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没落的台湾金曲奖,依旧是华语乐坛的格莱美

金曲奖和它背后的华语乐坛

从茅盾文学奖到金鸡奖、鲁班奖,似乎每个行业都有一个备受瞩目的权威奖项,而一旦谈到流行音乐,华语乐坛就需要台湾金曲奖站出来了。

金曲奖几乎是华语乐坛唯一的一个评审类奖项。

日渐没落的台湾金曲奖,依旧是华语乐坛的格莱美

环顾世界,最重要、知名度最高的音乐奖项无疑是美国的"格莱美奖",事实上,美国一共有三个重要的音乐奖项,分别是代表人气(传唱度)的全美音乐奖,代表收听量(流行趋势)的公告牌音乐奖,代表专业性(音乐本身品质)的格莱美奖。

这三个奖项也代表了现在最主流的三种音乐奖类型。

金曲奖和格莱美奖很明显就是同一个类型,它们都是音乐工业奖,由权威业内人士组成的评审团对奖项进行评审。

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只需要记住,台湾金曲奖就是华语乐坛的“格莱美”。

金曲奖是怎么影响怎个华语乐坛的

评审的专业程度,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奖项的权威性。

那么金曲奖的评审团有多专业呢?曾担任第11届金曲奖评委的资深音乐人周治平,列举了成为金曲奖评委的几个必须条件:

“首先是这个评委必须在当届没有入围任何作品,为了避嫌也不能和其中任何的参奖作品有关系;另外就是他在行业内要有一定经验和权威。

周治平当时还回忆,那一年的金曲奖一共邀请了15位评委,职业包含了制作人、歌手到电台DJ,行业涉及范围广而且多层次,可以看出台湾金曲奖光是在评委的组建环节就已经很费心思。

而对金曲奖来说,它能够有如今的地位还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它是台湾政府投资支持的项目,摆脱了商业性;另一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2010年左右,华语乐坛的中心一直是台湾。

日渐没落的台湾金曲奖,依旧是华语乐坛的格莱美

台湾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音乐产业还在一个初级的阶段,本身流行音乐就没有成气候的奖项,而港台音乐则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它们接触外来文化,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流行音乐体系。

在以周杰伦为代表的台湾音乐人进军大陆娱乐圈时,台湾金曲奖的影响力也渐渐扩展到了整个华语乐坛。

地域优势,激烈的竞争,再加上评审的权威,让金曲奖成为了国内含金量最高的音乐奖项,直至今天。

回过头来看看金曲奖历届的歌王歌后:周华健,齐秦,齐豫,张学友,王力宏,杨乃文,那英,张惠妹,莫文蔚,陈奕迅,王菲,孙燕姿......

日渐没落的台湾金曲奖,依旧是华语乐坛的格莱美

看到这些名字,似乎也能明白金曲奖的分量有多重,以及两岸三地歌手对它的重视了。

可以看出,凡是得过金曲奖的,都称得上实至名归,金曲奖在重要的奖项上,从不马虎。

金曲奖,高冷女神还是温柔天使?

金曲奖是目前华语乐坛中唯一还在认真评选好音乐的奖项。

金曲奖它并不谄媚,它一直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不做大众审美的追随者,而要做引领者,而金曲奖也确实努力做到了华语乐坛的流行音乐风向标,金曲奖的各种奖项,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来一年甚至好几年的流行音乐市场。

日渐没落的台湾金曲奖,依旧是华语乐坛的格莱美

第27届金曲奖现场 张惠妹

所以在大多数人的眼光中,金曲奖是一个高冷的女神,它几乎不受歌曲市场销量和粉丝人气的影响,不被流量挟持,不在乎商业性,而是为了整个音乐行业的未来,认真评选音乐本身。

你看,每年金曲奖获奖的歌曲不一定都是最有人气的,评委们站在专业的角度,看待音乐的艺术价值和对乐坛的贡献,把奖项颁给那些用心做音乐,但作品未必畅销,又未必挣钱的歌手。

这么一看,金曲奖也是一个温柔的天使。

金曲奖,还不够

但是,看起来具有权威性、公信力足的金曲奖其实也是一个“不靠谱”的奖项。

金曲奖始终是一个地域性的奖项,本土性过重。

金曲奖评选要求歌手专辑必须台湾地区同步发行/首发,这一点就限制了不知道多少内地歌手,而在今年金曲奖主流奖项的提名里,猜猜大陆歌手有几个?

只有一个李荣浩。

日渐没落的台湾金曲奖,依旧是华语乐坛的格莱美

翻看名单,许多歌手连听都没听说过,也不怪很多人称它“自闭奖”。标榜着华语乐坛最权威奖项的金曲奖,似乎已经成为了台湾音乐的自娱自乐。

但令人惋惜的是,但即便金曲奖有诸多缺点,内地也拿不出来能与之抗衡的奖项,我们期待金曲奖更加的开放,也期待内地奖项认真的评选音乐本身,而不是把音乐和娱乐,和商业性混为一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