史記》載:“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為獻侯”,“獻侯少即位,治中牟。”即國都由邢臺遷至中牟,P197“事記志”曰:“諸侯三分晉地,”到後五世趙成侯時“以邢為信都,築臺以朝諸侯”。敬侯元年,趙始遷都邯鄲。斯時邢臺應該是趙國陪都。


邢臺為趙國故都之9大遺蹟


五、太子井。太子井,在今太子井村南河道處,遺址尚存。道光、光緒及民國數則《邢臺縣志》載:“世傳襄子為太子時,射獵於此,掘井得水”。


邢臺為趙國故都之9大遺蹟


六、趙國花園。無明確記載,據傳即今邢臺西北三公里左右的梅花寨村一帶。


邢臺為趙國故都之9大遺蹟


七、趙氏孤兒藏身處。即今邢臺西山趙孤莊。道光七年、光緒三十一年《邢臺縣志》記載:“趙孤莊在城西北二十五里,為程嬰匿趙武處”。村名最早曰“單羊莊”,後因匿藏趙氏孤兒遂又更名“趙孤莊”,村裡原有為程嬰、公孫杵臼所立的藏孤牌坊。


邢臺為趙國故都之9大遺蹟


邢臺歷史上曾興建過八座古城。即:殷·祖乙商朝古城(今邢臺城)、周·邢國鹿城崗古城、周·邢國古城(今城處)、周·邢國夷儀城、襄國古城(常山國都城)、百泉古城、白雞古城、後趙·建平古城(今城處)。而趙國於邢臺之古城遺址尚有待發掘與考證。

邢臺為趙國故都之9大遺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