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叫、打罵、攀比,媽媽的愛似乎用力過猛

我的童年並不快樂,而在懂事以後,經常有要逃離家庭桎梏的想法,但最終因膽小、怯懦,從未成行。

現在想來,這些行為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我的原生家庭,更源自媽媽給予的用力過猛的愛。

我的家,有八口人,爸爸、媽媽,還有我們六個兒女。

小時候,爸爸開貨車跑長途,經常不著家,而養育兒女的任務都落在媽媽的肩頭。

我的媽媽,是個典型的農村婦女,有著傳統的思想。因為擔心沒有兒子會被村裡人笑話,先後生了五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媽媽讀書不多,自然沒有掌握科學育兒方法,又因為一個人要照看六個兒女,照看的方式方法自然簡單粗暴。

不信?且聽我慢慢道來。

01 為了讓兒女對所說的話入腦入心,媽媽對我們說話基本靠“吼叫”。

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媽媽從不曾對我們好好說過一句話,除了被溺愛的弟弟。

彷彿我們五個女兒並不是媽媽親生的孩子,又像是媽媽的更年期提前了20年。


吼叫、打罵、攀比,媽媽的愛似乎用力過猛


每天早上上學,沒能早起,媽媽的吼叫聲就是最好的鬧鐘。媽媽一吼,我們幾個兒女不敢再多眷戀暖和被窩。

中午放學,還沒放下書包,媽媽的吼叫又催著我們趕緊到家裡的酒坊幫忙。在那個艱苦的歲月,午覺是根本沒有的事。

傍晚放學,我們都期待著能看動畫片,結果電視剛打開,媽媽的吼叫又來了,這是催我們趕緊煮飯菜、餵豬、淋菜,等等。總之,每天都有幹不完的活。

有時候,為了避免媽媽的吼叫,我們也會自覺分工去完成一些家務活。但我們還只是孩子,有時候也會因為貪玩,忘記該完成的事情,結果吼叫開始迴盪在狹小的房屋裡,變成了我們心頭揮之不去的陰霾。


吼叫、打罵、攀比,媽媽的愛似乎用力過猛


現代育兒理念有這樣的說法:家長經常對孩子吼叫,孩子的脾氣會變得暴躁,遇事會學習家長用吼的方式來解決。同時,家長的吼叫也會讓孩子變的敏感、內向,膽子變小,長時間的累積還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怯懦。

就此推論,童年時候的我,膽小、怯懦,不敢表達內心想法,大概也是因為媽媽的吼叫。

02 為了及時糾正兒女不好的行為習慣,媽媽通常用“打罵”的方式。

在媽媽長期的吼叫壓制下,我們幾個大多因為恐懼,一般不敢造次。

所以,在外人看來,我們是優秀的,學習成績好、聽話、勤快。但這些優秀依然改變不了媽媽的“吼叫”。

然而,人在長期受到壓制後,也總有爆發的時候。

小時候,因為家裡的生活實在困難,零花錢對我們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記得,那年,姐姐九歲,她實在抵不住零食的誘惑,而手頭又沒有可以支配的零花錢。

一次偶然的機會,姐姐發現媽媽臥房的桌面放著好幾張面額五角的鈔票。

當時,姐姐以為,那麼多張鈔票,從中抽一張去買零食,應該不會被發現。

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媽媽發現這個事情後,二話不說,直接掄起木棍就往姐姐腿上打,一邊打還一邊罵著姐姐。


吼叫、打罵、攀比,媽媽的愛似乎用力過猛


姐姐十分倔強,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卻不肯承認。

直到最後木棍打斷,姐姐才向媽媽承認自己的錯誤。而媽媽可能也擔心把姐姐打壞了,隨即抱起姐姐,送去醫院。

這件事情讓我們久久不能忘懷。

媽媽那次狠狠地打了姐姐,對我們形成極大的震懾力,從此沒人敢再動任何“歪門邪念”。

值得慶幸的是,媽媽雖然經常吼叫,但“打罵”並不多見。只是在我們犯了原則性錯誤時,媽媽才會用“打罵”來嚴厲地懲罰,從而把我們使壞的思想扼殺在萌芽中。


吼叫、打罵、攀比,媽媽的愛似乎用力過猛


03 為了樹立榜樣激發兒女的鬥志,媽媽總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

“你們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多聽話,你們卻只知道惹我生氣。”

“你們的表姐今年考上重點中學了,你們再不爭氣,書都沒的讀。”

“村裡的某某天天自覺幫媽媽做家務活,你們天天讓我催還不動。”


吼叫、打罵、攀比,媽媽的愛似乎用力過猛


小時候,媽媽每天總喜歡這樣嘮叨,聽得我們耳朵生繭。當時,我們私底下也經常反駁媽媽,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是因為別人家的媽媽好。

但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敢當面跟兇巴巴的媽媽提的。

在那時,我們聽多了媽媽拿我們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攀比的話,總覺得媽媽根本不愛我們,有時更是覺得我們再怎麼努力,也趕不上別人家的孩子。

吼叫、打罵、攀比,媽媽的愛似乎用力過猛


然而,我們卻從沒意識到,媽媽是想通過這種“攀比”的方式,給我們樹立榜樣,激發我們的鬥志。

而媽媽不曾發覺她自以為得意的教育方式會適得其反,也不知道這樣的方式可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甚至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導致孩子對父母冷漠化。

現在,我們都已長大成人,也都為人父母,再艱難的歲月都已隨風而去。

養兒方知父母恩。

現在的我們都能理解,當年媽媽對我們的“吼叫”、“打罵”和“攀比”,都是因為愛。

只是,這份愛對於年紀尚小的我們,有點沉重,有點用力過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