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初青——龙泉窑刻划花十棱执壶

梅子初青——龙泉窑刻划花十棱执壶

LOT 3847 龙泉窑

刻划花十棱执壶

高度21cm

壶盖分上下二阶,上阶呈半圆形,用凸棱线分成十棱,顶上置花苞钮,下阶削成十个面,开如意形孔。壶身亦作十棱瓜形,小口丰肩,鼓腹圈足,曲流弯把,腹壁每棱内刻划卷草纹。里外施青釉,釉面匀净,足端裹釉,外底留有条形垫砂痕。

梅子初青——龙泉窑刻划花十棱执壶

梅子初青——龙泉窑刻划花十棱执壶

梅子初青——龙泉窑刻划花十棱执壶

细节图

五代北宋之际,上流阶层流行成套执壶温碗为酒宴之具,本件带盖执壶即是一例。其小口硕腹,曲流高耸正适于置诸温碗。故其造型有别于同时期龙泉窑常见的一般执壶,制作上也更为精致讲究。类似造型亦见于越窑,应系受越窑影响之产物。

梅子初青——龙泉窑刻划花十棱执壶

五代 师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五代两宋普遍流行的酒具组合形式主要有台盏、执壶,以及与执壶(也称注子)等。先将储存在经瓶中的酒倒入执壶,借助温碗内的热水加温,然后再斟在台盏或盘盏中引用。南唐御用画师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取材于唐十八学士夜宴典故的宋佚名《夜宴图》,宋徽宗赵佶《文会图》等画作里均有这种执壶温碗以及台盏配合使用的情形。墓葬窖藏出土的例子也很多,如1981年北京八宝山辽统和十三年(公元995年)韩佚墓有越窑青瓷注子温碗及台盏成套出土;1993年四川彭州市西大街宋代金银器窖藏有数套银经瓶、银台盏、银注子、银温碗出土。金银器酒具器形可与陶瓷器互证。

梅子初青——龙泉窑刻划花十棱执壶

五代-北宋 龙泉金村窑十棱执壶

梅子初青——龙泉窑刻划花十棱执壶

五代-北宋 龙泉窑贴塑鸳鸯耳六棱执壶

上图贴塑鸳鸯耳六棱执壶为典型五代至北宋早期的淡青釉器,承台装饰凸起的双重覆莲瓣纹,龙泉金村窑十棱执壶在时代上要稍晚,承台装饰凸起的长莲瓣,内填篦划线。此种浮雕式的莲瓣纹也见于同时期的莲瓣炉及莲瓣纹盅等器物,可谓一时之风尚。

梅子初青——龙泉窑刻划花十棱执壶

五代 越窑 刻花宴乐人物执壶 通高18.2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在五代北宋各类酒具中,以造型而言,喇叭口式执壶明显无盖,盘口式、盂口式则应有盖子相配,且这两类执壶的肩部通常置有桥形小系。另有一种细口执壶数量较少,通体作八到十棱形,细口,直颈,丰肩,鼓腹下弧收,圈足微外撇,肩部一侧装弯流,另一侧按扁把,腹部以凸棱线十等分,格内以前后中心线为基准装饰划花,两两对称。盖钮做花苞,钮面刻螺旋形条纹,盖分上下二阶,上阶呈半圆形,以凸棱线十等分,每棱内刻草叶纹,下阶削成十个面,每面开镂壶门。胎灰白,壶里外通体施青釉,釉面均净,底足裹釉,足底留有泥点支烧痕。最独特的是盖子呈现一种异域风格,类似伊斯兰建筑洋葱头式的穹窿顶。越窑中也有类似风格的执壶,如北京八宝山辽统和十三年(955年)韩佚(韩佚为辽始平军节度使)墓出土的“越窑宴乐人物执壶”。

梅子初青——龙泉窑刻划花十棱执壶

梅子初青——龙泉窑刻划花十棱执壶

梅子初青——龙泉窑刻划花十棱执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