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經常“吼叫”,會成為下意識行為,我們應該如何控制情緒

記得最開始為人父母的時候,自己總是希望會成為一個慈祥的媽媽,即便孩子犯了錯誤,也能夠溫柔地安撫並教育孩子,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不發脾氣的好媽媽。

然而理想是很美好,可現實卻很殘酷,當孩子越來越大、越來越調皮,當看到孩子扔得滿地玩具、畫滿牆壁的畫、剪壞了鈔票等等,做媽媽的很難做到不對孩子發脾氣。

美國心理學博士傑勒德曾指出:“孩子被爸媽吼叫時,孩子也許會感覺到恐懼、也許會感覺到自責,但也有可能會產生怨恨,但這終究還不是辦法,吼叫並不會幫助孩子獲得改正的動力,反而傷害親子感情。”

的確,在前不久,彤彤媽媽因為閨女看電視不肯準時睡覺這件事,沒有忍住火氣,兇了女兒幾句,女兒被嚇得大哭,委屈巴巴地去找她爸爸,整個晚上都沒有理自己。

而事後彤彤媽媽自己也後悔不已,不僅僅因為兇女兒而傷害了親子之間的感情,同時彤彤也並沒有改正,依然會因為沉迷於電視,而拖延睡覺的時間。

對孩子經常“吼叫”,會成為下意識行為,我們應該如何控制情緒

對孩子“獅子吼”並不是讓孩子改正的辦法

說起來對孩子發火,這件事似乎每天在大多數家庭都在上演。當孩子晚上看電視不肯睡覺,早上去幼兒園又遲到;當孩子玩具扔得滿地都是;當孩子睡覺前不肯洗漱等等,媽媽總是會忍不住提高聲音的分貝。

也許在當時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過了幾天,孩子的“老毛病”就又會上演,媽媽又不得不提高聲音的分貝來吼孩子。

似乎,媽媽的“獅子吼”對於孩子的毛病並不能去根,反而會對孩子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



1.經常被媽媽吼,性格變得膽怯

對於很多媽媽來說,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夠成長得陽光開朗。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會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氣,在遇到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會吼孩子。

而時間長了,尤其是對於年齡還不大的孩子,由於性格還沒有養成,若經常被爸媽吼,孩子就會形成條件反射,因此會變得膽小怯懦,以至於影響今後的社交、學習和工作等等。

對孩子經常“吼叫”,會成為下意識行為,我們應該如何控制情緒

2.越來越討厭與爸媽溝通

孩子的心靈十分脆弱,當一個孩子經常被自己的媽媽吼、經常被自己的媽媽斥責,孩子就會害怕跟自己的媽媽溝通,擔心跟媽媽溝通會又被媽媽吼。

很多媽媽都希望跟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無話不談的朋友,但又希望端著為人父母的權威,希望孩子能夠服從自己。

其實,很多時候為人爸媽都是很矛盾的,斥責完自己的孩子十分後悔,但端著為人父母的權威,又不肯向孩子道歉。

但倘若經常拿不出耐心來教導孩子,遇事就靠吼,那麼孩子也就會越來越不喜歡跟自己的爸媽溝通,甚至會開始想辦法躲避。



3.孩子學會了同樣的方式

對於一個年齡還小的孩子,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模仿父母。當孩子經常被父母吼叫的時候,那麼孩子同樣也學會了爸媽的這種“社交”方式。

在平時與小夥伴交往的過程中,倘若小夥伴的做法不如自己心意的時候,孩子就會學習爸媽的樣子來吼自己的小夥伴。

時間長了,孩子很有可能會性格十分暴躁,養成了暴力解決事情的習慣,甚至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付自己的爸媽,而在這個時候,爸媽想改變孩子也比較難了。

對孩子經常“吼叫”,會成為下意識行為,我們應該如何控制情緒

4.內心不自信,很容易受到挫敗感

很多不自信的孩子,往往都來自於喜歡吼孩子的家庭當中。這些孩子在幼兒園裡與小夥伴相處時,雖然會表現得很謙讓,但又不肯去分享其他小夥伴的東西,害怕自己會犯錯誤,這就是經常被媽媽吼所造成的影響。

這些孩子,總是會覺得自己容易犯錯誤,同時也害怕自己犯錯誤,做事不順時,很容易受到挫敗感,極度缺乏自信。

然而一個人的成功跟自信是脫不開關係的,倘若孩子會持續抱有這種不自信的心態,對未來會有很大的影響。

綜合來看,在日常的教育中,倘若媽媽總是忍不住吼孩子,也許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已經對孩子造成了影響。

因此,在教育中不要遇事只靠吼,也不要頻繁搬出“爸媽的權威”,孩子的性格發育很不穩定,十分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因此媽媽別不當回事。

對孩子經常“吼叫”,會成為下意識行為,我們應該如何控制情緒

當我們對孩子發脾氣時,也許錯並不在於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斥責完孩子,內心也會十分愧疚,甚至責怪自己為什麼那麼暴躁。我們在曾經都盼望著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慈父慈母,但現實中,當我們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看到孩子犯錯總是忍不住向孩子發火。

然而時候回憶起來,孩子的這些小小的錯誤,並不值得自己發火,卻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當時的自己又這麼暴躁。

心理學家蘇珊娜曾在一次演講中指出:“當爸媽白天受到來自於工作的刺激時,回到家後很容易被孩子的小錯誤激起怒火,而這些爸媽也很容易以孩子犯錯誤為理由,在有意無意間,把孩子當成了出氣筒。”

換句話說,當我們對著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也許並不是因為孩子犯了錯誤。

對孩子經常“吼叫”,會成為下意識行為,我們應該如何控制情緒

1.爸媽受到來自於外界的刺激

當作為爸媽的我們在外面疲憊了一天,回到家裡本想享受享受家庭的溫馨,做一回慈祥的爸媽。

但當看到家裡被孩子弄得“雞飛狗跳”,或者孩子的做法不如自己心意的時候,那麼作為爸媽的我們很容易血壓飆升,而怒火也在喉嚨中熊熊燃燒。

前一秒跟樓下賣菜的商販有說有笑的,也許下一秒回到家後就會開始對孩子發洩怒火,而早已經忘記了自己想做個慈祥的媽媽。



2.對孩子吼叫已經形成了習慣

很多爸媽,若偶爾沒有整理好自己的情緒,沒忍住火氣對孩子吼了幾句,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旦這種教育孩子的方式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那麼對孩子吼叫,就會變成一種下意識的行為。

不經過三思,高分貝的責罵聲音就從自己的口中“輸出”到孩子的耳朵中,就像是吃飯要用筷子、出門要穿鞋一樣,成為了一種下意識,那麼“吼叫”就已經成為了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溝通最常見的形式。

這些,連作為父母的自己,都很難察覺得到,也許會在不經意間,才會恍然大悟。

對孩子經常“吼叫”,會成為下意識行為,我們應該如何控制情緒

3.面對喪偶式育兒,從孤立無援中生出了焦躁

在很多家庭的觀念中,帶孩子似乎都是女人的工作,一言不合,媽媽們就承包了孩子所有的事項,而丈夫卻成了一個局外人。

尤其是在孩子還不大的時候,就連自己吃一口飯都得抱著孩子,遇到孩子淘氣、哭鬧,而自己的家務又忙不過來,家裡搞得一團糟的時候,處於這種孤立無援的狀態,媽媽就會變得十分急躁,甚至會用吼孩子的方式,來讓孩子安靜下來。

記得有一次刷朋友圈,看到我們小區裡一位在家帶娃的媽媽是這樣發的:“心痛,剛才又忍不住對凝寶發火了,現在看著凝寶熟睡的小臉,心裡真的很懊悔。”

可憐我們這些做爸媽的,對著孩子發火並不是我們的本意,然而面對內心的焦慮、急躁,總是忍不住對身邊的孩子發火。

對孩子經常“吼叫”,會成為下意識行為,我們應該如何控制情緒

作為爸媽的我們,怎麼樣才能忍住怒火不對孩子吼叫?

孩子犯了錯誤,批評是必然的,不能任由孩子去犯錯誤,但吼叫並不是一種可取的教育方式,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怎樣抑制住想發脾氣的心呢?

1.每次對孩子吼完就做個記錄,瞭解自己的情緒

倘若覺得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氣,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那麼不妨在每一次對孩子發火後用筆記錄下來。

比如,幾月幾號,因為孩子做了什麼而對孩子發火,在家裡還是在哪裡,發火過後孩子的表情等等。

而在記錄完這些後,可以適當地做出一些總結,比如這一次除了發火,還有哪些更好的方式來解決這件事。

當我們習慣性地把每一次發火都記錄下來之後,逐漸就會在腦海中形成自覺意識,當再次想對孩子發火的時候,就會想起自己曾經記錄的那些總結。

對孩子經常“吼叫”,會成為下意識行為,我們應該如何控制情緒

2.將命令式口吻轉化為希望孩子去做什麼

孩子們都是善良的,他們敏感的內心非常容易會因為自己對別人造成的困擾而自責。而相反,當我們責罵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孩子並不會理解媽媽為什麼會生氣。

就比如當我們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滿地時,通常很多媽媽都會斥責孩子,或者命令孩子把屋子裡的玩具收拾乾淨。

而孩子卻不會理解,為什麼媽媽會因為自己把玩具扔得滿地而生氣。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換一個方式來跟孩子溝通。

比如:“這一屋子的玩具很亂,爸爸回來後看到了會不開心的,媽媽今天很累,你把屋子裡的玩具收拾乾淨好不好?”

當孩子明白,自己的做法已經給媽媽帶來了麻煩、給媽媽造成了困擾的時候,孩子自己也會覺得後悔和懊惱,因此也就開始理解了媽媽。

這要比對孩子吼叫效果好得多,也比對孩子吼叫更“去根兒”。

對孩子經常“吼叫”,會成為下意識行為,我們應該如何控制情緒

3.巧用平定自己內心的五個步驟

第一步

,用“呼吸法”冷靜下來:長吸氣4秒然後長呼氣4秒,如此反覆做5次,讓自己的內心平靜下來,倘若還是不會平靜下來,那麼反覆點頭。反覆點頭同樣也會起到冷靜的效果,這個很管用。

第二步,問問自己的內心:問一問自己現在的心情如何不好,因為什麼心情會變得這麼糟糕?以及問問自己除了發火以外,還有沒有別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第三步,思考更好的解決辦法:內心平靜下來後努力思考,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

第四步,瞭解孩子內心中的需求:跟孩子溝通,瞭解孩子內心中的需求,為什麼要把玩具丟得滿地。

第五步,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考慮孩子的感受:也許孩子會因為一個人玩很無聊,無意間將玩具扔得滿地,我們罵孩子,孩子會不會很委屈,換做是自己會不會也會很委屈?

對孩子經常“吼叫”,會成為下意識行為,我們應該如何控制情緒

對孩子吼叫並不會解決什麼問題,也許當時會立竿見影,但時間長了經常對孩子吼叫,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發育。

很多時候我們吼孩子,並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什麼,也許是我們沒有控制好自己心態,或者無意間拿孩子出氣。

也許在我們努力改變的過程當中,還是會忍不住對孩子怒吼,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是很糟糕的爸媽,用誠懇的道歉來修復自己的過失,孩子也會原諒我們無意間的暴躁。

戒除焦躁、不對孩子吼叫,心平氣和用正確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處理好親子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在陽光的心態下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