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大型打脸现场:带孩子带到全家焦虑,用5招突破黎明前的黑暗

疫情带来的长假成为很多父母的“打脸”现场。平常要工作,陪孩子的时间有限,所以孩子不好的习惯,不恰当的行为,都可以归结成隔辈亲的溺爱,归结到父母陪伴的时间太少。

在这个超长的假期里,父母终于有时间陪伴孩子了,却发现理想中的美好,在网课、作业和柴米油盐的现实中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即使省去了在家、学校和课外班之间的奔波,减轻了很多负担,家里还是成了大型焦虑现场。

《老师请回答》这个节目的留言区,很多家长和孩子纷纷诉说心中的焦虑。有个妈妈说,每次吼完孩子就后悔自责,他还只是个孩子啊,更有焦虑家长在线求开学。焦虑的不只家长,还有孩子。有个小朋友说,我妈骂完我,我开始焦虑了。我妈焦虑了可以骂我,我焦虑了怎么办?

假期大型打脸现场:带孩子带到全家焦虑,用5招突破黎明前的黑暗

孩子的焦虑是受父母的影响,那父母的焦虑又是由什么引发的呢?

01 宅在家里也逃不脱的焦虑时刻

看看下面这两种焦虑时刻,有没有你的影子?

  • 朋友圈大型晒娃现场

孩子在自己玩,你在悠闲的刷手机,本来挺和谐的场景。突然,你刷着刷着朋友圈,看到一个来自你高学历高智商的学霸朋友,居然在亲自辅导他家孩子做作业,你顿时不淡定了。

大家都上班的时候,没时间辅导孩子,孩子都是由老师和课外班老师辅导,好像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现在呢?家长身兼数职,家长间的差距就决定了孩子的教学质量。

有的家长是英语专业,有的家长是博士,那他们家里的孩子,这个假期的学习岂不是要飞上天了?再看看我的哑巴英语,吭吭哧哧的数学基础,怎么辅导孩子,这个假期可是输惨了。于是,悠闲的自在变成了百抓挠新的不舒服。

假期大型打脸现场:带孩子带到全家焦虑,用5招突破黎明前的黑暗
  • 家长群里的踊跃打卡

除了朋友圈,还有一个容易导致焦虑的现场,就是形形色色的家长群。孩子班级的家长群,课外班的家长群,各种活动小组的家长群,粗略估计一个家长怎么也得有五六个家长群。

家长群里,有老师布置作业让打卡,有在群里上课,也有做手工美术活动示范的。看着群里弹出来的消息,再看看别人家孩子完成的作业,新的焦虑又涌出来了。似乎整个假期,别人家孩子都在学习做手工运动,自己家孩子就是玩儿、磨叽和哭闹。

假期大型打脸现场:带孩子带到全家焦虑,用5招突破黎明前的黑暗

02 疫情期间的焦虑是如何炼成的?

为什么即使宅在家里,也逃不脱焦虑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 第1个原因是身份的错位

在家期间父母扮演者多个角色: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是父母;监督孩子上课做作业,是老师;和老人一起生活,是子女;在家办公处理工作,是员工或领导。这么多身份加身,很容易因为身份的错位导致性情暴躁。

这些角色里最容易混淆,导致焦虑的就是老师和父母。给别人家孩子辅导作业和给自家孩子辅导作业,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曾经辅导过初一的外甥女,她算错13+7我不会暴燥,但我6岁的儿子算错13+7我就会着急。给外甥女辅导作业,我把自己当成老师,给自家孩子辅导作业,我就是妈妈,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不是往我这个生产厂家脸上抹黑吗?

假期大型打脸现场:带孩子带到全家焦虑,用5招突破黎明前的黑暗
  • 第2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什么是信息不对称呢?简单说就是这个事情有100分,但你只看到了1分,你了解的跟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

你在朋友圈里,在家长群里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越表现,“别人家家长”的尽职尽责,你就认为这一刻是他们生活的常态。但实际上最大的可能性是,晒在朋友圈里的,是他们一天中唯一的高光时刻。

这就好比每个童话故事的结尾,都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却永远不会提“王子乱扔臭袜子”让公主生气的场景。

假期大型打脸现场:带孩子带到全家焦虑,用5招突破黎明前的黑暗

正是因为身份的错位和信息不对称,才导致本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一家人生活在焦虑的煎熬中。

03 克服焦虑的5个对策,度过黎明前的黑暗

找到了焦虑的原因,我们就能对症下药,找到克服焦虑的对策,让这个假期变得更轻松更快乐,安然度过黎明前的黑暗时刻。

  • 利用名牌明确身份

针对身份的错位,我们可以借鉴抖音里那些很像段子的做法,在孩子学习的房间门口写上一年级2班教室,给自己和孩子贴上老师学生的标签。

为了更有仪式感,可以跟孩子一起动手制作个性名牌。在需要以老师身份督促孩子学习和写作业的时候,把写有老师的名牌贴在自己身上,时刻提醒自己“我现在是老师,我要面对的学生跟我没啥血缘关系,他不会也不能说明我生的不好”。

假期大型打脸现场:带孩子带到全家焦虑,用5招突破黎明前的黑暗
  • 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社交需求

同伴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疏解压力,获得认同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疫情期间,孩子长时间宅在家,缺乏和同龄人间的沟通交流。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环境,让还有有机会跟同伴交流,释放自己的压力。

如果孩子有同一小区的玩伴,可以约着一起在小区里玩,一起聊聊天玩玩游戏。现实中没办法一起玩的,可以跟孩子好朋友的家长协商,能不能每天让孩子抽出十几二十几分钟的时间聊聊天,算是给孩子换个环境,换个心情。

  • “回”字法克服焦虑

在《老师请回答》里,北师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的心理老师宋振韶,提出一个用“回”字克服焦虑的方法。

假期大型打脸现场:带孩子带到全家焦虑,用5招突破黎明前的黑暗

我们每个人面对的世界就像一个“回”字,但我们能改变的只是里面的小框,对外面的大框是无能为力的。如果把关注力放在外面的大框里,比如每天都在愁世界和平,高考政策,环境恶化,虚无缥缈的未来可能带来的变故,深深的无力感只会让你越来越焦虑。

要克服焦虑,就要关注“回”字里的小方框,看自己能做哪些事情。比如因为作业问题跟孩子生气,就想想我能做些什么让自己不生气,比如去干点别的事情转移一下注意力,看看孩子小时候可爱的照片,多想想孩子的好,反过头来看是不是自己的要求太高,想想你小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孩子类似的表现。

假期大型打脸现场:带孩子带到全家焦虑,用5招突破黎明前的黑暗
  • 做适度的体育运动减缓压力

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减轻人的压力,运动之后的大汗淋漓,能让人变得快乐。当你觉得家里的气氛比较压抑,自己和孩子都处于焦虑的状态时,可以适当做些运动,既能强健体魄,又能舒缓心情。

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运动,如果不知道做些什么,可以借助健身类的APP,按照上面的示范。也可以自己发明运动招式,比如跟孩子一起玩跳马,玩大战拍手之类的游戏,这都是舒缓压力减轻焦虑的好办法。

  • 掌握跟孩子沟通的8字要诀

在跟孩子沟通方面,宋振韶老师提出8个字:关注、好奇、倾听、欣赏

假期大型打脸现场:带孩子带到全家焦虑,用5招突破黎明前的黑暗

关注,是要把孩子的喜怒哀乐看在眼里,而不是只看到孩子的作业和功课。

好奇,是只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即使你觉得孩子的表现太怪异,也不要用大人的视角直接下结论。要用一颗好奇之心,探究孩子背后的需求。

倾听,是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能听得进去孩子说的话。很多时候大人跟孩子沟通,只是单方面输出信息,毫不在意孩子的反馈。只有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孩子才会把心里的话告诉你。

欣赏,是要学会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管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你要相信你家孩子也有属于他自己别样的优秀。他可能钢琴不如别人级别高,但他喜欢弹琴,能享受音乐的美好;他可能学习成绩不如别人,但他更能体谅父母的辛苦,更愿意帮父母分担,这些都是孩子的闪光点。

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假期大型打脸现场:带孩子带到全家焦虑,用5招突破黎明前的黑暗

很多省份已经确定了开学时间,神兽归笼指日可待。在这段时间里,你肯定不是每天都开开心心,你会跟孩子有冲突和矛盾,你会有恨不得把孩子塞回肚子回炉再造的冲动,但无论如何,这段时光都是独一无二的。

你会永远记得和孩子朝夕相处的这些时光,你会怀念监督孩子上网课陪他他写作业又当爹又当妈还当老师的日子。

如果你还是有克制不住的焦虑,不妨试一试文章中提到的5个克服焦虑的方法,给这段亲子时光画上一个圆完美的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