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是一個遊戲(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造物之謎

關於創世程序的來歷,老子在《道德經》中是怎麼說的呢?很遺憾,他其實相當於什麼也沒說,只是很乾脆地承認:“吾不知誰之子”,說自己搞不清楚這東西是怎麼來的。

如此複雜的一款程序,我們顯然不可能指望它會自動生成。下面就讓我們發揮想象,來補齊《道德經》中缺少的這部分內容吧。但首先要聲明的是,一切都只是猜想,因為這些完全是發生在我們這個世界之外的事情,沒有誰見證過它的發生,所以也就很難掌握到可靠的證據。

從邏輯上推斷,經過了精心設計的創世程序必定出自於某種智慧生命之手,我們可以把這種智慧生物稱之為“造物主”。但造物主是誰呢?他是神,是人,還是其它的什麼生物?或者乾脆就是沒有生命的自然?

還是先來說一個大家熟知的老故事吧。有三個瞎子,想弄清楚大象長的是什麼模樣,他們眼睛看不見,只能憑感覺去摸。第一個摸到了象腳,說:“大象就像一根柱子!”。第二個摸到了象耳朵,說:“大象不像柱子,像一把扇子!”。最後一個摸到了象尾巴,說:“大象既不像柱子,也不像扇子,它像一根繩子!”

想要弄清楚造物主的樣子,我們所具有的條件還不如三個瞎子優厚呢。他們雖然沒有辦法看到大象,但至少還有機會和大象親密接觸,能觸摸到它。而在人類中,卻很少聽說誰與造物主有過近距離的接觸。當然我們不併懷疑一些人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但對於普通人來說,一般是不會有這種機會的。

關於造物主的信息,我們手頭上現有的資料極為有限,要想知道得更多,基本上只能憑藉想象力。這就好比我們並不確切的知道世間有沒有大象,因為沒有人能夠證明說自己曾經見過它,而且連摸大象的機會都沒有,只有地上的足印和空氣中的氣味可供參考,還不能確定這些殘餘的痕跡到底是不是大象留下的。這時候我們能做些什麼呢?只能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儘管資料是如此的缺乏,但人類的智慧還是證明了它的價值。縱覽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和歷代哲人的著作,綜合起來考慮可以發現,人們其實已經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捕捉到了造物主的基本特徵。只要把這些特徵串連起來,就能夠畫出造物主的基本輪廓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些特徵點,你可以試著把它們串連起來,看能不能拼湊出一個造物主完整的模樣。

中國古代流傳著“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傳說世界原來混沌一團,像一隻大雞蛋,沒有光,沒有聲音,只有盤古在裡頭睡覺。有一天他睡醒了,一看四周黑漆漆的難受,就舉起巨斧一傢伙把它劈開。大雞蛋分成了兩半,清氣上升成了天,濁氣下沉變成地,盤古擔心天地重新合攏,就頂在天地之間。一萬八千年後,盤古累死了,他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手足和身軀變成了大地和高山,血液變成江河筋脈變成了道路,頭髮和鬍鬚變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膚和汗毛變成了草地林木,肌肉變成了土地……

按照這個神話故事的說法,世間萬物都是由盤古的身軀變化而成的。這代表了人們對於造物主的第一種看法:世界其實就是創世神的身體,神就是世界,神就是自然,它們是兩位一體的,誰也不可能把它們完全分開。

這種說法在哲學家口中屢見不鮮。公元前六世紀,被稱為西方第一位哲學家的泰利斯,就宣稱“萬物之中皆有神在”。公元三世紀的普羅提諾更進一步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一體的,上帝就存在於萬物之中。他甚至宣稱自己曾經有過這樣的體驗:在某個特殊狀態下,當自我意識消失的時候,就能夠感覺到一個更大的“我”的存在,這個更大的“我”就是“上帝”,或者叫“天地之心”。因為上帝存在於萬物之中,他本身就是天地萬物,所以當你消除了自我意識,融入天地萬物之中時,感覺就像是一滴水融入了海洋,遠行的遊子重新回到了母親的懷抱。

這種看似荒謬的觀念,其實的確是抓住了造物主某個方面的特徵。不過他們具體摸到了什麼,這裡先不解釋,在下一章中再進行詳細說明。

對於造物主的第二種看法是這麼認為的:它不是什麼實在的東西,只是一種理性而已,或者說是某種最高智慧。

比泰利斯稍遲一些出現的赫拉克利特,發現世界上有一種“普遍的理性”在指導著大自然中發生的一切,他認為這就是萬物之源,並稱之為“上帝”或“邏各斯”(理性)。公元三百年左右雅典的斯多葛學派也認為,世界上存在著某種公理,可以稱之為“神明的律法”,它建立在亙古長存的理性之上,不會隨時空改變。所有的自然現象,都遵守著這種不變的法則。

他們所說的其實就是創世程序。這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其特點是邏輯性強,充分體現出它是某種理性和智慧的結晶,其中包含了我們這個世界必需遵守的規則。赫拉克利特和斯多葛學派把創世程序當成了造物主,這不奇怪,就像瞎子摸象,摸到什麼你就會覺得它是什麼。老子其實也是如此,在《道德經》中他經常把“道”當作一個擬人化的概念,實際上就是把它和造物主混為一談了。

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相信,上帝是用數來創造了宇宙萬物的,所以萬物其實都是數。他認為,通過對數的研究,我們就能更瞭解宇宙的奧秘,能使自己的靈魂昇華,與上帝融為一體,因為上帝是通過數來統治宇宙的。

這種說法在歷史上並沒有得到重視,以前在看到這一觀點時,我們也不可避免地會覺得它相當荒唐,認為那不過是早期哲學家對於世界的低層次認識。但現在對於這個世界,我們自己也形成了一個在別人眼中看來也許十分荒唐的認識,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感覺到畢達哥拉斯認識的深刻之處。

學過計算機編程的人應該都知道,程序語言是分幾個層次的。我們通常使用的C++、VB、FOXPRO等叫做高級語言,比高級語言更原始的是彙編語言,人們一般用這兩種語言來編程。但實際上計算機並不能識別它們,最終用這兩種語言編寫的程序都必須轉換成機器語言,只有機器語言才能被計算機直接識別和執行。

機器語言是什麼?它實際上看起來就是一大堆0和1構成的二進制代碼。世界是創世程序運行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在造物主眼中,我們這個世界的天地萬物,其實的確都是一大堆的程序代碼。所以畢達哥拉斯說萬物都是數,那決不是無稽之談,而是一種非常超前的認識。

柏拉圖延續了畢達哥拉斯的觀點。他進一步探究後認為,圖形是上帝繪製的,一切現象的邏輯規律都體現在圖形之中,所以他聲稱“上帝是幾何學家”。歐幾里得為了證明這一觀點,對幾何學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建立了“歐氏幾何”。他們的觀點,和畢達哥拉斯有相同之處,只不過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畢達哥拉斯站在機器語言的層面上,而柏拉圖他們是從高級語言的層面來說的。

伽利略也意識到了世界中蘊藏著的程序屬性。他認為,科學觀察的結果可以用準確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因為“大自然這本書是用數學的語言寫的”,所以上帝是數學家。他的直覺也已經接近真相,因為世界是用計算機語言編寫的創世程序運行的結果——當然造物主使用的不會是C++或者JAVA,應該是某種我們不可能知道的屬於造物主那個世界的編程語言。程序中最重要的是數據結構和算法,因而說它是用數學語言寫的也並沒有什麼錯。

對於造物主的第三種看法,也是流傳最廣、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觀點,認為他是人格化的上帝,是萬能的創世神。為了便於更好地界定這個概念,我們把第三種看法所說的造物主,稱作“狹義上的造物主”,而把三種看法綜合在一起時所指的造物主,稱作“廣義上的造物主”。

根據《舊約·創世紀》中的記載,世界是神“耶和華”創造的。第一天,神創造了籠罩在空虛和黑暗之中的天地,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把光暗分開,於是有了晝夜。接下來的五天,神又創造了天空、陸地、樹木、日月星辰、鳥獸蟲魚,並用地上的塵土,照著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人。第七天神累了,休息了一天,所以現在每逢星期天我們也不用上班,可以在家裡歇著。

許多哲學家相信確實存在一個人格化的上帝。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上所有的活動,都受到了星球運轉的影響,而這些星球必需受到某種力量的操控才能轉動起來,他稱這個力量為“第一推動”或者“上帝”。亞里士多德發現,自然界存在從非生物到植物、動物再到人類的生命層級,在這個層級中人類之所以高於動物,是因為人類具有思考的能力,由此他相信在人類的層級之上,必定存在一個人格化的最高智慧的上帝,他位於大自然層級的最頂端。牛頓受此影響,也堅信“第一推動”確實存在,這一觀點至今在許多科學家心中仍有市場。

假如要進行對應的話,第三種看法中所說的造物主,顯然指的是創世程序的編寫者,這是一個人格化的概念,最接近我們日常稱呼這個名詞的本義。所以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再出現“造物主”這個詞時,如果沒有進行特別說明的話,指的都是這個“狹義上的造物主”。

創世程序的編寫者是誰呢?提出“道”這個概念的老子說他不知道。但是否果真如同《聖經》中說的那樣,他就是萬能的神呢?假如從邏輯上去推斷的話,應該不是。

雖然對於我們來說,造物主充滿了神秘色彩,但在他所處的那個世界中,就只是普通的程序員而已。雖然他們的生命形態應該比我們高級得多,但卻遠遠還達不到“神”的程度。是的,確切地說,造物主不是數學家,不是幾何學家,他應該是程序員。而且現實世界中的遊戲,往往不是一個人開發的,而是一個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創世程序的編寫完全有可能也是這樣的。

我們這個世界的造物主,應該不止是一個,而是一群,是一個團隊。他們中可能有項目經理,有系統分析師,有業務設計員,有需求描述員,有軟件架構師,有具體的程序設計人員,還有測試工程師……

人們常常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來為難那些虔誠的教徒:上帝能不能製造出一塊他自己舉不起來的石頭?現在這個問題變得很容易回答了。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造物主或者說上帝似乎是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但其實在他自己的世界裡,造物主不是萬能的神,只是個會編程序的普通生物,他不是想造什麼就能造出什麼來的。

我們甚至可以這樣想,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樣製造出人類的說法,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對的,造物主所處的社會形態,極有可能與人類社會很相似。由此我們可以展開想象,在這一群造物主們中,此刻也許有的正在海邊與情侶漫步,享受著愛情的甜蜜;有的也許因為經濟不景氣,企業裁員而面臨失業的威脅,正一籌莫展借酒消愁;有的也許正當壯年,事業有成意氣風發;有的也許已垂垂老去,體弱多病正苟延殘喘;更有些倒黴蛋也許早已從他所在的那個世界消失了,因為他們自己也仍然沒有擺脫生老病死的束縛。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是否存在造物主的這個問題上,宗教回答正確,而科學錯了。但在造物主創造世界的方式上,宗教卻完全搞錯了。造物主並不像教會說的那樣,直接創造了世界,創造了萬物。造物主只是編寫了一個程序,是這個程序創造了世界,然後在程序規則的控制之下,世界慢慢地發展演變著。這一點十七世紀的哲學家斯賓諾莎早就認識到了,他認為造物主不是傀儡戲師傅,通過拉動繩子直接來操縱一切,這種方式太老土了,他是通過制定自然法則,間接地來操縱世界的,這樣做才高明啊!

人們至今仍在為世界是“創造”的還是“演化”的爭論不休,神創論與進化論之間的鬥爭在世界各地頻頻上演。現在我們知道,創造說與演化說並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是相互排斥,水火不容的,我們完全可以把它們結合在一起來解釋世界的形成過程。單純的“創造說”和“自然演化說”的觀點都不夠全面,世界最初是被創造的,然後它又在程序中規則的約束下自然演化著。有一個名詞倒是可以概括地描述這種過程,那就是在《莊子·大宗師》中曾出現過的“造化”。

教會弄錯了這個關鍵環節,把世界的形成過程看成是一種簡單的創造,以為它是一次成型、一成不變的,所以才被科學家們抓住了痛腳,批得體無完膚。科學在否定宗教的過程中樹立了自己的權威,並通過科學技術運用給人類帶來的現實好處,使這種權威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但事實上這並不能就此證明它的正確,它在世界起源問題上的錯誤回答,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例證。

十八世紀後哲學領域出現的“自然神論”,其觀點也很有啟發意義。這種理論認為,上帝在萬古之前創造了世界,但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現身過。對於我們來說,上帝只是一個至高的存在,他在自然法則中顯現,卻絕不會透過任何超自然的方式出現。

現在看來,似乎情況確實如此,在世界的演變過程中,一切都是創世程序在自主運行,造物主並沒有出手進行干涉。他們中有些人也許還在關注著演變的進程,有些人也許乾脆編好程序之後,就再也沒有興趣去了解它的運行情況了。當然,對於造物主是否曾經以某種方式現身,與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類有過聯繫這件事,現在我們認為還有待商榷,這一點後面會仔細說。

還記得前面提到過的問題嗎?在世界是如何生成的問題上,科學一般認為是自然生成的,而宗教大多認為是神創造的,它們到底誰對誰錯呢?我們說其實雙方的回答都不完全對,還存在第三種可能性。現在我們知道這第三種可能性是什麼了:世界其實既不是自然生成的,也不是神創造的,而是由另一個世界的程序員創造之後,慢慢演變而成的。

我們現在已經先後瞭解了創世程序和它的程序員,但對於世界如何起源這個問題,這樣的回答還遠遠不夠。接下來需要解決的是:網絡遊戲的程序是不可能編寫出來之後,自己就會自動運行的,創世程序應該也是如此。

那麼創世程序它是在哪裡運行,又是如何運行的呢?

為什麼兩個相隔萬里的小粒子之間仍然存在著感應呢?玻爾說它們仍然是一個整體,這原本很難想象,但現在很好解釋了。它們都在同一臺主機中,在我們眼中它們雖然相隔遙遠,但對於創世主機來說卻根本不存在距離的問題。只要創世主機把它們看作是一個整體,它們就仍然是一個整體,只要創世主機讓它們之間保持聯繫,它們就會保持著聯繫。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規定,任何信息的傳輸都不能超過光速,宇宙中不存在超距作用。但現在我們清楚了,這條規定只對存在於我們這個世界中的東西有效,對於創世主機是不起作用的。因為它根本就不屬於我們這個世界,所以無須遵守我們這個世界的規則,而且恰恰正是它在執行著這些規則——這和在很多小地方,開著警車可以無視紅綠燈的道理是一樣的。

我們能夠看到許多超光速現象的存在,但卻不能利用它來傳遞信息,因為這些其實往往都是創世主機的行為。當然,以後科學家們能否利用創世主機的這一特點,開發出超光速傳輸信息的技術,這就不是我們現在所能預料的了。而且從理論上來說,創世主機的反應也不可能是無限快的,它的速度跟其性能有關,應該也是會受到一定限制的吧。

為什麼“延遲實驗”中,在電子通過了雙縫之後,打在感光屏上之前,更改實驗的條件,就會改變是否出現干涉條紋的結果呢?合理的解釋是,並非真的在事後還可以改變前面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而是創世主機能夠即時感應到實驗條件的變化,從而馬上隨之更改實驗的結果。

創世程序和創世主機的存在,還可以解釋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所有因果鏈條的起源。

在人們平常的視野中,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能找到前因後果。比如桌上的杯子摔到地上打碎了,是因為貓碰到了它;而貓之所以會跳到桌子上去,又是因為狗在追它……

假如有什麼事情找不到原因,那人們就該緊張了。就像一些恐怖電影中的情節,晚上昏暗的燈光下,桌上的杯子好端端地突然摔到地上打碎了,衛生間的水龍頭突然嘩啦啦地流出水來,假如遇到這樣的場景,你會不會被嚇得魂飛魄散?

找不到原因的事件叫“超自然事件”,或者說“靈異事件”。因為它們違背了通常的自然規律,只能把原因歸結於鬼神,或者世界之外的某種東西干預了世界的運轉。

雖然一些人聲稱自己曾親身經歷過超自然事件,但卻很難提出有說服力的證明,還好這種事情並不常見,不然我們的日子就沒法過了。你想一想,假如我們隨時需要擔心,晚上洗澡時會不會剛剛塗上沐浴露就突然停水,貯存在硬盤中的文件、保險櫃裡的重要物品會不會莫名其妙地不翼而飛,那這個世界可不是要亂套了?

既然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可以找到原因,那麼這個因果鏈條不就可以無限地往前追溯了嗎?但世界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有限的,有限時空中的因果鏈條怎麼可能往前無限延伸呢?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世間萬物都來源於創世主機中運行的創世程序,因而每根因果鏈條只要一直往前追溯,最終都會找到共同的源頭,那就是創世程序的規定或者創世主機的監控。所以假如在碰到窮盡了所有的辦法,都不可能再往前找原因的事件時,就可以考慮是否把它歸結為這個因素了。

比如自然規律為什麼會存在,這是根本沒辦法從我們這個世界裡找到原因的問題,此時你已經觸摸到了天花板,無法再往上追溯了,所以假如想要弄個明白,就需要到另一個世界去尋找答案。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廣義相對論之所以能被人們普遍認可,最初是由於愛因斯坦設計了一個實驗,使他的理論得到了驗證。他判斷說,光在彎曲的時空中並不會走直線,而會走曲線,因為光總是要走最短的路徑,在彎曲的時空中不是直線最短,是曲線最短。根據這一原理愛因斯坦認為,因為光線的彎曲,在日全食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藏在太陽背後的星星。

愛因斯坦的這一判斷得到了觀測結果的驗證,由此引起了轟動。但現在我們要提出一個問題,光為什麼總是會走最短的路徑呢?這個問題愛因斯坦無法回答,他只是把它看作是一個“公理”。所謂公理就是指人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不需要證明並且也無法證明的規律。通俗點說就是,公理的存在是不需要原因的,而且也不可能找到原因。

事實真是這樣的嗎?不,現在我們知道了,公理其實是有原因的,只不過這個原因無法在我們這個世界中找到。因為它其實是創世程序中確定的規則,由創世主機在監督執行著。

相對論的基礎,是不管相對於什麼參照物,光在真空中總是保持恆定的速度。光為什麼會這樣?它為什麼不會跑得快一點?或者是慢一點?假如從我們的世界中去找,這個問題永遠都不會有答案,但現在我們可以回答說,創世程序就是這麼規定的。

任何問題在追溯到最初的根源時,都可以考慮用這一原理來解答。比如目前倍受物理學界關注的“上帝粒子”問題,也許就能從這裡找到答案。

70年代物理學家們建立了一個標準模型,來解釋在對撞機中發現的一大群粒子。這一模型對實驗結果的解釋很成功,但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它無法解釋粒子質量的來源。為了彌補這一缺陷,人們假定存在一種叫做“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這種粒子能夠賦予其它粒子以質量。它的意義是如此重大,以至於甚至被人們稱為“上帝粒子”。

標準模型預言的62個基本粒子中,其它61個已經找到,只有希格斯玻色子至今仍未發現。2012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宣佈,已經找到了疑似希格斯玻色子的基本粒子,但要到年底才能進一步確認。

其實假如找不到希格斯玻色子也沒有關係,因為創世主機也能夠賦予其它粒子以質量。反正所有的問題一直往上追溯,最終總是要歸結於創世程序和創世主機的。粒子的各種特性,包括質量的存在,完全有可能是創世主機直接賦予的,就像公理一樣,根本不需要從這個世界裡找原因。當然,假如希格斯玻色子確實存在,那麼它能夠賦予其它粒子以質量的這種特性,也必定是創世程序規定的。

我們再來看看關於創世主機的另一個問題。在基督教徒的心中,上帝是一副嚴父的形象,它既是萬能的,又是仁慈的。但是關於這一點,很早就有人指出其中存在邏輯上的矛盾:假如上帝是萬能的,那麼他在創造世界的時候,完全可以把世界造得十分完美,然而現實情況卻是人世間有著數不清的苦難。這足以證明上帝或者不是萬能的,或者不是仁慈的,它不可能同時兼具這兩種特性。

我們心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疑惑:都說蒼天有眼,為什麼現實中卻並非如此?為什麼惡人常常不會受到惡報,善人卻往往不能得到善終?在評書和小說中,為什麼我們更多聽到看到,歷朝歷代似乎大多數時候都是奸臣當道,可以肆意殘害忠良?比干被挖了心肝,岳飛被誅殺在風波亭,袁崇煥被當街生吞活剝,假如老天爺是無所不知而且公正仁慈的,那麼此時此刻他又在哪裡?其實有人早已看透了這一點。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認為老天爺其實是冷酷無情的,他根本就沒有把世間萬物當一回事。對此原先我們有點不能理解,具有無上智慧、無窮力量、無所不能的老天爺,竟然會沒有任何情感?現在我們總算清楚是怎麼回事了,原來主宰世界的只是一臺冷冰冰的機器,並不是神靈或者某種生物,它當然不會有什麼感情了。任你萬物生生滅滅,世間多災多難,對它來說這些都只是浮雲。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為詩人的李賀,直覺相當的敏銳:蒼天無情,看來它並不是一種生命,所以才不會老去。他猜對了,最直接地在主宰著我們的“天”,其實是一臺主機,不是有感情的生命體。

創世主機並沒有感情,所以當然不會在乎誰做了好事,需要給予表揚,誰幹了壞事,需要予以懲戒,所以在我們這個世界中,你並不能看到直接的因果報應,現世報基本上可以肯定是不存在的。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事實真是這樣的話,很多人就會想:我們可以肆無忌憚、隨心所欲地幹壞事,再也不必擔心會受到上天的懲戒了。

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嗎?未必。天道無情人有情,站在創世主機背後的是造物主,而他們並不是神,而是一些有情生命。所以他們是否會對你的惡行作出反應,這還真不好說。

好了,我們把創世程序、程序員、創世主機都說完了,一個完整的“廣義造物主”的輪廓已經清晰地顯現了出來。這樣關於世界起源的問題是否就已經完全解釋清楚了呢?不,還早著呢,下面還有一大堆的問題需要我們來解決。

世界就是一個遊戲(第十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