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口罩行業的發展與變局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武漢開始出現,並逐步蔓延至全國各地,給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帶來巨大威脅。民眾對醫用口罩需求激增,各地口罩迅速斷貨。隨著疫情的進展,口罩出現短缺,生產企業加班加點趕製口罩。

01

口罩分類及其發展史

常用口罩可分為醫用口罩、普通紗布口罩、工業防塵口罩、家用防塵口罩四大類。其中醫用口罩又可分為普通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醫用外科口罩等。醫用口罩相比其他類別口罩具有較高的技術要求,需要獲得相關醫療器械註冊證後方可生產。

疫情當前,口罩行業的發展與變局


談及醫用口罩發展歷程,可謂歷史悠久。口罩起源較早,最早在13世紀即已經出現。中國古代在宮廷中已經開始使用口罩以避免侍從的氣息接觸到皇帝的食物。僕人以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掩住口鼻,這就是最原始的口罩。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將這種做法介紹給全世界。

19世紀末,德國醫生庫裡奇提出在外科手術中使用紗布遮擋口鼻,以避免造成患者的感染。

歷史上,口罩在傳染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世紀初,在我國東北地區發生的鼠疫疫情中,伍連德博士建議使用口罩進行防護,對抗擊疫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中,民眾被強制要求佩戴口罩。20世紀,口罩愈發在臨床中與傳染病防治中發揮重要作用。

疫情當前,口罩行業的發展與變局


20世紀60~70年代,為降低工業粉塵對健康造成的損害,工業防塵口罩開始出現。3M公司研發了基於無紡布與靜電纖維濾棉的專有技術,從1967年開始生產房產口罩,自此逐步成為全球口罩行業領導者。

2003年“非典”期間,民眾對口罩需求劇增,此後,國內口罩行業技術要求與行業標準陸續出臺。2012年以來,霧霾問題愈發得到重視,防霾口罩需求開始出現大幅提升。

02

口罩行業整體概況

根據工信部數據, 我國口罩總體產能是每天2000多萬隻,產能為全球最高,佔全球近半產能規模。

對N95、醫用外科口罩等也具有較強的供應能力,醫用的外科口罩產能是220萬隻,醫用N95口罩產能約為60萬隻。

疫情爆發突然,且碰上春節期間,導致口罩生產企業產能利用率不足。口罩生產廠商眾多, 但具備醫用口罩註冊證的企業佔比較低。

疫情爆發正值春節假期期間,多數口罩生產企業已經放假,短時間復工存在一定困難,全行業產能利用率出現不足。疫情爆發疊加春節假期,口罩生產企業產能利用率不足。

疫情導致恐慌性口罩搶購,庫存期較短,短期存在較大缺口。疫情發生後引起普通民眾的高度關注,短期內口罩需求激增。而由於正常狀態下口罩庫存僅保持1~2周左右,短期搶購迅速消化庫存,春節前各地已經開始出現口罩斷貨現象。

2019 年我國口罩行業整體產值達到102億元,同比增長12.6%,其中醫用口罩產值55億元,同比增長15.5%。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行業增速有望大幅提升。口罩行業規模增速提升,相較而言,醫用口罩增速高於行業整體。

疫情當前,口罩行業的發展與變局


(口罩產業市場規模超100億,其中醫用口罩佔比過半)

醫用口罩產值佔比超過50%。各類口罩中,醫用口罩附加值較高,2019 年醫用口罩產值佔口罩行業整體產值之比達到 54%。普通房紗口罩、工業防塵口罩和日用口罩分別佔比18%、16%和12%。

口罩產能高,有效期有限,庫存量通常維持在 1~2 周。同時,由於口罩的產能較大、流通便利、有效期不長,醫院和生產企業通常只保持一兩週的庫存。普通民眾對口罩的需求不高也沒有儲備口罩的意識。種種原因,造成了口罩的存貨有限。而此次武漢疫情的爆發存在突然性,口罩的需求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被引爆。從醫院到藥房,從超市到工廠,有限的口罩存貨被各種渠道迅速消解。

疫情爆發疊加春節假期,口罩生產企業產能利用率不足。疫情爆發正值春節假期期間,多數口罩生產企業已經放假,短時間復工存在一定困難,全行業產能利用率出現不足。儘管部分企業緊急組織了復工並全力生產。

(供給:產能相對較高,生產企業眾多)

為消除部分企業擔心疫情過後產能過剩的擔憂,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郝福慶表示,對於疫情過後富餘的口罩產量,政府將進行收儲,無需擔心產能過剩,存貨積壓。鼓勵生產企業加快恢復生產,積極提升供給能力。

我國口罩產業鏈相關企業超過20000家,主要分佈在華北及華東地區。根據天眼查數據,經營範圍涉及口罩生產及上下游的企業共有超過21000家企業,數量眾多。從地區來看,主要分佈在華北及華東地區,企業數量最多的前五大省市分別為浙江、山東、河北、北京、河南看,其企業數量佔全國口罩企業總數的60%以上。

在 21000 家口罩產業鏈相關企業中, 經營範圍涉及醫用口罩及上下游的企業約 9700 家。從地區分佈來看,山東、 河北、北京、河南、重慶等省市涉及醫用口罩生產的企業佔全國的 64%,數量最多的山東省有近 1800 家相關企業,醫用口罩產業鏈相關企業,佔比不足 50%。

根據國家藥監局數據,國內醫用口罩許可證數量約 560 個,具備生產許可證企業約 350 家。以河南、江西、江蘇、湖北和廣東居多,其中河南省最多,有 68 家企業,擁有 138 張許可證。綜合看來,儘管口罩產業鏈相關企業眾多,但具備生產醫用口罩資質的企業佔比較少。具備醫用口罩生產許可證的企業不足 400 家。

(口罩生產企業眾多,但具備醫用口罩生產的企業佔比較少)

近年來口罩供需較為平衡,防霾需求推動 N95 等口罩需求攀升。2003 年口罩需求由於“非典”大幅提升,此後口罩市場供給基本保持平衡狀態。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影響,防霾需求導致N95等防霾口罩需求攀升,但整體供需保持較為穩定狀態。

儘管產能已經達到全球的近50%,但仍然應對短期巨大的需求變化仍存在較大供需缺口。我國口罩產業供給能力較強,產能相對較高,但面對即將到來的復工潮和全民佩戴口罩的巨大需求,單日2000 萬隻的口罩產量仍顯捉襟見肘,尤其對於產能不足百萬只的N95口罩,產能數百萬只的醫用外科口罩,預計仍難以充分滿足一線醫療需求。整體來看,短期內我國口罩市場仍存在較大的供需缺口。

03

醫用口罩上下游產業鏈

疫情來襲,醫護人員給的建議指的一般都是醫用口罩。而整個醫用口罩的產業鏈如下。醫用口罩產業鏈上游為聚丙烯、橡膠等石化原材料

。而石化工廠生產的聚丙烯是用於生產無紡布的主要材料。為應對疫情,中石化部分煉廠已開始增產高熔指聚乙烯纖維料,並承諾保證供應與價格平穩。

醫用口罩產業鏈上中游,主要使用聚乙烯等原材料生產無紡布。常見的一次性醫用口罩主要由三層無紡布組成:

  • 最內層是普通無紡布中間過濾層使用駐極處理的聚丙烯熔噴無紡布最外層是進行了防水處理的無紡布


其中熔噴無紡布屬於聚合物擠壓法非織造工藝,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海軍為收集核試驗產生的放射性微粒研製的超細過濾效果的過濾材料。

而到了60 年代,3M等公司開始生產了第一代熔噴非織造設備。疫情當前,無紡布企業訂單大幅增加,正積極協調產能,加班加點生產無紡布材料。

醫用口罩產業鏈中游為醫用耗材生產企業,將無紡布生產成醫用口罩。

醫用口罩生產企業自動化程度較高,但生產過程對無菌要求較高,生產資質需要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證,目前具備醫療器械註冊證的生產企業在全部口罩生產企業中佔比較低。

根據國家藥監局數據,國內醫用口罩註冊證數量約560個,具備醫用口罩註冊證的生 產企業不足400家。

醫用口罩產業鏈下游則較為容易理解,就是我們日常可見的醫院,家裡附近的藥店等。生產廠商生產好的醫用口罩通過醫藥商業企業、物流公司配送到醫院、藥店等終端,最終用於院內防護或零售。

04

一場關於生產口罩的“戰役”打響

由於疫情的影響,許多城市才開始復工,但一場關於生產口罩的“戰役”卻已打響。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超過3000家企業“跨界”生產口罩,包括知名車企比亞迪、上汽五菱、廣汽集團,還有明星代工企業富士康,知名服裝企業雅戈爾,紡織製造公司華紡股份,造紙企業中順潔柔,空調龍頭格力電器……

截至昨日,已經有20家上市公司加入了生產口罩的大隊伍。

有一大批企業沒有“醫用口罩註冊證”。而要拿到註冊證,就需要滿足工廠通過GMP(優良製造標準)認證、能生產無菌醫療器械等基本條件,能符合條件的企業並不多。

就算還有一大批企業即使有政策支持,可以拿到證書,但無奈口罩生產專業複雜,要麼需要臨時引進生產線,要麼產量太小。再加上疫情中所需口罩標準高於平常,最後真正能生產醫用口罩的企業不多。

其中,比亞迪的實力算是比較過硬的。

近日,比亞迪宣佈子公司汕尾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汕尾實業),將生產一批口罩用於支援對抗疫情,日產將達到500萬。比亞迪負責人稱,汕尾實業寶龍九部有醫療器械體系認證,有能力生產醫用口罩。

比亞迪旗下有著眾多子公司,並且涉獵範圍較廣,擁有專業的裝備研發和技術團隊,且擁有長期合作穩定的上游原料資源。目前,比亞迪將通過電子事業九部負責口罩的生產製造,並在寶龍廠區已開始著手生產,優先滿足一線醫療所需。此外,比亞迪旗下的汕尾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也於近日新增了消毒液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業務,同樣也將在2月17日前後量產出貨,產能5萬瓶/天。

資料顯示,汕尾實業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是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全資控股。成立於2015年10月,每年享受政府的千萬補貼。啟信寶顯示,汕尾實業在2018年獲得了汽車行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認證範圍囊括NVH隔音材料。

此前,比亞迪公開稱,能生產口罩是因為擁有長期合作穩定的上游原料資源, 在原材料方面有很大優勢,而這個原材料就是聚丙烯。

一家車企為什麼會用到大量聚丙烯呢?因為生產隔音材料,聚丙烯是少不了的。另外,鋰電池的生產也會用到聚丙烯的,而眾所周知的是,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電池都是自己研發供給的。

具備了上游原材料資源、先進生產設備優勢,又擁有了醫療器械認證,可以說比亞迪具備了生產醫用口罩的基本條件,只要再購入口罩機,生產口罩便不是問題。

相比之下,上汽五菱與廣汽集團生產口罩,所需要做的工作量就大得多。雖然很多企業與原材料商熟悉,但在短時間內改造生產線則要費力得多。

就在比亞迪宣佈轉產當日,上汽通用五菱聯合供應商生產的第一批 20 萬隻口罩順利下線。上汽通用五菱副總經理沈雲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轉產口罩項目已全面進入快速實施階段,供應商原有生產線已全部進行改造並第一時間啟動生產。現階段,主要生產適用一般場所使用的民用口罩,並根據上級部門要求進行統一調配;2月底無塵車間建成後,將批量生產用於專業醫療用途的口罩。

(上汽通用五菱生產車間內的部分設備)

上汽五菱的負責人表示,生產口罩的原材料主要是聚丙烯,生產熔體質量流動速率在33-41g/min的聚丙烯產品,可以達到衛材聚丙烯熔噴無紡布標準,用於醫用手術用品、民用衛生用品等領域。目前上汽通用五菱生產的部分產品中,正是採用了可用於醫用用品的高規格材料聚丙烯來生產隔音棉。從原材料、生產技術的準備方面來說,對生產口罩具備很大的優勢,對生產線進行專業改造後即可快速啟動生產。

05

國產口罩敲響警鐘

如何走出突圍之路

2009年,繼“禽流感”爆發之後,“甲型H1N1流感”讓口罩再次成為社會焦點。當年的國內口罩供應量達到了19.6億隻,此後中國的口罩產量開始逐漸提升。2011年我國口罩行業產量達到25億隻,2012年達到30億隻。

2013年,霧霾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全國平均霧霾日數不斷攀升,威脅6億人口的健康。口罩等防護用品,從特殊時期用品逐漸變成日常化的必備產品。口罩行業再次迎來大發展。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中國功能性防塵口罩市場規模已經接近20億元,而民用防護型口罩的市場規模也超過10億元。

對於口罩行業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市場機遇,但同時也是一次巨大的市場震動。隨著防護口罩的標準升級和國標的制定和推出,“一鍋燴”的口罩市場,開始逐漸出現行業分化,大量的外國品牌開始搶灘中國口罩市場(3M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迅速崛起的)。

然而,在中國快速增長的口罩市場中,美國品牌3M成了最大的贏家。

關於3M品牌的崛起歷史,我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闡述。此次疫情中,3M、霍尼韋爾等國外廠商的口罩,再次佔據主導,無疑成為人們心目中最靠譜首選的防護品。中國傳統的口罩企業,面臨著外國品牌的強勢競爭壓力,當然在競爭中,如何逆勢突圍,是擺在所有國產品牌面前的問題。

3M公司的發展歷程,或許能給國內企業一些啟發:在集團層面,需要與時俱進,通過併購、出售等方式革新產品線,保持業務組合順應時代需求,同時,在業務層面,則需要通過研發,牢牢抓住核心科技,形成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06

小結

如今疫情當前,很多口罩生產企業,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以支付三倍的工資7*24小時的方式,加班加點的抓生產口罩。國難之時,我們向這些企業致敬。

國內企業,如何在未來提升自己的研發與產品實力?如何在未來的競爭中,挑戰國外強敵?種種問題,都註定了國內口罩企業,還要經歷未來市場大風浪……

希望未來中國的口罩企業,可以擁有更強的產品實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宏大的國際想象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