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昌汪公起書樓

鞏昌汪公起書樓
鞏昌汪公起書樓

李亮屏

第二十四章 鞏昌起書樓(節選)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春天,鞏昌便宜都總帥汪惟正在自己的府邸開始安頓下來,在家族故老和鞏昌士民的積極倡議下,決定在鞏昌城南山腳修建汪氏家廟,以示不忘先祖功業遺訓,永志紀念。汪惟正於是在城南盤龍山山腳與昌谷河之間的一塊高臺坪坡上選了一處地方,請人精心設計,遍植松柏、楊柳、牡丹、沙柳、丁香、芍藥,就勢隨形,開始建造家廟,並將祖父、父親及自己在江南戰爭中搜集的兩萬卷南宋藏書整理收藏,一部分貯於鞏昌私邸,一部分貯於蓼川別墅(今甘肅省武山縣洛門鎮)。

落成後的汪氏家廟位於鞏昌城南邊盤龍山西端山腳坪坡,與盤龍山半山腰上的南極行宮(南壇)相鄰,西枕盤龍山,南依昌谷河,東望文峰塔,北眺渭水與火焰山相依穿境而過,方圓佔地三十餘畝,院落整體呈長方形,坐南朝北,從北面牌樓門進深三丈便是照壁,照壁丈餘高,轉過照壁便是闊丈餘的神道,神道筆直向南延伸,兩邊松柏掩映,花草綴落,磚石鋪路,整潔無塵。神道南端便是一排祭祖享殿座落在三級青石裝砌臺基上,前柏後松,青草點綴,輕淡相宜,左右箭樓擁立兩耳,享殿斗拱承重歇山頂式挑簷,輕巧靈動,雕樑畫棟,簡潔高雅,氣勢雄偉,令人肅然起敬。正中先祖享殿坐南朝北,殿內正中供奉汪氏先祖歙州刺史唐封上柱國越國公華公畫像牌位,正位白素,左邊是四十五世祖鞏昌始遷祖唐上柱國越國公達公畫像牌位,右邊是元封義武公世顯畫像牌位,再左邊是元封忠烈公德臣畫像牌位,兩側若干子孫侍立,享殿左側是義武公祠堂,坐西朝東,堂內正中供奉義武公畫像牌位,正位白素,繪七子於兩翼,享殿右側是忠烈公祠堂,坐東朝西,堂內正中供奉忠烈公畫像牌位,正位白素,繪六子於左右,先祖享殿外五座高大的石碑也坐南朝北,彼此相距兩丈,從享殿堂前由東往西依次排列家廟中央,莊嚴肅穆,青煙繚繞,五座碑依次分別是元封義武公仲子汪忠烈公神道碑,元封忠烈公敕詔碑,唐封上柱國越國公詔書碑,元封義武公敕詔碑,元封義武公神道碑。

唐封上柱國越國公詔書碑正面上書六寸楷書大字曰:

唐封越國公詔

門下汪華,往因隋亂,保據州鄉,鎮靜一隅,以待寧晏。識機慕化,遠近欸誠,宜以褒寵,授以方牧。可使持節總管歙、宣、杭、睦、婺、饒等六州諸軍事,歙州刺史,上柱國封越國公,食邑三千戶,主者施行。

武德四年九月二十二日中書舍人 顏師古行

元封義武公敕詔碑正面上書六寸楷書大字曰:

長生天氣力裡,皇帝聖旨:故鞏昌府便宜都總帥汪世顯,英聲蓋世,義氣超群,鎮彼遐陬,忠於故主。審滅亡之已驗,猶拜泣而後降。逮事我家,益宣而力。石門歸矣,保首領者數十萬人,蜀累戰多撤藩籬者五十餘郡,幸孫枝之益茂,詣禁闕以哀祈。宜煥絲綸,用光泉壤。可特追封隴西公,諡曰義武。噫!兩朝馳譽,實臣子之至榮;一代追崇,亦國家之殊寵。魂兮不昧,欽此無窮。

宜令准此。

中統三年三月十四日

元封忠烈公敕正面上書六寸楷書大字曰:

長生天氣力裡,皇帝聖旨:故鞏昌便宜都總帥汪德臣,才兼文武,世篤忠貞。當先皇開拓之初,任益昌進屯之責。寶峰始築,南人不敢加兵;苦竹既平,山寨繼來輸款。俄得疾於崇慶弗歸,療於鞏昌,竟至雲亡。所宜加卹,可特封隴西公,諡曰忠烈。噫!志堅金石,尚期百世之傳;爵誓山河,尤足九泉之慰。英靈如在,寵數其知。

宜令准此。

中統三年三月十四日

五座碑均高二十二尺,寬五尺,厚尺餘。義武公神道碑正面上書六寸楷書大字“故鞏昌路便宜都總帥本路兵馬都總管知府事贈隴西義武公汪公神道碑”,末署“便宜都總帥府參議鞏昌奧魯都總領門下潘珍書”,背面碑文分別記載了義武公生平勳跡,末署“楊文憲公撰,大元至元四年(丁卯)月”, 汪忠烈公神道碑正面上書六寸楷書大字“故鞏昌路便宜都總帥本路兵馬都總管知府事贈隴西忠烈公汪公神道碑”,末署“門下潘珍書”, 背面碑文記載了忠烈公生平勳跡,末署“翰林學士承旨資義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王鶚撰,奉政大夫中書省參知政事商挺書並拜題額,大元至元四年(丁卯)月”。由於汪氏家廟高居鞏昌府南城坪坡,五座大碑屹立家廟中央,遠觀近仰,醒目異常,給世人以震撼的影響,百姓便稱呼汪氏家廟為“大碑院”。

當年汪世顯入川作戰,所佔之地,不掠金銀財貨,專愛蒐羅圖書文物,隨後捆臧運歸。汪德臣在蜀之日,同樣以此為重,又增添了不少。為了保存父子所得圖書之類,汪德臣曾經設想應創建一書院,一則作為臧書之地,二則用作儒生講習及子弟讀書之所,但因戰爭緊迫,戎馬倥傯,生前未能如願而英年殉職。

所幸汪惟正從小最喜讀書,少年時代就已注意收藏善本,及至領兵入蜀作戰,長期戌守,都不忘此愛好,幾次回家,不攜帶其它,只有數箱圖書帶回。對這次收藏計劃,汪惟正格外重視,利用閒暇之時,在鞏昌私邸東南命人開闢出一片荒地,背靠城牆專門修建一座藏書樓收藏所愛。七個月之後,汪氏祖廟與萬卷樓始成,汪惟正分別親題匾額曰“汪氏家廟”和“萬卷樓”。萬卷樓竣工之後,汪惟正親自佈置陳列,請當地最好的木匠設計製作不同櫛式架格,所有圖書,按經史子集分類編號,排列整齊有序,另有不少琴劍鼎硯珍寶穿插橫陳於書架,其中既有古蜀國、巴國遺物,也有魏晉時期書法碑刻,唐末五代時期蜀國王建、孟昶的宮廷珍玩,皆是稀世珍寶。並請自己的回族幕僚名士清真老人冉南翔素齋先生為萬卷樓落成撰文,專錄了藏書經過,勒石記錄,稱《萬卷樓記》,以俧其事:

國家創業以來,披輿地圖,啟土西南。越歲丙申,維我隴西義武公,佐命之初,總戎先驅,比歲渾入蜀。承平日久,文物繁夥,戶有詩書。於是,諸將士爭走金玉財帛,為公所至,獨搜典籍,擁載以歸,常曰‘金帛世所有,兵火以後,此物尚可得耶?吾將以遺子孫耳?’

厥後,仲子忠烈公世其官,補所未足,雅欲創書院,集儒生,備講習,以建、油、益昌,戎事倥傯,未遑也。

艤齋相公方妙齡,襲祖父爵任,於書尤篤好而寶藏之,凡遇善本,又極力收致。既而,即府治東南隅隙地,摒瓦礫,鏟荒穢,因城闉,建書樓。列架於中,籤整排比,條為之目,經史子集,亡慮萬餘卷;圖畫、琴劍、鼎硯、珍玩,橫列其間,皆稀世寶。匾顏曰‘萬卷’,萬,取盈數也。

昔杜兼聚書至萬卷,每卷必題其末雲:‘清俸買來手自校,汝曹讀之知聖道,墜之鬻之為不孝’。夫兼之用心遠矣,惜子孫無聞焉。公今創斯樓,可謂克念厥紹,而無忝乃祖矣!

然公之於書,非惟藏之,而實寶之;非惟寶之,而又詳讀之,明辨之,克之於行己治政,非直為觀美而已。敢請刻之堅珉,以示將來雲。

至元四年歲強圉單閼相月七日,門人素齋冉南翔謹記。

清真老人書

七月初七,汪氏家廟、萬卷樓陳列布置已畢,汪惟正邀請當地名儒,鞏昌府部分官員,世交親朋共同慶賀汪氏家廟落成,舉行了開光祭祖和五座神道碑揭碑儀式,隨後與眾親朋好友來到城內府邸觀賞萬卷樓,還特別請了李庭玉夫人,即當年救出李節的那位小女僕撒旭奴(後恢復其姓林),時年已過五十,仍強健靈敏,不避男客,一起談笑,並特意要汪惟正夫人耶律晝錦陪她鑑賞。

面對彩畫雕樓,綠影斜陽,風和日麗,客人們愉快歡興,一起談詩吟歌,好不盡興。李庭玉夫人先吟一首:

時逢七夕喜心頭,登臨汪家萬卷樓。圖書太多覽不盡,識字太少一生愁。

眾人捧腹大笑,也覺有意。耶律晝錦夫人一氣吟成一首:

七夕登臨萬卷樓,四顧山河感清秋。

西望首陽念夷齊,北臨渭水入海流。

東眺文峰塔影斜,南瞻仁壽翠屏幽。

高朋雅士無虛座,圖書琴劍橫金甌。

莫笑女流亦題詠,淡雲疏雨思悠悠。

眾人對耶律晝錦夫人的詩作在淡雅之中能讓人感受到隱含的情意和大氣人格,非常讚賞,連稱佳作。

接著,十一歲的汪惟純吟出一首:

圖書萬卷集一樓,

隴山蜀水共九州。

千古興亡多少事,

覽畢史集雙淚流。

眾人驚訝年幼的汪惟純思維之敏捷,悟性之高乘,正顯少年之睿智深遠,視其將來決非等閒之輩。冉南翔先生不禁為之感嘆:“昔日杜兼臧書萬卷,每卷末皆題四句雲‘清俸買來手自校,汝曹讀之知聖道。墜之鬻之為不孝。’汪氏子弟如此俊才,總帥想必不會這樣題寫警示的。”

與萬卷樓相對應的北面是一座古典精巧的三層亭臺,中間一彎池水上架著一座迴廊小橋,亭臺上懸掛汪惟正的好友政奉大夫中書省參知政事商挺書寫的“望雲亭”牌匾,楹柱上也掛著商挺撰寫的一幅古人楹聯: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心境淡泊,望天上雲捲雲舒。

黃昏之後,汪惟正設家宴招待客人致謝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