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怼哭易怒妈妈:为什么粗暴教育两败俱伤?

前段时间一个视频火了:妈妈因为“一小时没教会一道题”对女儿大喊大叫,女儿不甘示弱奋力反击,最终两人都委屈大哭。虽然视频基调是表现萌娃的可爱,但是同样反映了粗暴教育在我们身边很普遍。

女儿怼哭易怒妈妈:为什么粗暴教育两败俱伤?

可爱宝宝怼哭妈妈

演员陈乔恩坦言:妈妈从小对她打骂教育。小的时候因为转学跟不上进度,导致数学考试发挥失常考了20几分,妈妈就用树枝把她出血。在这样的打骂教育下,长大后的陈乔恩和妈妈的关系非常淡漠。

女儿怼哭易怒妈妈:为什么粗暴教育两败俱伤?

陈乔恩讲述亲子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相比成人而言,儿童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能力非常薄弱。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进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成长。

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遗憾的是,粗暴教育在我们周围依然大行其道。

哪些行为就是粗暴教育?

1、贬低孩子的能力。

知乎网友曾发帖吐槽:自己的父亲从小就骂自己。现在高二,因为被发现玩手机,父亲就骂:“还有一年半了,你考完爱滚哪就滚哪去,我可不养你”。平时也经常说:“浪费钱的玩意,从小学就花钱补课,你就天天这么混吧,肯定考不上大学!”

这位父亲很大程度上是恨铁不成钢,口不择言。但有的评论也认为:因为自己没成就,很多家长把期望压到孩子身上,一旦稍有偏差,就会贬低孩子的能力达不到自己的要求。

其实贬低孩子就是否认自己多年来的教育,心平气和地沟通才更有效果。

2、夸大自己的付出。

Papi酱曾在微博发过一个视频,获得了无数同龄人的赞同:不希望听父母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她表示,作为子女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更多的是负罪感。

因为这样的爱带着沉重的负担和亏欠,往往会让子女无所适从,感觉做的再多也补偿不了父母付出一切的代价。

其实这是大多数家长的一个策略:通过夸大自己的付出,感动自己的同时,试图通过感动孩子来操纵孩子的行为。这样做只会导致孩子的愧疚和反感。

3、捆绑孩子的未来。

有的家长强行干涉孩子以后读什么大学,上什么专业,在哪里工作,找什么女朋友,生几个孩子……

父母以爱的名义犯错,父母不再是孩子生命里的参与者而是决策者,强行把孩子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伊莎朵拉·邓肯的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给子女最好的遗产就是放手让他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自己的两条腿走自己的路。”

其实,家长除了养育孩子,还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兴趣爱好,强行要求绑定孩子的未来是无能的表现。

粗暴的教育方式给了孩子极大的压力,孩子不仅怀着对父母的愧疚,而且背负父母的指责,甚至要负担双方的未来。这样的挑战往往会压垮孩子稚嫩的脊梁。不如让孩子轻装前行,一路笑一路欢喜。

如何避免粗暴教育?

要想真正避免粗暴教育的方式,父母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父母应正确看待亲子关系:孩子不是附属品。

很多父母老是不明白:“我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为什么就是不听我的?”

纪伯伦诗歌里曾经说过:“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对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儿女。他们通过你而来,但并非源自于你,他们与你相伴,但是并不属于你。”

梁漱溟先生研究东西方文化以后,得出结论:西方由于信仰基督教,重视神与人的关系,父母和子女的等级意识差,更平等。中国自古是家族社会,重视辈分,人与人之间更强调长幼尊卑的秩序。因此,父母和子女之间更多的是权力关系,而不是正常的亲子交流。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会拿孩子去比较,不会为了面子去逼着孩子做这做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父母更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2、家长要学会情绪管理:学会正确引导孩子。

在《超人妈妈带娃记》第2季中,有一个场景:小鱼儿在超市拿起口香糖就要给哥哥吃,妈妈胡可赶忙上前制止:“没有付钱不能拆开!”小鱼儿崩溃大哭。胡可静静地等在一旁,直到小鱼儿发泄完情绪,才过来给他讲道理。

女儿怼哭易怒妈妈:为什么粗暴教育两败俱伤?

胡可对小鱼儿的教育

胡可教育小鱼儿的这个行为堪称家长们情绪管理训练的典范。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在《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中总结得出:情绪管理训练型的家长不仅能够包容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而且会针对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不会简单把孩子的情绪定义为好或者坏。不仅重视孩子的快乐和喜悦;并且把孩子的愤怒和悲伤也认为是孩子必不可少的情绪表达。关键是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绪以后,依然会讲道理,对他们的行为作出限定,防止很多孩子因为情绪化行为造成危险。

告诉孩子,不论是高兴还是愤怒,第一,不能伤害他人;第二,不能伤害自己。这对孩子进入社会以后的行为有极大的缓冲作用:不会自残,更不会危害社会。

3、家长能理解孩子处境:正确处理亲子冲突。

前两年黄磊和海清搭档的热播剧《小别离》里,女儿多多为了安慰好朋友小宇,就以小宇为原型写小说,鼓励他。但是小说草稿却被打扫卫生的妈妈发现,勃然大怒:都要中考了,还不务正业写小说!母女爆发激烈冲突,妈妈认为是浪费时间,女儿却认定这是她和小宇友情的见证。

面对母女互相对峙的局面,黄磊饰演的爸爸为我们如何和子女沟通“打了个样”:首先,告诉女儿,爸爸爱你,理解你的感受;然后,肯定女儿的做法,小说确实写得不错!得到了爸爸的肯定,女儿也主动向妈妈认错:对不起!

面对同样的冲突,爸爸和妈妈因为教育理念的差异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得到了迥然不同的效果。

女儿怼哭易怒妈妈:为什么粗暴教育两败俱伤?

《小别离》剧情

当我们和孩子产生矛盾的时候,一味的指责必然会激化矛盾。如果家长能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做法,合情合理地教导,孩子也会慢慢接受规劝。只有淡化冲突,才能互相理解,收获亲情的温暖。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并不意味着只是提供必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面对亲子冲突,家长如果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也会导致亲子矛盾加剧,很有可能导致孩子误入歧途。粗暴教育往往两败俱伤,不可信,更不可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