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数字化,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大环境

让非遗文化数字化,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大环境

非遗属于活态文化,非遗传承应是以人为主体的传承,因此受人口流动的影响,非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流变性。但是,目前我国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播,主要按照传统行政区域进行划分,这使得一些非遗传播主体产生了“跑马圈地”的思维——将非遗资源看成是自身独享的文化资源,从而产生排他性。这就为非遗传播人为设置了障碍,容易让非遗传播局限在当地的“一亩三分地”上。从文化传播层面来看,非遗传播主体应该有意识地打破区域限制,跳出自身的狭小空间,加强跨区域传播,强化非遗资源整合,从而使非遗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大环境之中。

非遗就像一颗蒙着尘埃的璀璨明珠,其自身光芒不会因传播过程的瑕疵而被掩盖。例如,有人认为非遗是老气横秋的古董,与现代生活相隔甚远;有人将非遗等同于文物,认为非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目前出现的种种导向偏差,都在无形中为非遗传播工作设置了障碍。此外,并非所有媒体都重视非遗传播工作。在注重流量、制造话题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古朴典雅的非遗难敌自带流量的网红和“小鲜肉”,多数媒体为了获取短期经济收益而倾向于选择易夺人眼球的内容,这让非遗在社会关注中易被边缘化。

用贴心形式引起受众情感共鸣

今年4月,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数字非遗板块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现场的观众,通过扫描AR卡片、AR电子书就能在手机上观看立体化的妈祖信俗、中国剪纸等非遗项目;戴上VR眼镜,便可置身于传承人工作室中,与传承人一同学习烙画、漆画等非遗技艺。非遗传播要进行转型升级,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非遗予以活态呈现,通过多重连接和情景分享为受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让非遗能够“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进而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在非遗传播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更要思索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特点,积极扩大非遗传播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快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对接,消除公众对非遗的陌生感。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恭王府博物馆的品牌活动“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巧妙地将现代时尚产业与传统服饰文化相结合,在短短6天时间内上演11场精彩绝伦的非遗服饰秀,给现场观众和广大网友带来视觉盛宴。此外,这次活动在宣传传播方面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共有23家网络直播平台参与联动直播,累计获得近5800万次的点击观看量以及超过1000万条网友互动。可见,只有捧出有温度、有质感的非遗传播作品,才能使非遗与人们心灵发生情感共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