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過去雖然我曾報道過好幾篇關於海洋微塑料汙染的文章,但作為一枚科普搬磚狗,我其實不知道科學家們究竟是怎樣收集海洋塑料的。

在2017年7月,我在奧尼卡水處理創新中心的“學術星期四”專欄寫過一篇文章,題為《香港科學家告訴你為什麼別再用去角質洗面奶“摩擦摩擦”》,當時就介紹過在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汙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的張凱博士。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海洋汙染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圖源:香港城市大學官網

在這個月中旬,張博士有一次出海計劃,目的是採集香港海域的微塑料樣品。十分榮幸經博士批准,我可以跟他一同出海。

記錄跟香港博士出海撿垃圾的一天

上世紀70年代初,《科學》雜誌刊登了一篇有關北大西洋大量塑料顆粒的報告,激發了人們對海上塑料垃圾的研究興趣。自那以後,微塑料(microplastics)就越來越受到科學家以及普通市民的關注。

一般來說,微塑料是指粒徑小於5mm的塑料顆粒。大家開始關注這些顆粒的毒理研究,主要有三大主題:顆粒本身、聚合物添加劑和其吸附/吸入的汙染物。其中顆粒本身可能會導致動物內臟腸道的損傷或堵塞,小於1.5µm的小粒徑顆粒可能還會轉移到人體器官裡。而依附在顆粒上的聚合物添加劑以及其他汙染物,例如色素等,則可能從塑料顆粒中外滲,這些物質裡往往含有金屬。

近年有越來越多關於海鮮食物檢出微塑料的新聞,德國就報道過在啤酒、蜂蜜、糖、鹽、飲用水和礦泉水裡發現了微塑料。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微塑料可能會進入人類的食物供應鏈 | 圖源:Rich Carey

可能被Boyan Slat故事洗了腦,我以為出海打撈塑料應該會是一件很酷很裝逼的事。也因為這樣,當我得知在香港城市大學工作的張博士九月中旬會出海採集微塑料樣品的時候,我是很願意跪求一個尾隨出海的機會的。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Boyan Slat的酷炫擺拍 | 圖源:boyanslat.com/

微塑料是怎麼收集的?

雖然我最近接觸不少微塑料的論文,但僅僅憑空想象,無法理解這些塑料在最開始是怎麼被收集的。這次跟博士出海,我總算了解個大概了。

上邊已經提到,微塑料的定義是粒徑小於5mm的塑料顆粒。要打撈這些顆粒,需要一張網格孔徑足夠小的篩網。張博士團隊使用的篩網孔徑是0.333mm。

海上情況多變,作為科研人員,可不能像個漁夫一樣,找個竹竿和漁網就了事了。張博士通過查閱文獻和自己的聰明才智,訂做了這麼一個有兩個“翅膀”的收集器。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張博士團隊設計的微塑料樣品收集器 | 圖源:瓦村農夫

這兩個翅膀也是可以拆卸的,這樣也方便存放在漁船上,不會佔用漁船太多的空間,畢竟漁民們平日還有其他生意要忙活。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漁民在幫忙組裝採集器 | 圖源:瓦村農夫

漁船的船長稱這個收集器為“飛機”,因為它的身型還是蠻大的。組裝完成之後,他們會在船尾將採集器放入水中,然後在通過轉動裝置,將採集器移至船的右後方。聽博士說,這個採集器的放置還是有點講究的,例如要避開採樣船行駛過程中產生的浪。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在收集樣品的同時,研究人員還需要測量採樣過程中的水流速度。所以他們還會使用下圖的這個測速儀,記錄漁船航行一公里的流量。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測速儀的組裝、調試和使用 | 圖源:瓦村農夫

完成一公里的採樣後,船長會吩咐舵手把船停下來。這時候他們會把採集器轉回至船尾,提升到可以摸到篩網的高度,會對篩網進行清洗,確保所有物質都進入底部的收集容器。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清洗篩網 | 圖源:瓦村農夫

清洗乾淨後,他們會取出容器,用純淨水進行清洗裡邊的物質衝入一個帶刻度的玻璃瓶。在確認所有物質都移入玻璃瓶後,工作人員會蓋緊玻璃瓶,將樣品放進指定的存儲箱裡。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最後還要記錄剛才測速儀的讀數,還有就是採樣地點的相關地理信息,這些信息可以通過手機的APP查詢獲得。這樣才算完成一個樣品的採集。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張博士在認真記錄數據 | 圖源:瓦村農夫

據張博士介紹,這個關於香港海域的微塑料調研項目一共有5個採樣區域,每個區域每次採集2-3個樣品。據小編的目測,要完成5個區域的一次採樣,需要2天時間,這工作量還是挺大的。

做研究真不容易

這次跟博士出海,我最大的感慨是——要想成為一個海洋微塑料的科學家,你首先要練就強健的體魄,不能暈船,但能捱餓!

臨行前,張博士告訴我們船很大,所以一般不會暈船。但為了安全起見,我們還是每人吃了一顆暈船藥再出發的。由於這次隨行還有3名香港環保署的職員,在完成第一個點的採樣之後,我們要先將他們送回碼頭,然後才能出發前往第二個採樣點。一來一回,我們在11點半左右才開始從吐露港出發前往第二個採樣點。有見及此,船長建議我們完成所有采樣工作後再吃午飯,說擔心海浪過大引起嘔吐。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兩個紅點標記是本次出海的大概採樣點 | 圖源:Google Maps

船長果然經驗老到,當船開到四面都看不到陸地的海域之後,浪勢明顯增大,坐在船上簡直像坐過山車般刺激。幸好此時暈船藥藥效還在,不然我估計要吐。

兩個多小時之後,我們終於到達了第二個採樣點。但這個區域的顛簸程度也十分兇猛,支撐採集器的鋼管都被壓彎了。此時可能因為藥效消退,我開始感到不適,為了避免嘔吐的痛苦,我趕緊跑回漁船上層,閉目養神,這才制止了吐感。

大概一小時後,博士和他的實習生終於完成了第二個點的採樣,回到了上層。我趕緊問博士要了第二片暈船藥,這時才真正緩過神來。看到博士淡定的樣子,我不得不感慨微塑料研究是個體力活啊。身板夠硬才能吃得消!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到了下午三點多,隨著離上岸越來越近,船終於不晃了。船長劇透了一天的海鮮大餐終於可以兌現了!吃了鮮甜的蝦蟹,我也恢復了元氣,可以蹦蹦跳跳地上岸回家了。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辛勤勞動的補償 | 圖源:瓦村農夫

小結

這是一堂精彩生動的微塑料科普課。再次感謝張博士,不僅讓我明白科學家們出海“撿垃圾”的全過程,也讓我了體會到科學人的不易——做個微塑料的研究,除了要在實驗室分析樣品,還要出海採樣、自制採集器、學點粵語跟船長溝通。現代科學人,個個都是十八般武藝傍身的全才啊!

以後大家去香港出海遊玩,看到這些美麗的海景,不要忘了背後可是有像張博士這樣一班科學家默默的奉獻。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一個重慶博士在香港做科研是怎樣的體驗?

香港港口和周邊海域的美麗景色 | 圖源:瓦村農夫

1.http://www.cityu.edu.hk/sklmp/sklmp_cn/index.asp

2.A Brief History of Marine Litter Research

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319-16510-3_1

3.https://www.thegreatcoursesdaily.com/microplastics-found-in-deep-ocean-raising-marine-life-concerns/

4.https://www.boyanslat.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