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人揭祕:最古老的商業模式,是改革升級還是替代?

線下門店是幾千年來積累和打磨的商業模式,早已證明了存量模式和場景是真理一般的存在。


上一篇文章講到小程序給大家的啟示:

1.流量體的企業轉變為存量體;

2.線下實體門店場景紅利的到來。


今天主要分享的是實體門店的流量模式和存量模式,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價值。

首先,我想請你帶這樣一個問題,小程序的入口是掃碼或微信裡精準搜索,小程序的二維碼必須要手機掃,還不能長安識別,這明顯是給使用者和獲取增加了難度。在今天用戶體驗至上的時代,這樣的操作方式合理嗎?

你需要清楚一點,小程序定義為是鏈接線下的,那麼用戶接觸這種鏈接方式就是基於物理場景的,而入口的嚴格規範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車站購票的場景,醫院掛號的場景,掃一掃用完即走。

互聯網人揭秘:最古老的商業模式,是改革升級還是替代?

當然線下實體門店擁有更多的場景,比如逛街時,你隨處可看到的商品,可以讓你產生無數次購買衝動的時候,你就需要最短的鏈接技術讓潛在客戶完成訂單,並且形成數據分析。所以,這種掃一掃的操作方式是非常合理的!(貌似現在的小程序有一點點跑偏了,後面會分析。)

互聯網人揭秘:最古老的商業模式,是改革升級還是替代?

我們來觀察一下,線下門店生意的好壞到底是流量問題還是存量問題?開過線下店的朋友都知道,影響門店生意好壞最最核心的要素是地段!地段!還是地段!因為地段帶來人流呀,人流量就是流量呀!流量越多成交的機會就越大!那麼互聯網時代,在門店觸網的進程中,一直被定義為流量平臺的O2O、團購平臺,也會為門店帶來大量的流量!但現在請你仔細想想,門店到底應該關注流量還是存量?如果你關注存量問題,那麼意味著門店是可以解決流量問題。反之卻不能。那麼所謂的O2O、團購模式將全盤失敗。

互聯網人揭秘:最古老的商業模式,是改革升級還是替代?

我們來理解下線下門店的存量模式。你仔細觀察下生意好的門店你會發現通常是老客戶非常多的門店。我的店有1000個回頭客(存量),你是用團購平臺導來1000個客戶,我們倆比一下,你的生意永遠不可能比我好,大道理我就不多說了,你自己琢磨哈。線下門店是幾千年來積累和打磨的商業模式,早已證明了存量模式和場景是真理一般的存在。(互聯平臺的出現,加劇了門店的訪客現象,謊言即將在門店商務電子化時代戳破!以後會有一篇文案詳細分析期待哈。)

互聯網人揭秘:最古老的商業模式,是改革升級還是替代?

現在的階段,線下門店做存量是靠回頭客營銷、CRM等方式基本上算是吃奶階段。真正的存量模式是利用這個思路來改造自己的運營模式而非營銷模式。而微信非常清楚,場景的含金量遠比流量的含金量大得多。而場景都是在線下醞釀、發酵、膨脹、爆發的!

互聯網人揭秘:最古老的商業模式,是改革升級還是替代?

流量模式轉存量模式,這將是一個上千億的試錯過程。這種轉變帶來的市場大得不可思議!例如:酒店行業,如果酒店能開發出自己的存量模式就可以脫離OTA的綁架,目前酒店的自洽系統,會員系統、營銷系統、訂房系統等都是較為初級的存量模式。

互聯網人揭秘:最古老的商業模式,是改革升級還是替代?

這個市場已經被一些人嗅到了味道,但還沒有人能找到合適的語言來描述他的宏大。例如:美團開始為商戶賦能;馬雲開新零售實體店;騰訊的小程序;線下門店的春天等等論斷,而這些論斷也只是浮在表面上,甚至有一些只是打了個擦邊球而已。

互聯網人揭秘:最古老的商業模式,是改革升級還是替代?

羅振宇

邏輯思維的羅胖曾經演講:在壯麗的語言也無法描述下半場所帶來的機遇!

小程序的風險

互聯網人揭秘:最古老的商業模式,是改革升級還是替代?

首先,假設用戶在短時間獲得了300個小程序,而真正有用的只有30個不到,那麼用戶就會算一筆賬,小程序對我來說只有10%的實用性。這時用戶手機上剛好裝了30個APP,用戶就會覺得這“30個APP對我是100%有用的”。其次,小程序不應該存在太多的開發者,現在市面上有太多的第三方開發平臺,先開發好小程序的平臺模版,然後賣給商戶,這是不對的,應該是商戶自己種田自己收割,顯然現在的小程序是第三方開發者先種好了田再賣給商戶的。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再次,如果開發者和運營商不能深入理解存量模式和場景問題,整個小程序就會跑偏。從目前的小程序分發方式來看,實際上小程序從上線第一天就已經跑偏了。


互聯網人揭秘:最古老的商業模式,是改革升級還是替代?

互聯網下半場的核心:存量經營模式和場景紅利,你理解了嗎?

今天就分享到此。

望獨到見解的朋友評論區互動哈。

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