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被當成驢肝肺?兩個典型的歷史故事。瞭解人性,不要濫用同情

林光華:《放下心中的尺子》

我們先來說說關龍逄,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相,夏桀荒淫無道,不理朝政,建設瑤臺,遠賢臣,親小人,終日與一個叫妺喜的美女尋歡作樂,對妺喜言聽計從,把自己比作永遠不落的太陽。你看,有些人一旦擁有了權力會多膨脹。關龍逄實在看不下去。多次向夏桀進諫,要他關心百姓與國家,但夏桀根本聽不進去。關龍逄決定獻黃圖進諫,黃圖就是一種地圖,關龍逄想借此說明形勢危急,關龍逄獻了黃圖,故意站在那不走,你看多傻,多固執。夏桀看到關龍逄的樣子,很不耐煩,早就對絮絮叨叨、淨說難聽話的關龍逄厭惡極了,什麼也不問便把黃圖燒燬,把關龍逄囚禁起來,不久就殺了。

莊子肯定是反對這樣的做法的,所以借孔子的口說,關龍逄是好意,為百姓好,為君王好,但沒有得好報,光有忠誠、正直、善良的美名有什麼用?


好心被當成驢肝肺?兩個典型的歷史故事。瞭解人性,不要濫用同情

比干就更慘了,他是商紂王的叔叔,先後輔佐殷商兩代帝王,忠心耿耿,他的故事充滿俠氣。話說商紂王被妲己迷了心竅。比干看出妲己和她招來陪紂王玩的那些女子都是狐狸精,他就帶兵圍困了狐狸洞,放火燒死了那些狐狸。話說他做事也夠狠,他把沒有燒焦的狐狸皮撿回來,讓人做成袍子,冬天獻給了商紂王,來震懾妲己,讓妲己不能靠近。妲己見到這個狐狸皮袍子,想到是自己的子孫的皮毛製成,心如刀絞,怒火中燒,發誓要挖比干的心。她招來野雞精胡喜媚做托兒,她假裝吐血,胡喜媚告訴紂王,只有用玲瓏心一片煎湯吃下,才能治好。紂王喜愛妲己,鬼迷心竅,就問,哪裡有這樣的心啊,胡喜媚說,只有比干有,借一片用用嘛。紂王就真的召喚比干來,比干是又怒又驚又傷心。

本來姜子牙算過他的命,給他開了個符,讓他燒成灰喝下就沒事了,他也喝了,但性格直爽,大罵紂王,對有這樣的國君非常絕望,什麼逃脫的辦法都沒想,俠肝義膽,當堂義正詞嚴,他說:“我比干在,國家在。我比干亡,國家亡。我又沒有犯該挖心的法,憑什麼要為一妖女挖我的心?你腦子真的進水了。”他朝太廟大拜了八次,說成湯二十八世的天下,沒想到就斷送在紂王的手中了,請原諒我沒有照顧好江山,不是我不忠誠,是紂王沒長腦子。然後自己拿刀剖腹,取出心扔了下去,一滴血都沒流,他面不改色,沉默不語,騎馬飛奔好幾里路,這時忽然聽到一個賣菜的婦女在吆喝賣無心菜。比干勒馬詢問,說:“人沒有心會怎樣?”賣菜的婦女說,人沒心就死了。比干才恍然大悟,大叫一聲,血流如注,一命嗚呼。後來姜子牙輔佐周滅了紂,把比干追為文曲星君。

這個故事可謂蕩氣迴腸,所以孔子對顏回說,堯和禹這樣的聖人都攻打過很多小國家,沒有正義的戰爭,背後都是名和利,連聖人都逃不過名和利的蠱惑,何況是你,你敢說你純粹是為了救衛國,不是為了獲得美名,為了讓別人或後人誇讚你厲害嗎?

顏回固然心地善良,聽說衛國生靈塗炭,他有為民除害之心。但值得討論的是,如何用對你的善良?當你的善心得不到好報的時候,比如關龍逄、比干,是否要執意勸說到底,把善心堅持到底?


好心被當成驢肝肺?兩個典型的歷史故事。瞭解人性,不要濫用同情

引申到我們現實生活中,就是當你的好心被驢肝肺的時候,當你的善良帶來了惡的結果的時候,你如何對待自己受到的委屈?孔子給出的方式叫“以直報怨”(《論語·憲問》),老子給出的方式叫“報怨以直”(《老子·第六十三章》)。孔子的意思是,直接懟回去,心裡有怨氣,直接說。直,是直接、率直的意思。老子的意思是,有容乃大,去包容對方,這是你的美德。第一種方式,你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想法,心裡不會委屈。但對方未必聽你的,很可能只會激化矛盾。第二種方式,能包容對方給自己帶來的委屈的人很少,可能只有聖人能做到。這是近乎宗教性的情感,就如同《聖經》中說的,別人打你左臉,你把右臉也送過去,讓對方氣消了,你就好了。在佛教中也如此,對方成全了你的修行,你滅了自己的業障,還了了前世欠他的債。這一做法,差不多隻有有宗教信仰的人才能做到。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預防,用對你的善,不要讓善帶來惡果。

用對你的善,就是要對人性有個判斷。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要動腦子去判斷對方值不值得你善待。對好人善是一種愉悅,對壞人善就是對自己殘忍。給孩子講三個寓言故事,就足夠用一生用了: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善的,叫《農夫與蛇》。農夫怕蛇凍死了,把它揣在懷裡,結果呢,蛇醒了就把農夫咬死了。所以,不要濫用自己的同情心。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慾望,叫《漁夫與金魚》。漁夫捕到了金魚,放生了,漁夫的老婆管金魚要了大木桶,大房子,最後還要當海上霸主,結果,漁夫回家一看,他老婆要的東西都沒了,身邊仍然是個小木桶。所以,做人不要太貪了,否則一無所有。

第三個故事是關於困難,叫《烏鴉喝水》。烏鴉尚且能想辦法把石子兒扔到瓶子裡,喝到了水,更何況人。所以,遇到困難,第一反應不是抱怨,而是想辦法。


好心被當成驢肝肺?兩個典型的歷史故事。瞭解人性,不要濫用同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