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毛澤東寫的《祭黃帝陵》文嗎?

1937年4月5日清明節這天,對黃帝陵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中華大地上兩個陣營的領袖——毛澤東和蔣介石,同時派代表來到這裡,祭奠共同的祖先。在黃帝陵前,毛澤東的代表林伯渠唸了一篇毛澤東寫的四言古體祭文。全文如下: 祭 黃 帝 陵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林伯渠),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於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而致詞曰: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嶽峨河浩。

聰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鄰蔑德。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

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人執笞繩,我為奴辱。

懿為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

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

東等不才,劍屨俱奮;萬里崎嶇,為國效命。

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

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

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世無諼。

經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鑑臨之,皇天后土。

尚饗!

本文發表於1936年“西安事變”之後,1937年“七七事變”之前。

當時,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形成。為了慶祝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使之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各方代表於1937年4月5日清明節在黃帝陵舉行了一次民族掃墓祭典。毛澤東特派林祖涵(伯渠)作為蘇維埃政府的代表前往參加,並獻上了由他親筆寫的祭文。

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離西安市不遠的地方。從漢至今,歷經21次修葺,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整修的黃帝陵廟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規模都大、建築都宏偉,展示其崇高和神聖。陵前有祭禮亭,歷朝歷代,清明時節,中央政府都要來這裡舉行大型祭奠儀式。1912年,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曾派專人來祭黃帝陵並宣讀祭文。1937年4月5日清明節,中國大地上兩個陣營的領袖——毛澤東和蔣介石,同時派代表來到這裡,祭祀共同的祖先。

毛澤東的《祭黃帝陵》祭詞,可從三個層次來解讀。

祭文從“赫赫始祖,吾華肇造(創建)”開篇,盛讚黃帝始祖憑著“聰明睿智”首建大部落聯盟,開啟了中華文明是“雄立東方”的偉業。

祭文第二部分,歷數南京國民黨政府投敵賣國,“漢奸何多”的罪行。“世變滄桑”談中華民族經歷過挫折失誤,跨越數千年後,遭到日寇的侵略,釀成我們民族的最大災難:

越數千年,強鄰蔑德。琉臺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

“強鄰蔑德”指日本蔑視公德正義,悍然發動侵略戰爭,先佔領琉球檯灣,緊接侵佔朝鮮半島並把它變成一片廢墟,進而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的東北、華北,並大力收買漢奸,扶植漢奸政權。面對日寇的侵略,國民黨政府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對日寇一貫妥協退讓,實行不抵抗主義,導致“遼海燕冀,漢奸何多”,使泱泱大國的大片國土,任其淪喪,這難道還配稱得上是黃帝的子孫嗎?

“琉球”是分佈於東海海域一個島國,南連臺灣,東北與日本九州相望。琉球國曾是中國的藩國,19世紀被日本佔領置沖繩縣。“三韓”,朝鮮的代稱。漢時,朝鮮南部分為馬韓(西)、辰韓(東)、弁辰(南)三國。至晉,亦稱弁辰為弁韓,合稱三韓。後用為朝鮮的代稱(見《後漢書·東夷傳》)。“遼海”指東北,“燕冀”指華北,“苗裔”指後代子孫。“泱泱”,宏大的樣子,“淪胥”相繼淪喪。

為了更好了解毛澤東的這部分祭詞,有必要展開說一說當時的形勢和背景。1931年日寇悍然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者很快侵佔了我東北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緊接著,便按照“分離華北”的侵略政策,把侵略魔爪伸向我華北,收買漢奸,鼓動“防共自治運動”,並於1935年製造了華北事變,妄圖將華北五省二市(當時包括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五省和北平、天津兩市)從中國分離出去。

面對兇惡的日本侵略者,國民黨政府軟弱退讓,喪權辱國,更加助長了日本吞併整個華北進而滅亡中國的侵略氣焰。1933年國民政府代表何應欽與日本岡村寧次簽訂《塘沽協定》,承認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東北三省的合法性。1935年6月察哈省主席秦德純與日本特務機關長土肥源賢二簽訂的《秦土協定》,是年7月,何應欽和日本駐華最高長官梅海美治郎簽訂的《何梅協定》都是喪權辱國的條約。在國民黨政府投敵賣國政策的誘導下,“華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課桌了!”而漢奸政權卻紛紛湧現,殷汝耕建立的漢奸政權——“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就是其中的代表。難怪毛澤東在祭詞中感嘆“漢奸何多”了。祭文第三部分,毛澤東在黃帝陵前立下救國誓言——

東等不才,劍屨俱奮;萬里崎嶇,為國效命。

……

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

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諼。

經武整軍,昭告列主;實鑑臨之,皇天后土。

這是說,我毛澤東朱德等輩雖然不才,但衛國有心,其指揮的軍隊急欲奔赴戰場,堅決抗日。我們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徵,就是為了北上抗日,為國效命。抗日民族統線是救國良方,我全國四萬萬同胞要萬眾一心,堅決抵抗日本侵略,收復失地,衛我國權,矢志不渝!為達此目的,我們決心整頓軍隊,加強戰備,以此昭告列祖列宗。今天我們親臨始祖陵前祭奠,立下救國誓言,日月可鑑,天地可察。

錚錚誓言,擲地有聲!

這,難道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風流人物?

這,難道不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天驕情懷?

這種情懷,在1935年12月5日毛澤東給楊虎城將軍的信中就早有表現:

驅除強寇,四萬萬具有同心;誅戮神奸,千百年同茲快舉。鄙人等衛國有心,劍屨俱奮;行程二萬,所為何來?既達三秦,願求同志。(《給楊虎城的信》)

不分黨派聯合抗日的民族魂靈和真摯感情,跌宕其間。典雅高古的駢體文句式,至今讀來,還覺一股迴腸蕩氣。

祭文和信都有“劍屨俱奮”一詞。這是一個成語,又寫作“屨及劍及”,形容行動堅決迅速。屨(jù),麻、葛等製成的草底鞋。這裡有一個典故,春秋時楚莊王派申舟去齊國聘問,申舟路過宋國時被宋人殺害。楚莊王急欲出兵,給申舟報仇,迫不及待地奔跑出去,拿屨的人追到寢門,拿劍的人追到寢門之外,駕車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見《左傳·宣公十四年》)後用以形容行動堅決迅速。毛澤東用這個成語形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急欲奔赴戰場,抗擊日寇。

尚饗(xiǎng),是祭文的固定格式,也寫作“尚享”。舊時祭文,卒哭之祭有牲饌(豬牛羊之類),故祝詞末尾雲“尚饗”,意思是希望死者來享受祭品。此次林伯渠代表毛澤東、朱德帶來的祭品是“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於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故祭文以“尚饗”結尾。

《祭黃帝陵》文,採用四言駢體文句式,雙句押韻,一氣呵成,文采斐然,表達了聯合抗日、驅除強寇的堅強決心,令人感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