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一定會有好報嗎?

身邊總有人會念叨過這麼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的人認為這個世界上是有因果報應的,有的人卻將這句話視為弱者的自我安慰。

佛教徒常說的“因緣果報”就勸人們內心向善,與世無爭,這讓我想到了一句話,那便是“名拆十座廟,不會一樁婚”。這句話姑且就理解為和尚好欺負吧。

到底,好人真的有好報嗎?

看似簡單的話題,實際上不是一個是或不是就可以回答的,只因這善惡之報,牽涉不僅僅是今生我們肉眼可見的現世報,再有前世來生,多生多世業力鑄成……,今生行善,善報可能不在今生,而在來世;上半輩子行善,或許福報就在下半輩子;自己行善積德,福報可能就在後代身上。你看那世間播種的,種的什麼種,註定結的什麼果,絲毫不誤,種了西瓜種一定收穫西瓜而非芝麻。

善惡也需要辯證地去看待。一把手術刀,你不能講它是善還是惡,拿他治病救人就是善,拿他殺豬宰羊就是惡。用相對法來講,善、惡全在於我們如何用心去看待;如果用絕對法來講,從第一義諦觀照的話,善、惡就是一個東西,都是從心變現。心在沒有顯現出善、惡以前,是沒有形相的,就像我們不動念的時候,發呆的時候,你不能說我的念頭是惡還是善。可是,當我一動念,準備去做惡,或者做善,變現出思維,乃至於變現出有形有相的事實,我們世人才在這個階段給它下定義,這個是惡,那個是善。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所以,佛法圓教來講,是非善非惡,而隨緣變現善惡,這就是我們的心。《楞嚴經》裡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其實,不管你學不學法,我們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非魔非人,而隨緣變現魔,變現人,變現植物、動物、大千世界,千奇百態。至於如何變現?限於篇幅,這裡無法展開講。《楞嚴經》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著每個人的用心不同(用心的質量、數量不同),而呈出不同的果報。比如,你用二十分的善心,八十分的噁心,在世人眼裡,可能就是一個惡人。你用八十分的善心,二十分的噁心,可能就是一個善人。這只是粗略舉例,不必牽強。那麼,《楞嚴經》還有一個最最重要的概念是“心現識變”。這是我們十法界的源頭,我們的天地萬法、佛、菩薩、天人鬼畜、山河大地如何而來,為什麼有的是人樣,有的是豬馬牛羊樣,有的是烏龜王八樣?同樣是人,有的人是黑人,有的是白人?同樣是黃皮膚,為什麼有的善,有的惡?同樣是善人,為什麼有的健康,有的多病......要把這些道理搞清楚。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某人能升官發財,那是他祖上積德了”。“哪家子孫這麼出息,真是祖宗有德”。事實的確如此,一家是否發達,子孫是否興旺,與堂上的老人,甚至祖祖輩輩的先人,有沒有行善積德直接有關。老人有德,子孫興旺,老人缺德,一家遭殃。這就是因果。

一家人以老人為根,根壞了,枝葉也不可能繁茂。那麼老人如何使一家興旺呢?很簡單,就是要多行善事,廣積陰德。一方面可以給自己消災免難,另一方面可以為子孫培植福德,廣利後世。所以說,老人有德,是一家最好的風水,最高等的風水。

但行善事,莫問前程。好人,不定何時,必有福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