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起于辽,存于今

应县木塔:起于辽,存于今

1

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这一年是非常忙碌的一年。

十一月初七,文武百官给皇上上尊号为天佑皇帝,皇后为懿德皇后。

十二月初七,给皇太后上尊号为慈懿仁和文惠孝敬广爱宗天皇太后。

这一年,应县的建筑工人非常忙碌。

应县位于山西省境北部,朔州市东部,面积1667平方公里,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年均气温7℃左右,年降雨量360毫米。

在1000年前,应县原名应州,隶属辽国,离战事不断的辽宋边境只有20千米。

而辽兴宗皇后萧氏在应州出生,其父萧孝穆是活跃于辽圣宗晚期和辽兴宗前期的重臣,时称“国宝臣”。圣宗钦哀皇后是其妹妹,道宗宣懿皇后是其侄女。辽国皇后历代皆出其宗族萧氏。

辽国的皇后和中原历代皇后不同,中原自古有“后宫不能干政”之说,而辽国的皇后几乎各个都是政治家,最有名的要数赫赫有名的萧太后萧绰,她亲理国政40年,更是一位带兵打仗能手,大败三路宋军。

而辽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正是其宗族后代,她也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平定反叛之事。“九年1063年秋,敦睦宫使耶律良将重元与其子鲁谋反之事密告于太后,太后将此事说知皇上,并劝其及早谋划。”

除了是政治家,她还是崇佛者,在应县建家庙,主庙是三个佛殿,庙前就是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起于辽,存于今

其全称是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已有959年历史。塔高67.31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构建筑的典范。

历代名人对其称赞不已。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有诗赞云:“漯南宫阙尽,一塔挂青天。”在莽莽恒岳之阴,悠悠漯水(今桑干河)之阳,在没有任何高大宫阙参照物的盆地南缘,突兀拔地升起一座擎天巨塔,自是美妙非凡。

中国现代伟大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也说:“这塔真是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2

应县木塔与比萨斜塔齐名,其一是因为它确实经历炮轰和地震屹立不倒,其二因为它确实已经倾斜,我曾在一根柱下试着放入一本薄薄的记事本,轻而易举地塞进去,毕竟释迦塔已经历经沧桑。

若粗看塔外,似有五层六檐,但二层以上,每层平座设有暗层,细看,为九层。为何设暗层,因为暗层就像稳定结构中的“金箍”,这种环状支撑的木结构可有效约束塔身,防止移位变形。

而塔的稳定不仅依靠结构,而且依靠原材料,即柱子,这些木柱用作建筑材料之前,都经过几年药物浸泡,防腐朽,后形成“筒”状。而柱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就是中国古建的特色——斗拱,全塔共用54种斗拱,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层层相叠,以榫卯连结,不用一铁一钉,如同盛开的莲花,被称为“百尺莲开”。

应县木塔:起于辽,存于今

八边形的塔身上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各种匾额。

大门上是清代“万古观瞻”。

第一层塔檐下是明代“天柱地轴”,出自《淮南子。天文训》:“怒目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第二层平座外是清代雍正年间怀仁知县李佳士的“正直”。

第二层塔檐下是清代光绪年间应州知州李恕的“天宫高耸”。

第三层塔檐下是全塔最古老的“释迦塔”,由金代七品官王献所书,制匾时间为金明昌五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第四层塔檐下是明武宗朱厚照御题“天下奇观”。武宗曾亲自统兵与鞑靼人大战应州境,暂时安定了西部边疆。为了庆祝应州大捷,武宗于正德十三年亲临木塔,即兴写下“天下奇观”四字,既赞美木塔的胜景,又抒发自己的豪情。

第五层檐下是明代永乐皇帝御题“峻极神功”。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二十一年第五次率兵征伐鞑靼人,胜利班师途中经过应州,驻跸城中,登临木塔,豪情勃发,文思泉涌,挥笔写下“峻极神工”四字。

最后,塔顶铁刹直冲云霄,铁刹由迎莲覆钵、相轮火焰、仰目宝瓶及宝珠组成,天机神意。

3

应县木塔:起于辽,存于今

进入塔内,底层高11米的释迦牟尼佛像,端庄慈祥,却有契丹人风范,两耳的耳环已被人盗走,胸内中空,被红卫兵烧毁塔图,手指微斜,被红卫兵踩上。但佛祖仍旧凝视大地,洗红尘的不洁与污秽。

内壁周围有6幅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图遵循《法华经》的仪轨,一一呈现佛理。佛祖基座下设有地宫,但现在无法探知,里面存有什么内容。整个环境如同莫高洞窟,不由生出顶礼膜拜之感。。

而塔上面几层已经被封,只能略观于此。

资料参考《山西旅游网》,《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