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上如何做到放長線釣大魚?巧妙運用欲擒故縱的2種方法

武侯祠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其他蜀漢英雄的紀念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同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了很多影響深遠的故事,七擒孟獲就是其中一個。

在戰場上如何做到放長線釣大魚?巧妙運用欲擒故縱的2種方法

武侯祠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蜀丞相諸葛亮受昭烈帝劉備託孤遺詔,立志北伐,以重興漢室,諸葛亮定下北伐大計。而當時的雲南省和貴州省的彝族首領孟獲不斷冒犯蜀國,為了解決這些後顧之憂,決定點兵南征,親自率兵前往。諸葛亮一行人先到達瀘水附近,佈下陷阱引誘孟獲出戰,孟獲果然中計被擒。按道理來說,一族之首已經被擒,族內上下一時也不會有很強的戰鬥力,此時趁勝追擊定能一舉擊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威望地位都很高,要想南方真正穩定,只有讓孟獲心服口服才行。於是諸葛亮決定放孟獲回去,再設計生擒孟獲,再放孟獲回去。如此這般,在第七次生擒孟獲後,孟獲終於心服口服,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發誓不再侵犯蜀國。從此之後,諸葛亮才得以全身心投入北伐之戰中。

在戰場上如何做到放長線釣大魚?巧妙運用欲擒故縱的2種方法

諸葛亮


而諸葛亮用到的這一計,也就是《三十六計》中的“欲擒故縱”,“擒”就是抓住,“縱”是放,連在一起就是故意先放開敵方,然後再把敵方真正的抓住。同樣的,“縱”指的是是手段,那麼“擒”就是最終目的。在原文中是這樣的:“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追,累其力氣,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這裡的“逼則反兵;走則減勢”意思就是逼迫敵人過於緊,反而可能會遭到他的反撲,若讓他逃跑則就會減弱他的氣勢。“兵不血刃”指兵器上不沾血,“有孚,光。”字面意思就是善於等待,有耐心。因為在行軍打仗中,消滅敵人,奪取底盤才是最終的目的。在必要時,暫時放敵人一馬,並不意味著害怕和退縮,而是先讓敵人對你逐漸放鬆警惕。最後尋找機會,一舉擊破敵軍,達到消滅敵人的最終目的。

在戰場上如何做到放長線釣大魚?巧妙運用欲擒故縱的2種方法

武侯祠


諸葛亮七擒孟獲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孟獲先穩定住南方,再順勢擴展一下蜀國的疆土,一舉兩得。一般的情況下敵方的首領不可輕易放虎歸山,諸葛亮在考慮全面下,採用“攻心之計”,先將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上。這也從正面說明了諸葛亮的深謀遠慮,對兵法的巧妙運用,不愧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而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也廣泛流傳至今,是眾多謀士所學習的榜樣。


在戰場上如何做到放長線釣大魚?巧妙運用欲擒故縱的2種方法

諸葛亮


其實“欲擒故縱”不只是一個計謀,更多的是一種指導思想。也就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先有失才會有得,用小的代價來換取最大的勝利,才是智者的行為。就好比釣魚,有句俗語叫“放長線釣大魚”,想要釣到大魚,就必須要學會“放長線”,學會耐心等待。這兩者缺一不可,沒有“長線”和“等待”,是釣不到大魚的。釣魚是如此,戰場上亦是如此。如果一來就對敵方死追緊咬,敵人必定會不顧一切奮起反抗,而故意放敵人一馬,敵人就會懈怠,我方才有機會。

在戰場上如何做到放長線釣大魚?巧妙運用欲擒故縱的2種方法

諸葛亮七擒孟獲


“欲擒故縱”這一計用在戰場上也可以巧妙運用:

一、敵強我弱。敵方來勢洶洶,氣盛強盛的時候,我方可適當對敵人示弱,達到麻痺敵人的效果。待到敵方開始放鬆懈怠,我方則轉準時機,準備行動。

二、敵弱我強。如果在戰場上我方佔據有利條件,而敵方則處於被動,準備撤退回守時,我方採取窮寇莫追的方法。因為戰場上風雲莫測,短暫的勝利很容易使人衝昏頭腦,從而更容易中敵方奸計。在我方掌握主動權的時候,給敵人留一條小小的生路,也是為了我方後來的勝利所奠定基礎。


在戰場上如何做到放長線釣大魚?巧妙運用欲擒故縱的2種方法

諸葛亮七擒孟獲


使用這一計,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目光長遠,懂得放長線釣大魚,不斤斤計較眼前的小利,懂得取捨之道。而且“縱”也是有條件的,我方可以“縱”已經是漏網之魚的敵人,並且“縱”敵要在局勢上對我是方百利而無一害的情況下才可以實施。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導致放虎歸山,欲擒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