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撤”“急”“疲”心態要不得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近日走訪大別山區、武陵山區和羅霄山區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發現,一些貧困縣和脫貧摘帽縣在落實穩定脫貧攻堅政策時,部分出現“撤”“急”“疲”等幹部心態跑偏情況,容易降低脫貧攻堅質量,影響脫貧進程。

全省玉米當年單產紀錄剛到772公斤,貧困戶扶貧手冊裡的玉米畝產已寫到“1000公斤”,遠超紀錄;村鄉幹部講不清幫扶對象脫貧情況;危房改造後仍透風漏雨,院牆卻修得嶄新漂亮……媒體記者走訪中發現的這些現象,應該是部分扶貧幹部“撤”“急”“疲”心態的最好註腳。

泰山半山腰的那段“快活三里”聽起來是那樣的讓人神往,但有經驗的挑山工即使揹負重擔也不在此停留,因為一旦停下來歇歇腳,登後面的“十八盤”就會更加吃力。雖然把脫貧攻堅戰役中剩下的“貧中貧、困中困”比作“十八盤”不一定恰當,但越到收官階段越會遇到“硬骨頭”則是不爭的事實。

這些年來,不少扶貧幹部在脫貧攻堅一線高負荷、高強度運轉,“5+2”“白+黑”的疲態運行早已成為常態。如果因此而產生“撤”“急”“疲”的心態,甚至滿足於“壓線脫貧”了事,結果恐怕與一些挑山工輕易在泰山的“快活三里”歇歇腳別無二致。

“撤”“急”“疲”的心態可不能輕看,它會派生許多不利於收官之戰的東西。基於大搞突擊、大幹快上之類的考慮,可能簡單發錢發物,“一發了之”,可能統一入股分紅,“一股了之”,也可能低保兜底,“一兜了之”。出現數字脫貧、形式脫貧的死灰復燃也不是沒有可能。

面對脫貧攻堅戰役最後的“硬骨頭”,作為已經付出和奉獻許多的扶貧幹部,還是需要咬緊牙關,以“快活三里”不逗留的定力和耐力,讓腳步始終前進在扶貧的路上,繼續在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完成好“九清零”行動等方面發力,為打好脫貧攻堅的收官之戰盡力。

當然,對待扶貧幹部除了嚴管也要厚愛,待遇上不虧待,感情上多體諒,精神上常關愛。最關鍵的是,在幹部的考核使用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激勵、選拔扶貧幹部,避免出現扶貧幹部流血流汗又流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