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帝削藩為何不用“推恩令”?朱允炆:我想用,但用不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隔代傳位於皇長孫朱允炆。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不久後開始著手於削藩。建文帝朱允炆利用各種手段和可有可無的罪名,先後將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和岷王朱楩五位藩王廢除,矛頭直指藩王勢力中最強大的燕王朱棣。

建文帝“先弱後強”的削藩順序給了燕王朱棣集結部隊的準備時間,同時建文帝“翦除燕王羽翼”的舉動堅定了朱棣起兵的決心。尤其是燕王朱棣通過裝病、裝瘋、賣傻等行為,成功將被扣留在南京的三個兒子全部遣返後,讓朱棣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

建文元年(1399年8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發動戰爭,歷經四年時間成功將建文帝取而代之,“靖難之役”之名也因此被永載史冊。

明朝建文帝削藩為何不用“推恩令”?朱允炆:我想用,但用不了。

靖難之役

一個皇帝幹不過一個藩王!靖難之役既成就了朱棣的神話,也將建文帝永遠的釘在了“恥辱柱”上。關於建文帝朱允炆失敗的討論很多,諸如那句著名的“毋使朕有殺叔父名”,錯誤的削藩順序,錯誤的將朱棣的兒子遣返,優柔寡斷婦人之仁的性格,錯誤的用人等等。

與此同時,很多人提出了一個疑問,建文帝朱允炆為何不學學漢武帝,採用“推恩令”的方式和平削藩呢?明明有成功的案例在前,建文帝為何不採納?下面月關略萌就此問題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漢武帝時期的削藩政策—“推恩令”。

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主父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

漢武帝根據主父偃的建議,對於各諸侯王死後,除了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外,其他庶子在原封國內封侯,並將諸侯國內的封地分為幾部分,傳給各個兒子。這一項政策的重要意義在於打破了由嫡長子繼承一切的傳統,其他庶子也都可以裂土封侯。

明朝建文帝削藩為何不用“推恩令”?朱允炆:我想用,但用不了。

推恩令示意圖

表面上,“推恩令的”施行給予了諸侯王眾兒子(嫡長子除外)莫大的恩惠,等於是格外多出來了一份家產。實際上,漢武帝通過這種方式將諸侯國越分越多,同時單體勢力也越分越小,達到消除諸侯國對於中央集權和統治的威脅。

建文帝朱允炆決定削藩時,同樣有大臣提議施行“推恩令”,一步步吞噬化解諸藩王勢力。據《明史·高巍列傳》記載:當時的主政者都在議論削奪藩王,唯獨高巍和御史大夫韓鬱先後請求對藩王施加恩德。

"高皇帝分封諸王,此之古制。既皆過當,諸王又率多驕逸不法,違犯朝制。不削,朝廷綱紀不立;削之,則傷親親之恩。賈誼曰:'欲天下治安,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今盍師其意,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

建文帝朱允炆並沒有採納高巍提出效仿漢武帝“推恩令”的建議,選擇聽從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等人的削藩意見,最終導致了燕王的叛亂。

明朝建文帝削藩為何不用“推恩令”?朱允炆:我想用,但用不了。

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

明明有著成功案例的“推恩令”,建文帝卻不肯用,這是自己作死嗎?其實不然。建文帝朱允炆不是不想用“推恩令”,而是他根本用不了。

建文帝為何用不了“推恩令”?

第一,沒有施行“推恩令”的基礎條件。

雖然同為削藩,但是由於朝代制度不同,明朝的藩王和漢朝的諸侯王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漢朝諸侯王的諸侯國相當於是一個國中之國。在其封地內,諸侯王對於政權、軍權、財權和任免權都是一手抓,擁有高度的自治權,而且封地內的土地也都是諸侯王自己的。而明朝藩王雖然也被封藩並擁有自己的藩地,但是這土地並不是藩王私有而是朝廷的。同樣明朝藩王手握兵權,但擁有的只是軍事指揮權,並不是所有權,其軍隊也是朝廷的。

漢武帝“推恩令”的最終的根本目的是達到“分權”和“分地”,一步步分化來減小諸侯國的實力,相當於是“步步蠶食”的策略。而明朝藩王既沒有自己的領地,又沒有自己的軍權,所有都是朝廷自身的東西,根本無物可分。從這方面來看,建文帝壓根就沒有施行“推恩令”的基礎條件。

第二,建文帝不具備施行“推恩令”的實力。

從漢高祖分封七位異姓諸侯王,再到後來的劉氏宗親諸侯王,諸侯王制度雖然一直存在,但同時也一直是西漢中央政權強力打壓的對象,歷代西漢皇帝都將這些諸侯王視為最大的隱患。漢景帝時期爆發了著名的“七國之亂”,在誅殺晁錯後仍然沒有平息,隨即又進行了大規模的平亂,從而大大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變相的加強穩固了中央統治勢力

明朝建文帝削藩為何不用“推恩令”?朱允炆:我想用,但用不了。

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

漢景帝的“強壓打擊”幾乎將諸侯王們打得抬不起頭。到了漢武帝時期,雖然各諸侯王的勢力依然不可忽視,但其對於中央政權統治的威脅已經很弱小。甚至可以說,此時漢朝中央政權的力量完全凌駕於任何一方諸侯王,即便諸侯王們聯合起來都不是對手。

基於這樣的前提條件下,漢武帝採用“推恩令”,用溫和的方式進行削藩,避免了內部戰爭和消耗。諸侯王們不是傻子,對於“推恩令”的最終目的和結果瞭然於心。但是在中央政權的絕對實力面前,他們根本無力反抗,只能做那隻青蛙,讓水慢慢升溫煮沸

明朝建文帝削藩為何不用“推恩令”?朱允炆:我想用,但用不了。

推恩令

明朝時期的藩王都是平定、守衛邊疆的領導者。朱元璋對於這些藩王兒子都是以扶持為主的態度,錢糧方面可以說極為大方。這當然也跟明初時期的國家局勢有關係。諸如朱元璋令朱棣可節制沿邊兵馬,就是對藩王的一種支持和信任。

在這種相對“縱容”藩王的情形下,藩王的勢力可以說與日俱增。反觀明朝中央政權,因為要給朱允炆繼位鋪路,朱元璋“大刀闊斧”,誅殺了一批批開國功臣,大大削弱了中央的實力。可以說,此時中央政權的勢力雖然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但真正的實力上並沒有形成絕對的“碾壓”。甚至如果諸藩王聯合起來,實力上極有可能推翻中央政權。

明朝建文帝削藩為何不用“推恩令”?朱允炆:我想用,但用不了。

燕王朱棣

因此,建文帝朱允炆的中央政權沒有擁有足夠碾壓實力的情況下,貿然選擇“推恩令”來削藩,很可能起到反作用,引發諸藩王聯合叛亂,建文朝可能崩潰更快。

第三、“推恩令”太過漫長,建文帝等不起。

漢武帝採用“推恩令”最終達到了目的,然而這需要一個慢慢“分化”的過程,所耗費的時間也是比較漫長。但建文帝朱允炆卻根本耗不起。

朱元璋選擇隔代傳位給朱允炆,相信朱元璋的那些兒子們十個裡面有九個半是心裡不服的。對於這一點,早在朱元璋還在世時朱允炆就已經預想到了,甚至還曾提出那驚世一問:

“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

意思很明顯,朱允炆對於藩王的存在和可能造成的隱患十分在意。因為他們名義上是未來皇帝的叔叔,還是常年領兵在外握有兵權的實權王爺。一旦他們起兵造反,光憑他朱允炆一介柔弱書生怎麼抵抗?

明朝建文帝削藩為何不用“推恩令”?朱允炆:我想用,但用不了。

明太祖朱元璋

對於這個問題,朱元璋也沒有想到。最後反問起朱允炆,朱允炆不得已之下硬著頭皮用比較“官方”的形式回答:

“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

從這也可以看出,

朱允炆早在繼位前就已經開始提防起那些藩王叔叔了,並且在朱元璋那裡也沒有得到好的建議。等到他登基繼位後,藩王的威脅直接影響著朱允炆的皇權統治,讓其寢食難安。藩王問題一日不除,那麼建文帝朱允炆的心裡一天不能安穩。因此,讓建文帝朱允炆採取“漫長”的削藩方式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結束語。

綜合以上各種客觀的、實際的因素,建文帝朱允炆想要效仿漢武帝採用“推恩令”的方式削藩,可以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理論方法。藩王的威脅過大,建文帝為了維護自身皇權統治,採取最直接、最“剛”的方式來削藩本身也沒有錯,只不過其執行過程中不夠果決以及自身用人上的巨大錯誤才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以上文章是月關略萌獨家原創作品,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歡迎大家的點贊、評論、轉發和關注,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