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脅、吼叫、打罵孩子的你有多可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

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這個能力,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美】簡·尼爾森《正面管教》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再“聽話”

1.“順從、聽話”不再是榜樣

在過去的“美好時光”裡,大人說了算是社會定下規矩。而今天,我們都在積極的做自己。在人權運動的發展下,順從聽話變成了過去。如果你還在用以前你的爸爸媽媽對你“聽話”的要求去教育生活在當下的青少年,你的家庭裡要麼孩子很會看臉色行事,要麼孩子正激烈的抗議你的控制。

2.被剝奪勞動機會、培養責任感的時代

孩子從出生起身邊圍繞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要是放在古代那必定是小阿哥的身份才配得上這樣豪華的陣容。你思考一下,阿哥需要做家務嗎?阿哥出門需要用腳走路嗎?阿哥吃飯身邊有沒有老婆子伺候?你們家有沒有一個被寵壞的阿哥呢?這樣的孩子永遠在享受和索取別人的付出,享受的如此理所當然。但是責任感只有在和善而堅定、有尊嚴,互相尊重的氛圍中,去學習今後必備的人生技能時,才能培養出來。

如何讓孩子體驗與其享受的特權直接相關的責任?

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為家庭生活做有意義的事情,與父母並肩做事!



當威脅、吼叫、打罵不再有效時

大多數孩子的不良行為源於上述“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缺乏。現在我們給予孩子一個培養責任心的環境——這是我們的責任。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明白,在互相尊重和共同承擔責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合作遠比專橫的控制更為有效。我們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選擇不同方法的父母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

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三種主要互動模式


威脅、吼叫、打罵孩子的你有多可

《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型——我們一起來制定雙方有力的規則。我們還要共同決定遇到問題是決定對大家都有益的解決方案。



你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嗎?

此時 我們不要著急馬上套用上面的方法實施在孩子身上。Zoey老師有幾點需要提醒各位家長,我們一定要記住以下幾點:

01

當孩子犯錯時不著急處理,首先修復與孩子的關係

如果你在此之前是一位嚴厲型的家長,你最先做的事是找回孩子的信任,調節你與孩子之間舒服的關係。很多家長之所以嚴厲是想給犯錯的孩子一個教訓!他們都認為如果孩子想要變好,就要先感受糟糕,沒有懲罰就是驕縱!

請你閉上眼睛回想以前因為某些事情而被嚴厲懲罰的自己,你是傷心?痛苦?憤怒?想要放棄?退縮?最重要的是你感受到懲罰者的良苦用心了嗎?你感受到愛了嗎?

懲罰的長期效果是孩子往往用以下四個”R“中的一種回敬我們:

1. 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我不想相信大人。

2. 報復(Revenge)——”這次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3. 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要按照他們說的做“

4. 退縮(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抓住“

b.自卑——”我不是好孩子“

02

我們要用和善而堅定的方式管教孩子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嚴厲也不驕縱的方法,看重對待孩子我們要和善與堅定並行。”管教“一詞常常被人誤解為”懲罰“。其實管教一詞來源於拉丁文discipulus,意思是”真理和原則的追隨者“,或”受尊敬的領導者“孩子們要成為真正的真理和原則的追隨者,他們的動力必須來自內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學會自律。而不論是懲罰還是獎賞,都是來自外在的控制。

什麼樣的方式是和善而堅定的?他的前提之一是孩子們願意參與一起制定規則。我們為什麼要和善?因為我們要尊重孩子。我們為什麼要堅定,因為我們要尊重自己。一個制定規則時願意邀請孩子參與的家庭一定是相互尊重與合作的。只有當孩子感受到我是這個集體中的一員,我對這個集體有價值,他才會學習控制自己的行為。他們會成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最高決策者。以下是檢測你的家庭規矩是否有效是否和善而堅定的標準:

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

1. 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2. 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親子間是否有心靈紐帶)

3. 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只在短期有效果,但有長期的負面影響)

4. 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關心他人、解決問題、承擔責任、奉獻、合作)

03

如何維護孩子尊嚴尊重孩子並且態度堅決?

當寶媽們決定不再用懲罰的手段時,就需要練習新的技巧。而且需要花時間來幫助孩子互相尊重和解決問題的技巧。以下是一些”和善而堅定“的常用語,有助於你避免使用不尊重和孩子的語言,並增進孩子們的合作:

1. 等一下就輪到啦。

2. 我知道你能換一種尊重人的說法。

3. 我很在乎你,會等到我們能相互尊重時再繼續談 。

4. 我知道你能想出一個好辦法

5. 要做,不要說。(例如,平靜的握住孩子的手,像孩子演示該怎麼做。)

6. 我們待會兒再說這件事現在應該上車了。

7. (當孩子在商店發脾氣時)我們現在要離開商店,等會兒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