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痨”家长,教出聪明宝宝——早期学习的关键在说话

都说“爸爸妈妈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那么,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最该教点啥?

还真有,而且是件看上去很容易做到,却又容易被忽视的事情——聊天。

2013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安娜·费尔南德,在《发展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显示:

来自较富裕家庭的18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很快找到他们认识的简单单词对应的图片,例如“狗”或者“球”。

他们的识别过程比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要快得多。

研究还发现,到两岁时,较富有家庭的儿童在过去六个月掌握的单词量,比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要大30%。

安娜的这个实验是个跟进研究,早在20多年前,就有另一个重大的研究发现:

较富裕的专业人士的子女,在3岁时听到的单词量,比教育程度低的父母的子女要多上数千万个。因为这一差异,前者进入学校之后会有明显的优势。

这个实验挺“扎心”的,

“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对比数据很刺眼,难道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孩子,生下来就“输了”?没法改变了吗?

不!不! 不!

其实这个研究中最关注的,并不是家庭收入高低的差距,而是职业为专业人士的父母,相比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对其子女说的话更多,这才是真正的差别。

因此,安娜·费尔南德也指出,即便来自低收入家庭,只要父母经常地与孩子说话,就能够提高子女的词汇量。

就算家庭收入较低,家长也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是总有一些家长一直在跟自己的小孩说话。这些小孩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上表现得更加出色。

从这个维度来看,认为“早期学习的关键在于说话”其实也不为过。

“话痨”家长,教出聪明宝宝——早期学习的关键在说话

幼年时聊天,如何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

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就是靠阅读,阅读可以说是教育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了。

近年我们国家的新课标也规定,小学生毕业前,至少有145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量。

而口语和词汇,跟阅读理解能力息息相关。

所以,如果在入学前,孩子没得到足够的语言刺激,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够丰富,那么在进入学校开始学习阅读之后,孩子将会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

反之,如果孩子在三岁前,从父母、照顾者哪里听到的词汇数量越多,智力水平也就越高,未来在学校的表现也越好。

因此有研究者声称:

如果人人都能跟家中的幼儿说等量的话语,就不会存在任何种族或社会经济方面的鸿沟了。

(当然,也有研究者不完全同意,尽管说话量极其重要,但并非唯一的因素)

“话痨”家长,教出聪明宝宝——早期学习的关键在说话

那么,为啥很多贫寒家庭不多和孩子说说话呢?

多和婴幼儿说话、聊天就能带来这么大的好处,而且还不用报昂贵的早教班,也不用买昂贵的玩具,这个方法看上去很“省钱”啊,贫寒的家庭应该也可以做到啊。

一位叫做梅瑞狄思·罗维的教授经过调查,给出了一个有说服力的分析,她发现:

一些家境贫寒的女性根本不知道跟宝宝多讲话有多重要。

有些年轻母亲说:‘直到孩子知道一些词,并开始和我说话,我才知道我应该和他们说话’。

较贫困的妈妈通常只能通过亲友来寻求育儿方面的建议,得到的信息并不多,也不新。

而中产阶级的妈妈们则不一样,她们至少可以通过图书、互联网、期刊来得到很多育儿资讯。

由此可见,家庭条件并不是巨大的阻碍,只要意识到了和孩子说话的重要性,任何家庭的妈妈都有可能做得更好。

同时也提示我们:一个时刻保持学习状态的妈妈,是多么的难得和了不起!优秀的爸爸妈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啊!

“话痨”家长,教出聪明宝宝——早期学习的关键在说话

能看到这里家长,当然已经是持续学习的优秀的父母了。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讨论的是:

什么样的聊天是孩子喜欢的?

跟孩子说些什么呢?

我们谈话的基调总体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我们家里的谈话氛围怎么样?

其实孩子3岁以前,对语言的引导最主要的就是兴趣培养,只要有兴趣,能力一般都不会差。

下面这些聊天方式,都有助于爸爸妈妈和孩子聊得开心。

1、搞笑、有趣的话

有证据表明,孩子喜欢父母说那些听来非常搞笑的话。比如:

摸摸小熊的鼻子,好软好软啊~~~;

小汽车开走了,滴滴叭叭~~~

宝宝饿了吗?妈妈把果果拿过来了哦~~~

想想我们平时和幼小的孩子说话,会不会总不自觉地音调变高、拖长音、声音更夸张?

这就是“妈妈语”

其实不止妈妈了,爸爸、爷爷、叔叔、舅舅、姑姑……面对着一个“萌萌哒”宝宝说话,也会不自觉地“一秒钟变萌”嘛!

所以我们给它一个中性的术语:“婴儿指向的言语”。

在生命的早期,相比典型的成人语言,宝宝更喜欢“婴儿指向的言语”,如果这样的语言环境丰富,宝宝会更早开始使用词语,对孩子学习母语很有帮助。

“话痨”家长,教出聪明宝宝——早期学习的关键在说话

2、描述性的语言

有的家长跟孩子说话,喜欢用提问法,好像我们的小时候也经常这样被父母问:

“这是什么啊?”

“你做什么了啊?”

然后一脸期盼地等着孩子回答。

这其实不太科学。

首先孩子压力有点大,跟家长说话就像考试回答问题一样,这很难让孩子对说话有兴趣。

其次,等着孩子来回答,那意味着家长说得相对就少了。即便孩子能回答,运用的也是他已知的旧词汇,没有借此机会从妈妈这里学习到新词汇。

所以比较好的方法是——描述法

比如孩子在搭积木,与其问孩子“你搭了个什么啊?”不如蹲在旁边给孩子描述这个过程:

宝宝你搭了一座桥啊!

说着说着,你还可以稍微停顿一下,这时候孩子就有可能跟你搭话了:

这不是桥,这是房子。

相比提问法,描述法让你和孩子之间的地位更加平等,你一句,他一句,才能形成互动,互动才是良好的对话交流的氛围。

说到互动,还有一点很值得提一提,那就是几乎所有家长都会给孩子下达指令性的要求,比如:

把玩具收起来!

不能在路上乱跑!

用指令对孩子进行一定的纪律约束,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止于此,那就有点问题了。

那些家庭教育做得好的父母,在说完要求之后,和孩子的互动会进一步进行下去,比如给孩子简单解释一下这样做的原因。

不需要特别详细,但如果孩子明白规则有简单的原因,他会意识到规则不是随便定的,更有可能遵守。

“话痨”家长,教出聪明宝宝——早期学习的关键在说话

3、阅读世界

给宝宝讲故事、阅读绘本是非常好的亲子活动。但阅读并不非得坐在家里,也不是非得固定一个专门的时间,阅读是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

比如,带孩子外出散步的时候,我们可以“阅读”停车标志、进口/出口标志、报纸、广告宣传单;

外出就餐的时候,可以“阅读”菜单、商品目录等等;

坐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和孩子“阅读”一下公交车上的轮子、车门、老幼病残专座……

虽然不能随时阅读故事,可我们能随时编一个故事。

在车里做的事情,我们要去的目的地、爸爸妈妈的童年经历,都会是孩子感兴趣的“故事”。

“话痨”家长,教出聪明宝宝——早期学习的关键在说话

4、聊天就是为了交流,不是为了纠正发音

如果孩子说话的时候有发音错误,没必要纠正孩子,只要自己重复正确的发音就可以了。顺便,还可以把孩子简单的词汇、短语扩充成完整的句子。

比如,孩子说“发发”,爸爸妈妈没必要纠正:“是花,不是发”,更好的回应是:“对,路边有一朵漂亮的花。”让孩子有机会听到正确的发音就好。

如果每次都及时纠正孩子的发音,很可能会让孩子不敢尝试说新词汇了。而且,也会让孩子感觉这个交流不怎么平等。

“话痨”家长,教出聪明宝宝——早期学习的关键在说话

5、学会提出独特的问题

如果每天都问“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好吗?”,那时间就了,我们也只会收获孩子统一的“好”、“嗯”、“不知道”。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并发展出新的喜好、恐惧、思想、情感……

如果希望继续了解孩子,我们也需要学会提问,开启和孩子的对话。比如:

  • 那些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问题;
  • 那些能增进家庭关系的问题;
  • 那些有助于培养感激之情的问题;
  • 那些能帮助发展想象力的问题……

独特的问题,才能教会孩子们对话的艺术。具体可参考:

“话痨”家长,教出聪明宝宝——早期学习的关键在说话

最后,值得提醒的一点是:

尽管帮助孩子积累足够的词汇非常重要,但是,千万别用错了方法!

那种给两三岁的孩子看带图识字卡片,让小孩子死记硬背1000个单词的做法,是非常糟糕的。

真正重要的,是爸爸妈妈跟幼儿之间的自然沟通,是爸爸妈妈和孩子读绘本时一起思考的问题,在户外看广告牌的时候自然认得的字,在商场看到指示牌时认识的标志……这才是幼儿词汇和识字教育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