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不只有站桩,轻、重如何从试力中认知?

站桩,静立不动,专心感受空气,设假想敌,以养触觉灵敏,知意中敌用力之轻重。

试力,动而行缓,绵长不绝,于筋舒意远中感力之轻重愈深。

练拳,不只有站桩,不是炫耀会多少架子、动作,就懂拳了。

懂不懂拳,要看有没有理解、体认拳的实质,如轻重、缓急、长短、起伏等等,这些均为构成物质的要素,可谓拳的实质。

体认胜过理解,方为真懂拳,现在是信息社会,谁都能照搬他人观点说两句。

练试力,知轻重;很难从外形上模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推手为双人试力,搭手轻为搭虚点,搭手重为实点,世人多知轻而不知重,知重而不知轻,鲜见二者兼备者。

所谓轻、重,指的是我和意中敌小臂相搭接触的力量大小,有本身松紧因素在内,但主要是关注在敌我接触的力量反应上。

单人试力,由于没有真实的对手,一般人很难体验到小臂皮肤上的轻重感觉,这就需要先感受试力一推一拉的空气阻力,需要皮肤对空气的敏锐感应。

简单举例:身形侧身45度对前方,前后脚丁八步站立,两手分前后、前(左)手齐于肩胸位,后(右)手略低置于腹前,腿微曲,整体含蓄待发。

蹬后腿,身体前催,前后手有一定的阻力感,想着有人推着你,你要克服阻力向前,回拉时亦然,也有同样阻力,需要克服回拉,前、后行迹转折处不许力有中断,力如抽丝、绵绵不绝。

力量、速度,都要均匀、舒缓。

这种克服阻力的试力,可谓搭手知轻重的重,我随时都要克服阻力。

试力中的小臂、手,想的是用力之重,逆阻力而行。

这种逆阻力练法,开始可以体认较轻,随功力日深而渐重,最后有极大的阻力,需要用相应大的力量克服之,以达到增力的目的。

一般人练到这就完了,不知道试力还有伸手感应用力之轻。

有重无轻,势必在实战中,易被人顺势借力而被动。

有重无轻,不符合宇宙大道的矛盾辩证。

体认轻,要顺着假想阻力走,别顶着。

比如丁八步站立式如前,前推的时候,要想着有力量在前面拉扯着我,我顺着拉扯劲儿前行;圆转回行的时候,有前面的力顶着我,我抵抗式的回行。

顺着拉劲前行,顶着推力后撤;不跟意中外力较劲;这就是试力用力之轻的练法。

养成这种搭手轻的习惯,推手、断手时,对方借不着我的劲儿。

以上两种试力有关轻、重的练法,都很重要,可以任意转换,轻、重随意。

很多人不练试力,不知道为什么而试,更不知轻、重怎么练,可惜了。

以至于推手、断手一味地跟人顶牛较劲,还觉得挺能耐。

站桩知轻重,只是练拳迈出的第一步,需要试力的进一步体认,逆力而行还是顺力而为,里面有大学问。

图为我的授业师父,国际大成拳研究会会长、中国大成拳总会名誉主席和振威先生。

练拳不只有站桩,轻、重如何从试力中认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