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你的“威脅”,會讓孩子遠離你

有次坐公交的時候就碰到了大家口中的那種熊孩子。當時他的媽媽抱著他,由於車上沒有別的位置了,所以我坐在了他們旁邊。從我坐下開始,這個孩子就一直拽我的包,剛開始我還沒有在意,可是漸漸的孩子已經把手伸向了我包裡的物品。

這時候我覺得有些不妥,又不好直接管教他家孩子,就和他媽媽說:“麻煩您能不能別讓你家孩子拽我包了?”緊接著他的媽媽就轉過頭對孩子說:“你別動了,沒看人家阿姨都快生氣了嗎?”我當時就覺得他媽媽的話會讓孩子誤會,其實我並沒有生氣,只是覺得孩子隨便拿別人東西不太好。

這位媽媽的表達方式如果換成:“寶貝不要隨便拿阿姨的東西,這樣的做法有些不禮貌。”孩子或許更能明白自己做錯的原因,也不會對產生誤導。很多父母不懂如何教育孩子,經常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使用威脅性的語言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你的“威脅”,會讓孩子遠離你


▌家長在生活中通常會這樣威脅孩子:

小剛是家裡的獨生子,所以父母格外關心他的衣食住行。小剛不論做什麼事情父母都會進行監督,關心則亂,有時候父母會用錯把方法。

例如:小剛今天沒有按時吃完自己的飯媽媽就會對他說“你再不吃完,又不許你玩玩具。”他心裡很不情願,但是為了可以玩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還是會吃。小剛比較貪玩,晚上入睡總是很難,於是爸爸就會對他說:“快睡覺,不然我揍你了。”只要小剛的行為沒有依照父母的意見就會遭到這些威脅的話,其實小剛特別討厭父母說這些,不過又拗不過父母。

很多家長喜歡威脅可是在效果的背後孩子,因為覺得這種教育方法非常有效果。可是在效果的背後,家長真的考慮過孩子心裡的想法嗎?長期使用威脅的教育辦法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並不是對每一個孩子都有效果。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不要使用這樣的教育方法。

“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你的“威脅”,會讓孩子遠離你


▌家長的威脅容易對孩子造成哪些心理影響?

小麗的爸媽是個老師,在教育小麗的時候,總是用命令和威脅的口氣和她說話。有一次小麗不想洗澡媽媽就對她說:“再不過來乖乖洗澡,我就去大街上再找一個孩子,不要你了。”

小麗很傷心於是反駁道:“你去找吧,我現在就走。”小麗哭著跑出家門,她覺得父母並沒有那麼愛她。自己每次不按要求做事父母就會說要換個孩子,她也不想要這樣的父母了,開始越來越討厭父母的語言。每次父母想讓自己做的事情都不那麼想做,有時候還偏偏和父母反著幹。

父母的教育只圖省事,所以會用威脅的語言達到教育目的。不過經常使用威脅性的語言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服從父母的管教,甚至會出現頂撞父母的行為。經常說“我不要你了。”

“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你的“威脅”,會讓孩子遠離你

這種類似的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隨時都要被拋棄,從而產生自卑、恐懼的感覺。孩子會記住父母威脅的話語,並且從小就開始對父母產生仇恨的心理。很顯然這樣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必須要從父母開始改變杜絕威脅孩子的語言。

其實父母都想讓孩子成才,只不過自己的教育方式會出現一些問題。那麼對於經常威脅孩子的父母應該做出哪些改變呢?我們不如從最簡單的改變說話方式開始。


▌家長改換成哪些表達方式?

孩子做錯的時候,父母不要急著斥責孩子,可以簡單明瞭的和孩子說一下做錯的地方。“你怎麼這麼笨呢?連這道題都不會。”“你懶死了,吃完飯連碗都不刷。”我們可以換成“寶貝過來我們一起分析一下這道題的做法。”“寶貝,你是不是吃完飯忘記刷碗了?”這些

直觀的語言能夠讓孩子明白自己該做什麼,如果只是指責孩子讓他們對自己沒有自信。

“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你的“威脅”,會讓孩子遠離你

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教育他。

孩子玩兒球時打破別人家的玻璃,結果鄰居主動來找自己賠償。這種情況下大部分父母都會很生氣,可是亮亮的爸爸就比較平靜。他帶著亮亮先去別人家賠禮道歉,然後賠償了應有的費用。然後和亮亮坐在一起平靜的談了一下,這個錯誤是亮亮自己犯的,所以應該承擔,賠償玻璃的費用就從亮亮平時到零花錢里扣。

父親還對亮亮說:“其實你這次還錯在沒有主動承擔責任,下次犯錯應該和父母主動坦白,不要等鄰居來通知我們好嗎?”亮亮贊同爸爸的看法,也明白自己的錯誤在哪裡了,他向爸爸承諾以後都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冷靜,耐心的勸導孩子,讓他明白自己的錯誤點。

讓孩子知錯能改才是目的,不要急著發脾氣。

“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你的“威脅”,會讓孩子遠離你

親戚是一個通情達理的媽媽,在孩子不愛吃飯的時候,她從來都不會用恐嚇的方式逼孩子吃飯。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更會詢問孩子真正不愛吃飯的原因。當孩子吃飯的時候只吃了幾口就走了,她會對孩子說:“你要是不吃我吃啦?不然就浪費了,浪費就不好了。”

父母用行為去感染孩子,讓他知道正確的做法。當孩子吃飽的時候,可以讓他對父母說:“謝謝爸爸媽媽,你們慢慢吃,我已經飽了。”這樣的說法不僅不會引起親子之間的衝突,更讓孩子學會了感恩父母和糧食的珍貴。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需要父母付出很多的愛。威脅的語言並不能讓孩子明白真正的錯誤,只有設身處地的為他著想、換一種更容易讓他接受的教育方法,才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你的“威脅”,會讓孩子遠離你

今日互動話題: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威脅過他呢?當孩子做錯的時候,你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嗎?可以在下方留言和我們一起交流。

————————

我是一名三歲寶寶的爸爸,育兒是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寶寶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更細緻的關懷。大家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問題都可以來找我共同探討,一起解決。

我是溫柔虎爸,每天在帶娃養娃中與寶寶一起成長。

每天分享育兒經驗,歡迎各位寶爸寶媽與我共同分享養娃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