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養育:父母越操心,孩子越反叛?養育裡的這些坑,請注意

閨女最近迷上了動畫片《汪汪隊》,每天不讓她看上一會兒,就會像唐僧一樣在我面前唸叨:“媽媽,我求求你了,你讓我看一會兒唄~”,那渴望的小眼神,實在讓人於心不忍。

雖然心裡一萬個不願意,但還是默默打開電視,調到她想看的頁面,看著她一臉滿足地哈哈大笑......

這也就算了,最令人鬱悶的是,每次晚飯前答應給她看一會兒,說好了等爸爸下班就給我們看別的節目,但......每次都食言,她爸只要一進門,她就立馬說:“爸爸,我再看一會兒,等等給你看哦”。

等等是等多久?大概就是一直等下去的意思吧.......

我說等這一集看完了就不看了,她說好,但真的等到一集結束了,剛碰到遙控器,她就哭著拒絕:“再等等,等等再給你們看,不是說過了嗎?”一連幾次這樣,連她那一向好脾氣的爸比都忍不住說:“你這個小朋友,怎麼說話不算數呢,不是說好了看完這集的嗎?你再這樣,以後就不給你看了”。

我們一邊數落她,她也一邊氣鼓鼓地說:“哼,我再也不想跟你們兩個玩了”。說完還要嘟嘴、叉腰,表示自己有多生氣,好在年齡小,氣性也小,每次氣不過幾秒,又屁顛屁顛過來跟我倆說話了。

即便如此,閨女這種幾乎每天都要上演的“言而無信”的行為,還是挺讓人頭疼的,我試著跟她講道理:“你看,媽媽答應你的事有沒有都做到?所以你也要說話算數啊”,口水都快說幹了,然而,下次她還是老樣子,真是令人沮喪......

同理心養育:父母越操心,孩子越反叛?養育裡的這些坑,請注意

一、孩子為什麼總愛跟父母唱反調?

直到這兩天看了愛讀童書媽媽小莉的書《同理心養育》,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孩子故意不守信用,而是人家壓根不懂我們跟她簽訂的“條約”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這個條約本身就是不平等條約,我們大人忽略了孩子的年齡和他實際的自我約束能力在先,孩子“食言”在後也就見怪不怪了。

小莉舉例說,她的一個朋友,有一次參加同學聚會,6歲的兒子沒人照看,只能帶著,但孩子不想去,於是朋友跟孩子約定:只要他答應陪媽媽參加聚會,就給他買一直心心念唸的托馬斯小火車。孩子立馬答應了。

結果,聚會才開始一會兒,孩子就吵著要回家,朋友怎麼安撫都不管用,忍不住斥責道:“你怎麼說話不算數啊,在家裡你是怎麼答應媽媽的啊?你再吵,媽媽就要生氣了!”

面對媽媽的滿腔怒火,孩子一臉的莫名其妙。

小莉說,試想一下,孩子其實很無辜,當初答應媽媽時,他肯定以為自己能做到,並不是故意要反悔的。可是一群大人的聚會,6歲的孩子怎麼可能不覺得無趣呢?

這樣的“約定”對孩子而言,根本就是強人所難啊。

而且,很多時候我們責怪孩子不守信用、說到做不到,但我們自己又做得如何呢?每年年初,我們都習慣立flag,但到了年末,真正完成的又有多少呢?

說到這,我恍然大悟,原來這麼久以來,我們都誤會孩子了,還自以為是地給孩子扣上“說話不算數”的帽子,實在是愧疚至極。

誠如書中所說,為人父母,我們應該用“人性”去體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去要求孩子,唯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加理解父母與他定下的約定,也能更加合理地遵守約定。

同理心養育:父母越操心,孩子越反叛?養育裡的這些坑,請注意

二、何為同理心養育?

談到同理心,很多人可能會這麼理解:同理心就是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

對此,小莉表示,所謂同理心,這麼理解還不算完全正確。在她看來:

想象我是他,遇到他經歷的事情,“我”會有什麼感受,這不是同理心;

想象我是他,遇到他經歷的事情,“他”會有什麼感受,這才是同理心。

小拍(小莉的大女兒)一年級的時候,在跑步比賽中得了小組第一名,當時爸爸媽媽有事,都沒去現場。到了二年級,小拍再次參加這個比賽,這次爸爸媽媽都來了,但她只得了第二名。

小莉覺得第二名也很棒了,剛準備誇她,小拍卻哭了。爸爸趕緊安慰:“沒關係,第二名已經很棒了”,媽媽小莉也趕緊說:“媽媽從來沒資格參加運動會比賽,因為我跑步永遠是最後幾名。你看你才二年級,就跑18秒多,媽媽初三的時候才跑這個成績呢。”

但爸媽的安慰似乎沒起作用,小拍依舊在吧嗒吧嗒流眼淚,呆呆地看著前方。

同理心養育:父母越操心,孩子越反叛?養育裡的這些坑,請注意

深諳同理心養育的小莉不禁開始反思:

“我像小拍這麼大的時候,也為體育成績失落過嗎?並沒有。

我從小體育就不好,體質差,平衡能力也不好,我早就欣然接受了這個結果,所以體育再怎麼差也不是我的痛。但我也有過很失落的時候。

有一次學校舉辦藝術節,我有幸被選中參加一個舞蹈節目,那時候每天都要辛苦排練,但我毫無怨言。可等到登臺演出的那天,我卻沒能上臺,原來老師特意多選了兩個人,當替補用的。而我就是其中一個。

看著臺上化著妝、翩翩起舞的同學們,我在臺下五味雜陳......13歲的我委屈、失落、羞恥,卻只能站在角落裡黯然神傷。”

想到這裡,小莉突然明白,拿自己當年對體育的態度和如今小拍對體育的態度相比,根本沒有可比性。但自己為舞蹈節目辛苦排練卻沒能登臺的失落,卻是和小拍此時的心情如出一轍的。她為這次比賽準備了這麼久,想到爸爸媽媽會來看她比賽,對得第一名充滿了期待,但最後卻......這種希望落空的滋味實在不好受。

對此刻的她而言,再多的言語安慰,都不及靜靜地陪著她,給她一個肩膀,讓她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等她哭夠了,再告訴她:“我明白你的感受,一切都會過去的。媽媽會在這裡陪著你。”

這就是同理心,它會讓人感受到,我被“聽到了”,有人真的和我在一起。

它是真正進去到別人的感受之中,而不是嘴上一句簡單的“我理解你”。

同理心養育:父母越操心,孩子越反叛?養育裡的這些坑,請注意

三、為什麼建議採用同理心養育?

很多崇尚“權威型”養育的父母可能會質疑道:養個孩子至於這麼麻煩嗎,我看我們家,簡單粗暴教育孩子“就是要聽大人的話”,效果不也挺好,沒你們這麼費勁。

呵呵,給你個眼神,自己體會。

同理心養育:父母越操心,孩子越反叛?養育裡的這些坑,請注意

明哥style

的確,權威型養育從短期看來,確實省心省力,吼一嗓子,孩子就嚇得乖乖執行命令;抽一巴掌,孩子含著眼淚也要嚥下不滿......但你有沒有想過這樣養育孩子,後果是什麼?

書中小莉分享了她一個朋友微姐的慘痛經歷:

女兒在興趣班學了一年小提琴,老師反饋說,孩子回家要多多練習,光靠在課堂上練習,進度太慢。學琴的學費本來就貴,微姐當即怨氣滿滿地說:“要繼續學就每天在家練,要不就別學了。”

結果孩子也很硬氣,直接回她,那就不學了。從此再沒摸過小提琴。

幾年後,看著班裡的同學各有才藝,女兒十分懊惱,甚至回家埋怨媽媽。微姐也悔恨不已。

同理心養育:父母越操心,孩子越反叛?養育裡的這些坑,請注意

我有個親戚也犯過同樣的錯,他兒子高二那年,因為早戀、成績遭遇滑鐵盧,寒假在家,親戚每每想到慘不忍睹的成績單,就要把兒子訓斥一番。開學前幾天,他說:“還剩一年多時間了,你要能保證考上本科,你就去,不能的話乾脆別上了,浪費錢。”

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從小到大被他“壓迫”慣了的兒子竟然“剛”了一把,冷冷地丟下一句“不上就不上”,便再也沒去過學校,任家人好友輪番勸說,也無濟於事。

這件事,一直是親戚心裡的痛。權威可以掣肘孩子一時,卻很難管用一世。

其實,面對困難和未知,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本能地後退,身為父母,如果我們可以多一些理解和接納,看看我們可以怎樣和他站在一起,幫助他,而不是冷冰冰地指責他、逼著他去選擇、去保證......或許孩子早就邁過那些坎了。

這,就是同理心養育的魅力所在。

同理心養育:父母越操心,孩子越反叛?養育裡的這些坑,請注意

四、同理心養育要怎麼做?

1、多說“可以”,少說“不”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粉紅大象”實驗,請閉上眼睛,接著和自己默唸3遍:

“不要想象一隻粉紅色的大象!”“不要想象一隻粉紅色的大象!”“不要想象一隻粉紅色的大象!”

睜開眼睛,你發現眼前的是什麼?是不是一隻粉紅色的大象?

人類大腦有個很神奇的特點,你越是對孩子說“不”,孩子往往會對“不”的內容印象更深刻。甚至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逼”著孩子跟你對著幹!那我們該如何把想要說的話從“不”轉換成“可以”呢?

比如:想喊正在玩滑滑梯的孩子回家,不要說“不可以玩了,要回家了”,請說“你再玩一會兒,媽媽用手機設置個3分鐘的鬧鐘,鬧鐘響了就走,改天再來玩。”

同理心養育:父母越操心,孩子越反叛?養育裡的這些坑,請注意

2、不強迫孩子“妥協”

跟孩子發生衝突時,嘗試放下一定要說服孩子的執念,尊重孩子的需求,尋找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折中的解決辦法,與其強迫孩子妥協,不如跟孩子好好商量。

比如孩子吵著要出門玩,而你今天正好有很重要的事,沒辦法帶她出門。別逼著孩子理解你的處境,做個懂事的小孩。不如跟她商量,換一天再去玩,還可以興致勃勃地跟她討論,改天她想去哪裡玩,她要是沒想好,你可以給幾個備選項,讓她挑選。(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答應了孩子就絕不可食言)

3、在遊戲中讓孩子合作

孩子天生都喜歡玩遊戲,所以當他們發脾氣、不願意配合的時候,最好的辦法不是訓斥和指責,而是跟他們玩遊戲,用遊戲的方式吸引他們來合作。

小莉說她女兒不願意收拾玩具時,她會說:“那你可能需要先吃一顆‘大力丸’,就會變得很有力氣了,可以一口氣把所有玩具都收完!”說完給她會用魔術變出一顆“大力丸”,女兒立馬歡快地收起玩具。(其他事情,以此類推)

《同理心養育》,幾乎涵蓋了家長們最關心的那些個主題,全書共分為七個章節,包括家庭教育、安全教育、入園焦慮、多子女相處之道等等,輕輕鬆鬆教你跟孩子有效溝通。

如果你也在為如何養育孩子而煩惱,不妨試試同理心養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