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道德經》:自制力決定人生水平高低

讀懂《道德經》:自制力決定人生水平高低

大家好,我是橙先生。這篇文章,繼續記錄了我對《道德經》的學習感悟,此外,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以下文字並非金科玉律,供同伴交流,供日後我自己再次迭代。

(一)

原典: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譯文:“道”永遠是無名的,處於真樸的狀態。它雖然微小,但天下沒有誰能使它服從自己。君王若能依照“道”的原則治理天下,萬物都將自動歸順。天地間陰陽之氣交合而降下雨露,人們不必君王下令就能自發將其均衡分配。萬物生髮,於是產生了各種名稱;名稱確定下來之後,就應懂得適可而止。懂得適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險。大道與天下的關係,就好比川穀流入江海。

我的理解:這段話讓我有一種錯覺,馬克思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這幅圖景嘛。

自覺,是一種理想的社會面貌,卻又是道的最高體現,有點烏托邦。

之所以烏托邦,只因為人的素質還太低下,容易成為暴民,烏合之眾。

(二)

原典: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能瞭解別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認識自己的人是聰明的。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堅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氣的。不離開適於自己生存的環境的人,就能長生久視;身死而精神長存不被人遺忘的人,才算真正長壽。

我的理解:老子認為,“知人”、“勝人”固然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為關鍵。人吃五穀雜糧,生就七情六慾,未免易生放縱之心。於是,人的精神中便生出一種不可或缺的主宰力量——自制力。它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特性,也是人與人有所差別的關鍵。

(三)

原典: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大道普遍存在,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靠它生存而它不推辭,成就了功業它也不據為己有。它養育萬物而不主宰萬物,永遠沒有私慾,可以說它很渺小;萬物歸附它,它卻不自以為主宰,又可以說它很偉大。因此聖人始終不以偉大自命,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我的理解:道無處不在,其實企業也有道,企業的道就是他的企業文化,給你發的福利就是道的恩澤,融洽的員工關係也是其中一種。

我們會發現生活中的道沒有那麼純粹,不求回報,那是因為人類的制度本身就是對道的一種闡述,在闡述的過程中有失真,而失真正是個體相對於道渺小的結果。

道包含了一切的信息和知識,而人在我看來只是它的衍生品,這個衍生品能否最終變成非衍生品,獲得道的真傳,全看各自造化。

所以,有些人很提倡第一性原理,為何?就是為了通過對第一性原理的掌握,抓住少數的本質,以此獲得道運行的規律和邏輯。

(四)

原典: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譯文:守住大道之象,天下人都來歸附。都來歸附而不互相傷害,就和平安寧。音樂和美食,可吸引路過的客人駐足。用言語來表述大道,則淡而無味。看它卻看不見,聽它卻聽不到,運用它卻是永無窮盡。

我的理解:“往而不害,安平太”就是一個團隊領袖所想要獲得的管理水平。而要達到這一步老子認為要“執大象”,守住大道之象,其實就是要像大海一樣具有包容謙和的心胸。

(五)

原典: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文:想要讓它收斂,不妨暫且讓它張揚;想要削弱它,不妨暫且使它增強;想要毀滅它,不妨暫且抬舉它;想要剝奪它,不妨暫且給予它。這叫做微妙、明通的道理。柔弱的勝過剛強的。魚要生存就不可離開池淵,國家的有利武器不可以輕易拿給別人看。

我的理解:這段話老子運用辯證法給了世人以啟示。想要毀滅一個人就把他捧到天上,讓所有的人都看見他,讓他享有所有的榮譽地位,讓別人去猜忌、攻擊他,讓他走到所有人的對立面(道的對立面),那他不亡也得亡,不死也脫一層皮。

物極必反,人不能把自己擁有而別人沒有的東西拿出來,這就像“懷璧其罪”,你沒能力保有它,就應該把它隱藏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