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最初的港口經濟涉及哪些產業?

隨著海洋貿易的繁榮,與航運、貿易相關的一系列新興行業興起,豐富了海洋貿易的衍生行業的種類,併為近代寧波民族資本的投資拓寬了渠道。輪船在海洋貿易的普遍使用,促使大量現代工業沿港口建立,形成臨港工業,並催生了輪船修造業。與貿易繁榮共生的航運風險的增大,刺激了航運保險業的發展。為提高海關報關的效率,代理報關業務的報關行相繼設立。海洋貿易不斷擴大的資本需求進一步拓展了金融市場,使新式銀行取代舊式錢莊。在寧波對外貿易逐步擴大與航運日漸繁榮的同時,現代臨港工業與涉海服務體系逐漸出現,並逐步取代傳統海洋工業與金融方式。

作為浙江沿海最主要的港口,寧波的港口基礎建設與臨港交通都有效支撐了寧波現代臨港經濟的形成與發展。海洋貿易的發展不僅將浙江傳統農產品銷往其他區域及海外,更重要的是圍繞港口及港口城市聚集了一批現代臨港工業。寧波最早的現代工業是曾作為李鴻章幕僚的嚴信厚於1887年所創辦的通久源軋花廠。該公司於1891年建成投產,主要生產棉紡品,是中國第一家機器軋花廠。1894年,嚴信厚又集資創辦通久源紗廠。1896年6月正式開工生產。到1905年,該廠年產棉紗已經達到3.8萬擔,其中大部分在本地銷售。通久源紗廠與杭州通益公紗廠、蕭山通惠公紗廠並稱“三通”,是當時浙江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在社會上最有影響的三家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1917年因火災工廠全毀。第二年,通久源紗廠用地被出售給和豐紗廠。和豐紗廠於1905年在寧波江東籌建,主要創辦人有戴瑞卿、顧元琛等。由於選用英國設備,並聘請了日本技師,其無論資本還是規模都遠超通久源紗廠。


寧波最初的港口經濟涉及哪些產業?


1906年和豐紗廠建成投產,在原料充足的情況下每月可產紗1萬包。值得注意的是,和豐紗廠有鐵軌直通江邊碼頭,並配有鍋爐、引擎等設備,其下屬發電廠所出電力不僅足夠3萬枚紗錠生產所用,還於1909年開始向江北岸供電。與通久源紗廠相比,和豐紗廠充分利用了瀕臨港口的巨大優勢,拓展產品的銷售市場,以技術為後盾,以港口為支撐,合理配置了區域資源。正是基於此,儘管和豐紗廠曾於1911年因寧波棉花顆粒無收而被迫關閉;其後,又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抵制日貨運動,其生產直沒有間斷。1916年,和豐紗廠資本由60萬元增加到90萬元。1919年的純利潤超過125萬元,工廠僱傭工人達到2500人。相比農村種田收入,和豐紗廠的工資吸引了大量城市及農村剩餘勞動力。

除紗廠外,民國初期寧波還新建了很多其他工廠。正大火柴廠建於1907年,後經歷過停產,於1913年重新開業,其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抵制日貨運動再次停產,但其後又復工,每天開工10小時,生產火柴50籮,裝30大箱。民醒金剛紗布公司創建於1917年11月,資金6萬元。粹成傘廠創辦於1919年,資本2萬元,月產西式傘3600把。翔熊編席廠由史翔熊創建於1916年,工廠僱傭女工約250人,男工70人。與翔熊編席廠產品相同的通利工廠則建於1921年。美球豐記襪廠開辦於1920年,生產棉、毛套衫以及背心、手套、圍巾等物品。除此之外,寧波市區還建有五家生產燭、皂的工廠,各有資本1萬元,每年平均總產量為燭3萬箱、洗衣皂4萬箱,全部在本地銷售。另有13家襪廠,其中大綸襪廠最為有名,開業於1916年,資本1萬元,裝備織機140臺,女工操作,日產70打(雙)襪子。


寧波最初的港口經濟涉及哪些產業?


其他新建工廠有大成毛巾廠、華隆棉毯廠和振華護踝帶廠。除寧波市外,鎮海有2家織布廠—一公益織布廠和鎮益織布廠,前者建於清末民初,後者建於1916年。2家織布廠開辦資金均為3萬元,裝備木製布機250臺和200臺。餘姚建有華明草蓆廠,該廠為1920年開辦,專門仿製日本床蓆和坐墊套。慈溪有大成襪廠,該廠創立於1919年,生產資金1萬元,擁有織機20臺,其中5臺為電動,月生產1200打(雙)襪子。舟山定海有渭利工廠,該廠專門利用海貝殼製造螺鈿紐扣。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寧波地區的電氣化程度相比其他地區而言走在前列。除前文提到1909年江北岸用上電燈外。同年,顧元琛等籌資8.28萬銀圓創辦和豐電燈公司,開始向寧波和孔浦供電,1915年該廠重組為水耀電燈公司,安裝新電機,總計資本13萬銀圓,裝機總容量500千瓦。

另外,鎮海、定海、慈溪、餘姚都有電燈公司。與電力工業相配套,民國時期,寧波共有燈泡製造廠18家、電池廠6家。1913年,寧波電話公司成立,1920年改組為四明電話公司。整個民國時期,寧波民族工業有很大發展,其門類涵蓋紡織、食品、製造及傳統手工業,這些產業主要集中在寧波的鄞縣、餘姚、奉化和慈溪。

對於民國時期寧波臨港工業發展狀況,時任浙海關稅務司的英國人安斯邇(E.N. Ensor)在1931年12月31日提交的海關報告中作出了較為中肯的評價:

寧波最初的港口經濟涉及哪些產業?

現在本埠工業製品,為數固屬甚繁,但視諸滬埠,則不免瞠乎其後。查從前出版之最近10年各埠海關報告,曾謂本埠工業規模、製品及所用機器,若至本期,可與滬埠媲美,但迄未實現,未免過於樂觀。然揆諸本埠地位,適居絲棉生產中心,人工亦廉,且與滬埠水路交通,極稱便利,洵為良好紡織區域。乃者,海關進口稅稅率既已提高,國內工業賴以保護,而世界銀價又趨下游,若得稍假時日,本埠實業前途,未始不可益趨蓬勃也。

自晚清開埠後,隨著港口貿易的發展,寧波的港口設施和航運業也相應發展起來,進而帶動寧波及周邊區域人口流動的加大,推動寧波及其經濟腹地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港口的對外交流通道不僅降低了寧紹平原及其周邊區域商品外銷的成本,拓展了商貿區域,更為重要的是,良好的港口交通環境極大降低了引進先進技術的成本,推動了新式工商企業的產生和發展。寧波及溫州臨港經濟的孕育與發展,不僅進一步推動了港口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更以市場經濟為紐帶,進一步完善了區域市場網絡,大量農村人口被吸引到城市,港口城市逐漸出現。以港口為重要節點,臨港海運線路、沿海陸路與內河水運線路組成完善的交通網絡,推動港口工業的進一步發展與產業集群的完善。同時,便利的運輸與新技術的引進推動臨港區域手工業的進一步商品化、日用化和資本化。在工業經濟的帶動下,港口區域周邊農業內部也出現結構調整,大量經濟作物的種植,不僅提高了農民收入與土地價值,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更進一步,寧波工商業的繁榮推動了傳統錢莊體系向近代銀行業轉變,而寧波港也從一個農副產品轉運港轉變為工商業貿易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