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找上門,難道是為了同歸於盡嗎?

5萬個排一起,我們才能看見它

病毒顆粒小,從幾十納米到二三百納米。

我們眼睛所能見到的最小單位是毫米。一毫米等於10萬納米。如果一個病毒20納米的話,意味著5萬個病毒排在一起,我們的肉眼才可以見到。

病毒這麼小,沒有細胞膜、細胞壁,更沒有像葉綠體、線粒體這些可以轉化能量的細胞器來維持生命。從這個角度看,病毒還能叫活的生命體嗎?

病毒結構也極為簡單,只有一些蛋白質外殼和核苷酸序列,不能單獨複製,必須依賴活細胞——利用活細胞的遺傳物質和氨基酸進行復制。

一旦啟動複製,至死方休

離開活的宿主細胞,不能繁衍後代,這還能算是生物嗎?況且,離開活細胞,病毒便處在靜默狀態,安安靜靜的,不耗費任何能量,也不產生任何廢物。

可是,它們一旦進入活細胞,便會瘋狂地利用宿主細胞裡的核苷酸和氨基酸複製自己。不復制則罷,一旦啟動,繁衍生息,不能停止,直到宿主的免疫系統殺滅病毒,或者宿主細胞全部停止呼吸,病毒跟著死亡。

不像人類這樣的高級生命體,損傷和修復過程在一定範圍內能自我調節,如果完成損傷和修復,便會停止複製。病毒沒那麼聰明,一旦啟動複製,似乎沒有停下來的跡象,至死方休。

究竟,病毒複製自己的目的是什麼呢?似乎它的目的只有死亡,要麼自己死,要麼宿主死。

那些共生共存下來的,最後的結局也是一樣,只是時間長短不同罷了。

沒有毒素,卻能“整”死宿主

病毒的本意並非要宿主細胞死亡,如果假設它也有思維的話。因為病毒並沒有毒素,幾乎不會主動攻擊宿主細胞,造成細胞的損傷、破壞和崩解。雖然病毒複製的數量多到足以令細胞“撐破”,但子代病毒不斷地從細胞裡釋放出來,去尋找下一個目標。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宿主細胞被破壞的呢?

一方面,病毒複製所需要的核苷酸和氨基酸是宿主的,它佔得越多,宿主細胞自己的便越少,競爭的結果是,此消彼長,細胞自己因營養不足而複製修復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無論是“撐破”細胞,還是競爭營養,都不是病毒損傷細胞的主要原因。細胞損傷(或發病)的主要原因來自宿主自己,即宿主自身的免疫功能。

拿人體來說,人的免疫系統識別“敵我”或“非己”的功能使得病毒從進入人體開始便遭到免疫系統的圍剿。可是,別忘了,戰場是在人體內——在人體的細胞裡。

由此看來,人體儘管結構複雜,生命過程高級,功能也先進強大,但面對一個小小的病毒,卻在識別、清除和容納的過程中,失誤連連,以至於自己把自己破壞得一塌糊塗。

與宿主同歸於盡,不符合生命法則

看來,病毒複製的本意,看起來是為了死亡,但顯然並非如此。

沒有哪個生命體非得要抱著同歸於盡的方式去尋求生存——這不符合生命法則。

生物體每時每刻都在產生無數的RNA,病毒也不例外。在被發現的數千種病毒中,我們關心的是它們是否致病,如何攻破宿主細胞。要知道,致病病毒各有其“攻佔”的細胞,進入細胞各有其結合的受體。在千萬年的進化中,病毒依舊保持如此好的記憶力——如果說它們也有記憶的話——顯然是有的,只是不被我們理解和接受罷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病毒起源於何時?它們的記憶又來自哪裡?它們如此精幹短小,只有密碼子和簡單的保護衣殼,在極寒之地,照樣不滅,只是靜默,真應了“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這句話。

難道在N多年前,這個宇宙遭受到了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使得生命以病毒這樣的形式保存下來?

如果我們打開思維,想得久遠些,放眼未來,看得更加長遠,如果我們能夠彼此敞開心扉,互相接納,或許便能理解病毒其所存在和複製的意義,或許我們便能學會保存自己的方法,而非一味地揚言要和病毒開戰,要戰勝或消滅病毒。


病毒找上門,難道是為了同歸於盡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