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至莊說中國通貨膨脹與貨幣政策史

鄒至莊說中國通貨膨脹與貨幣政策史

原標題:鄒至莊:中國的通貨膨脹與貨幣政策

作者:鄒至莊 時間:2015-02-25

  自從2008年美國經濟不景氣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當然受到影響,但是影響不算太大。中國受到了出口減少的影響,實際GDP增長速度慢了。從2010年到2013年GDP的增長率分別是10.4%、9.3%,、7.7 %與7.7%。這幾年以商品零售價格計算的通脹率分別是3.10%、 4.90%,、1.99%與1.40%。為了增加宏觀經濟的總需求,中國前總理溫家寶在2008至2009年增加了政府財政支出約達四萬億元人民幣,來維持GDP增長。從2008年到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實行放鬆的貨幣政策,2008年把存款利率從0.72%降至0.36%。中國人民銀行屬於中國國務院,貨幣政策與財政策可以互相聯繫,分工合作。對比之下,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獨立於行政部門,雙方合作有賴於聯邦儲備銀行決定貨幣政策時設法與財政政策配合

  貨幣政策和通貨膨脹關係如何?本文的目的是回顧中國通貨膨脹的歷史、解釋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和說明中國人民銀行實行的貨幣政策。

  1980年代,中國通貨膨脹問題發生。

從1984年到1989年,零售價格指數從1.177增至2.034,原因是貨幣供應在這幾年增加了太多。從1984年到1989年,流通中貨幣M0從482億增至2099億。從1993年到1994年通脹又發生,零售價格指數從2.549增至3.102。流通中貨幣M0從4746億增至5729億元。通脹的原因也是貨幣供應增加得太多。當這兩次通脹發生時,中國人民銀行沒有實行適當的貨幣政策。

  通貨膨脹發生與中國人民銀行能否實行適當的貨幣政策有關。在1995年以前,中國可以說是沒有貨幣政策。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讓貨幣在一年內增加了50%。當時中國進行國營企業的改革,給予企業部分的自主權。同時也給予銀行部分的自主權。因為增加貸款能幫助當地的經濟發展,這一政策引起銀行大量貸款,增加了貨幣供應,導致通貨膨脹的發生。

  1992年鄧小平“南巡”,鼓勵繼續改革開放以維持經濟增長。結果不久以後各省銀行大量放款,1993年通貨膨脹便發生了

。當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朱鎔基用行政手段與壓力,在1996年以後禁止各省人民銀行行長大量放款。行長如不從命便會被免職。結果通貨膨脹放緩了。到了1998年中國的物價指數下降了。總之,這兩次通脹,1985年(8.8%),1988 (18.5%),1993年(13.2%)和1994年(21.7%),都是歸因於貨幣供應每年增加了約50%。

  1995年中國人大通過了《人民銀行法》,指定與授權人民銀行用貨幣政策控制通脹和在必要時協助增加生產。貨幣政策包括決定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央行的基準利率和由它決定的銀行存款需具備的準備金率能被用來影響貨幣供應。從此人民銀行有權力與責任來施行貨幣政策。1997年以後,雖然中國的GDP繼續增加,但通貨膨脹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目前中國GDP增長緩慢。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是,儘量把利率降低,把貨幣供應增加。自2014年11月22日起人民銀行降低了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的基準利率。存款利率從3%降至2.75%。貸款利率從 6%降至5.6%。

  今後中國的貨幣政策改善,也有賴於人民銀行制度的繼續改善,如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改革,讓存款利率根據市場借貸的供求來決定。當實行貨幣政策時,中國人民銀行領導與幹部需具有足夠的知識與才能,在必要時能利用經濟數據瞭解當前經濟情況,以決定適當的貨幣政策。中外無不如是。

注: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