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撤”“急”“疲”心态要不得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走访大别山区、武陵山区和罗霄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现,一些贫困县和脱贫摘帽县在落实稳定脱贫攻坚政策时,部分出现“撤”“急”“疲”等干部心态跑偏情况,容易降低脱贫攻坚质量,影响脱贫进程。

全省玉米当年单产纪录刚到772公斤,贫困户扶贫手册里的玉米亩产已写到“1000公斤”,远超纪录;村乡干部讲不清帮扶对象脱贫情况;危房改造后仍透风漏雨,院墙却修得崭新漂亮……媒体记者走访中发现的这些现象,应该是部分扶贫干部“撤”“急”“疲”心态的最好注脚。

泰山半山腰的那段“快活三里”听起来是那样的让人神往,但有经验的挑山工即使背负重担也不在此停留,因为一旦停下来歇歇脚,登后面的“十八盘”就会更加吃力。虽然把脱贫攻坚战役中剩下的“贫中贫、困中困”比作“十八盘”不一定恰当,但越到收官阶段越会遇到“硬骨头”则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年来,不少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高负荷、高强度运转,“5+2”“白+黑”的疲态运行早已成为常态。如果因此而产生“撤”“急”“疲”的心态,甚至满足于“压线脱贫”了事,结果恐怕与一些挑山工轻易在泰山的“快活三里”歇歇脚别无二致。

“撤”“急”“疲”的心态可不能轻看,它会派生许多不利于收官之战的东西。基于大搞突击、大干快上之类的考虑,可能简单发钱发物,“一发了之”,可能统一入股分红,“一股了之”,也可能低保兜底,“一兜了之”。出现数字脱贫、形式脱贫的死灰复燃也不是没有可能。

面对脱贫攻坚战役最后的“硬骨头”,作为已经付出和奉献许多的扶贫干部,还是需要咬紧牙关,以“快活三里”不逗留的定力和耐力,让脚步始终前进在扶贫的路上,继续在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完成好“九清零”行动等方面发力,为打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战尽力。

当然,对待扶贫干部除了严管也要厚爱,待遇上不亏待,感情上多体谅,精神上常关爱。最关键的是,在干部的考核使用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激励、选拔扶贫干部,避免出现扶贫干部流血流汗又流泪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