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後,諸葛亮獻出第一條計策,劉備聽後,再也不讓他參與軍事

三顧茅廬,在正史中不過一筆帶過。但經過小說家羅貫中渲染後,此事便成了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經典橋段。也正因如此,諸葛亮出山後,劉備也對其多加禮遇,史書便說他“與亮情好日密”,引得關羽、張飛二將不喜。而劉備的解釋則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隆中對後,諸葛亮獻出第一條計策,劉備聽後,再也不讓他參與軍事


但劉備後來的表現,卻令世人意想不到。

與小說不同的是,諸葛亮歸附劉備之後,並沒有立即得到重用。甚至在孫劉聯盟達成之前,諸葛亮也保持著自己的客卿身份,屬於一介白丁。直到諸葛亮親自遠赴東吳,並在此次外交中取得傑出戰績,他才得到劉備親待。

一、諸葛亮的後勤生涯

從相關史料來看,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並非想象中那樣無缺。諸葛亮在歸附劉備麾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與糜竺、孫乾等人的作用差不多,只是充當一個私人性質的幕僚。而諸葛亮受到重用的轉折點,在於出使東吳。在這次外交中,諸葛亮成功為劉備爭取到了荊州名義上的一半主權。故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才能在江南地區立足。

隆中對後,諸葛亮獻出第一條計策,劉備聽後,再也不讓他參與軍事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劉備平定荊州後,諸葛亮因功升任軍師,開始正式成為劉備的心腹之人。

眾所周知,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是說自己在軍事、內政和後勤方面無一不精。但劉備在拿下江南以後,諸葛亮卻始終負責後勤任務。

同傳又有提到:“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即便劉備進入益州,蜀漢政權大業已定,劉備依舊不安排諸葛亮接掌軍權。與在荊州時相比,入蜀後的諸葛亮還多了內政任務。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劉備去世,諸葛亮著手北伐大業為止。

隆中對後,諸葛亮獻出第一條計策,劉備聽後,再也不讓他參與軍事


要說劉備不信任諸葛亮,他也不會感慨“如魚得水”,更不會把極為重要的後勤與內政任務,交給諸葛亮來處理。但要說劉備信任諸葛亮,後者卻鮮少參與劉備的軍事行動。劉備入蜀時,龐統隨軍出征;後來龐統戰死,諸葛亮即便入了成都,也沒有插手軍中要務。劉備攻取漢中,也是採取法正之策,並提拔了出身寒微的魏延與不得志的黃忠。

因此不難發現,劉備是信任諸葛亮的後勤內政能力,而對他的軍事能力並不看重。

二、略論諸葛亮首次獻計——謀奪襄陽

諸葛亮參與不了劉備早期的軍事行動,固然是他在內政和後勤方面表現突出,劉備一時找不到合適人選來代替。而另一方面,這與諸葛亮本人的軍事能力,也有著一定關聯。似乎在劉備心中,諸葛亮的實戰能力並不出色。

這一點,便要說到諸葛亮出道後的第一次獻策了。

隆中對後,諸葛亮獻出第一條計策,劉備聽後,再也不讓他參與軍事


關於諸葛亮首次獻策,不少讀者可能會認為是《隆中對》。誠然,《隆中對》中體現的“三分天下”戰略構想,的確能體現出諸葛亮在軍事上的高瞻遠矚。

但宏觀上的軍事能力,是與局部軍事能力有一定差距的。針對某一特定戰爭環境,謀士提出的戰略抉擇,才是其實戰能力的表現。

比如說龐統,他在入蜀之戰中表現出色。劉備欲攻取成都時,龐統便立刻獻出上中下三道計策。每一計不僅都十分高明,更是考慮到了劉備的名聲與操守。

上述可見,《隆中對》並不能體現出諸葛亮對於局部戰爭的把控能力。因此在筆者看來,這並非是諸葛亮的首次獻策。而符合上述要求的,當屬謀奪襄陽一戰。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

隆中對後,諸葛亮獻出第一條計策,劉備聽後,再也不讓他參與軍事


這段話的意思是:劉表去世後,其次子劉琮在荊州豪族蔡氏、蒯氏的支持下,如願繼承得到荊州。從結果來看,荊州豪族之所以支持劉琮,是因為後者好拿捏,方便他們向曹操投誠。曹操來到荊州北大門宛城之時,劉備如驚弓之鳥,遂慌慌張張收拾東西準備跑路,因為他曾經背叛過曹操。

路過襄陽時,諸葛亮獻出人生中的第一策:攻取襄陽,而荊州可定。

劉備的回答的則是:“吾不忍也。”顯然,劉備拒絕了這個提議。但需要指出的是,劉備不攻取襄陽,並非是心中不忍,也並非是為了心中道義。這其實是他在衡量過當時局勢,做出的最合理決斷,理由有二點:

其一,襄陽是否能順利拿下?

諸葛亮勸說劉備攻取襄陽,是有一定緣由的。在他看來,劉備在荊州頗有名望,擁有著一定政治基礎。再加上劉表死前託孤於他,故而劉備取荊州是名正言順。但他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劉琮與荊州豪族想要投奔曹操,而不是劉備。倘若蔡氏對劉備有好感,應當擁戴與劉備關係更加親近的劉表長子劉琦才是。

隆中對後,諸葛亮獻出第一條計策,劉備聽後,再也不讓他參與軍事


在此情形之下,劉備集團想要在拿下襄陽,無疑會艱難很多。更關鍵的問題在於,劉備能否在曹操到來之前拿下襄陽?顯然,這對軍事實力不強的劉備集團來說,無疑是難上加難。一方面,襄陽城的城牆高大,歷來便是易守難攻之地;而另一方面,曹操攻取荊州是率輕騎而來,劉備攻取荊州根本沒有充足時間。

其二,倘若劉備能打下襄陽,荊州是否能一定歸於其麾下?

首先,劉備若想要在短時間內打下襄陽,則必須硬碰硬。這麼一來,本就勢弱的劉備集團無疑會加劇自己的損失。其次,就算劉備能打下襄陽,也未必能取得荊州。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劉備起碼要面對荊州豪族、曹操和孫權三大勢力。

以劉備麾下一萬兵馬來看,他對上哪一個,獲勝的幾率都十分渺茫。更為嚴重的是,萬一劉備落敗,他就全無後路,只能走上滅亡之途。

心思電轉之間,劉備得出了上述結論。因此他以“不忍”為名,拒絕了這個提議。

隆中對後,諸葛亮獻出第一條計策,劉備聽後,再也不讓他參與軍事


這麼一來,他既沒有指出諸葛亮的不足,維護了後者面子,也看清了諸葛亮在軍事行動中的短板。儘管從《隆中對》來看,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

但從謀奪襄陽一事中,劉備也明白了他的“紙上談兵”。毫無疑問,諸葛亮長期躬耕於南陽,缺乏機會指揮實戰,這才是劉備在日後只是讓其擔任後勤工作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