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學:《三字經》之三

昔 孟 母,擇 鄰 處,子 不 學,斷 機 杼;竇 燕 山,有 義 方,教 五 子,名 俱 揚。【解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並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故事1】我們都知道,孟子是我國曆史上的“亞聖”,他的學問很好,還收了許多學生,他能有這些成就,全都要歸功於孟母。在孟子小的時候,住家附近剛好是個墳場,每天都會有出殯或掃墓的人,哭哭啼啼的從這裡經過,孟子見了覺得好玩,也學著玩起出殯的遊戲,孟母知道後,決定換個環境。這一次,他們搬到鎮上,沒想到附近住著一位屠夫,孟子又學著屠夫拿著刀子,玩起剁豬肉的遊戲,於是孟母又決定搬家了,因為她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他決定帶孟子搬到學校附近。果然,從此孟子便跟其他學生一樣捧著書本,搖頭晃腦的背誦著。有一天,孟子逃學回來,孟母正在織布,她一氣之下,剪破了一片織好的布,然後對孟子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隨意逃學,就象我剪斷這塊布一樣,前功盡棄了。”從此,孟子便發奮讀書,果然成為中國的大學問家。

【故事2】竇禹鈞家教很嚴,所以兒子們都很循規蹈矩,和睦雍熙,滿門孝順。竇禹鈞教子有方,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

當時侍郎馮道贈詩一首雲:“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樁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竇禹鈞是教子有方的典範,現在廣東地區稱父親仍為‘老竇’。

這兩句可以說是眾人皆知的教學典故了,小編看完後在腦海中浮現最明顯的一句話就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導師”。

孩子的最初認知都是由父母帶來的,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甚至於在母親肚子裡時孩子就在模仿母親的動作了,猶記得前段時間看的一個小視頻,一位出租車母親在懷孕後一段時間仍然在開出租車,有次她去做B超時,孩子在她肚子裡竟然也是熟練的換擋、踩踏板、加速、轉方向盤,這真是打從孃胎開始就在受到父母的影響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父母這對導師的影響真是從孩子未誕生時就開始了。

對於這方面的小編就不贅述了,在網上有很多的文章來解讀這句話,小編在這要說的是環境,孟母三遷為的是什麼?為了給孟子營造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的好奇心是十分強大的,平時生活中接觸到的對他最有吸引力或者最熱鬧的事情是會讓孩子去模仿去學習的,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吸引力是興趣的前提,所以一個良好的環境(生活和學習環境)是有助於孩子的興趣培養,學習方向引導的,這也是大傢伙爭相送孩子去好的學校的原因,但往往我們忽視了我們自身在家庭中給孩子營造的環境氛圍是怎樣的了,我們每天疲憊不堪的回家,吵吵鬧鬧不休,對這抱怨對那抱怨,負面的東西這麼多,對父母對親人惡言相向,那麼我們的孩子又會是怎麼想怎麼學的呢?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卻不知,把自己的生活過到最好就是給孩子最好的。

每日一學:《三字經》之三

每日一學:《三字經》之三

每日一學:《三字經》之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