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城投的史诗

刚入城投的那些日子

2001年的3月10日,一辆五十铃厢式小货车沿着山谷,顺着禾水河,摇摇晃晃地进了吉安城,然后有些气喘吁吁地停在了中国建设银行吉安分行的院子里。老单位派车将我送到了新单位,我的新单位就在这家银行的十六楼。


一部城投的史诗

这家新单位是真“新”,单是“吉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这个名号,我在报考之前问了身边好多人都说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更别说有人知道它是具体做什么的。倒是招考公告上标明的合署办公单位“吉安市城市建设资金管理办公室”听起来比较顺耳,尤其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备注比较顺眼。当然,公司在招考公告里宣称的注册资金六个亿,也客观地吓了我一大跳。我的乖乖呀,我当时所在的那家省属企业,几千干部职工,一年的产值也还不到一个亿。六个亿,那得多有钱呀,想想就激动。只是,等我在公司里呆了一段时间,我才知道城投当时财务账上满打满算也就几十万块钱开办费。在这么高的银行大楼里办公,并不是因为城投多么有钱,而是由于城投的基本账户放在建设银行,作为附加条件,银行免费提供了一层装修好了的楼层给城投办公,就连桌椅板凳都是人家银行添置的。实际上,我们的个人收入也不高,我每月的工资只有八百多块钱,第一年的年终奖,只是以城投的名义发了一千块,以资金管理办的名义给了六百元。至于那六个亿,其实都是些看得见,也摸得着,就是没有办法变现的玩意,比如广场和公园之类的所谓资产。

一部城投的史诗

吉安市是江西省组建城投最早的设区市。我和谭光伟、王海云、曹光辉、燕素华、黄颖婕这六个第一次公开招考进来的干部,也自然成为了吉安城投首批正式在编员工和全省最初的那批城投人。城投当时的董事长是颜招英女士,总经理是甘为民先生。颜招英女士是一名老财政,理财的行家里手,兼着市财政局副局长和国资局局长(正县级),而甘为民先生来自市建安总公司,在该公司担任了多年的一把手,是全市出了名的建筑专家,组织上这样的配备应该是很有道理的,况且民间还有“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说法。当时,这两位主官最重要的一项共同工作就是忙于申报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而两名副总,易利明先生是会计专业出身,做过国企的党委书记,分管财务和办公室,整日里笑眯眯的;杨有民先生分管招商,一天到晚在外面飞来飞去的。我们几个员工则兴奋夹杂着拘谨,在十六楼的公司里规规矩矩地上着班,在一楼的银行食堂里认认真真地用着餐。偶尔有个饭局,全公司欢天喜地去了,差不多刚好一桌。

一部城投的史诗

当年,吉安城投是真缺钱。尽管城投手上实际上就只有一个项目,一条老吉安市政府移交过来的四点五公里长的在建道路吉州大道(原名赣新大道)。但因为缺钱,工程从老吉安市政府手里动工开始就做做停停,工程款大多是用土地直接抵扣,包工头们为此怨声载道,经常来城投公司昂首挺胸地大声喧哗,甚至还发生过春节前夕民工堵105国道讨工钱的事件。当然,好多年后土地升值又升值,有好几个包工头也因此而大发其财,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部城投的史诗

男女搭配,据说干活也累。有一天,颜招英女士回市财政局后就再也不来公司了,而甘为民先生竟然也请长假休息去了。此后,城投董事长便开始由分管副市长陈日武先生兼着,同时市里调来了范宜来先生担任总经理。陈日武先生倒也洒脱,授权总经理范宜来先生全权履行城投法定代表人职责。范宜来先生是从井冈山下来的,做过组织部长,很是严肃。记得他上任当天,巡视完各个办公室后对我说了一句话:“你们到底是从企业出来的,没有经过机关的长期训练,坐都没个坐像。”

一部城投的史诗

范宜来先生第一次开班子会,准点走进会议室,正襟危坐后,清了清嗓子,字正腔圆地开始了:“同志们,……”。从他翻开工作笔记本的架式,他应该是做足了功课,准备要好好地谈一谈自己的施政纲领的,但他抬头一看,两个副总,加上我这个做记录的,总共才三个人聆听,这“同志们”三个字连他自己都似乎有些怀疑用词不当。“小李,叫中层干部都来列席”,他朝我挥了挥手。我慌忙起身,不到两分钟,中层干部就全来齐了,此时的聆听对象达到了六个,其实我就算把全部员工都叫来也坐不满一张会议桌。他好像有点不太相信似地扫了大家一眼,摇摇头有些自嘲地冒出了句:“哎,找不到感觉!”

一部城投的史诗

范宜来先生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也很想搞出点名堂来。我俩在一起只用了几个晚上,他就把城投的发展思路理清楚了,那就是“运用经营城市理念,念好土地资产经,打好融资造城牌”“政府工程,市场运作”“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我把这些整理成文字后以公司名义发在了市委的《登攀》杂志上,他难得地表扬了我几句:“你的材料,虽然有点毛毛草草,但总体还是写得比较顺,也写得比较快,再多练练去市政府办公室还是比较适合的。”我知道这个去市政府办公室的问题只能空闲时试着想象一下而已,当不得真,一者人家不一定看得上,二者他说了也不算。我后来在这些材料和理念的基础上,又将城投公司的职能进一步提炼为“投资主体,融资载体,建设实体”,并将稿子投给了省里的一个专业刊物,倒是得到了省内外各家城投公司的普遍认同。

一部城投的史诗

说起来,范宜来先生的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他知道说一千道一万,要是再找不来钱,就算市委书记吕滨先生三天两头来公司一口一个“宜来”的亲切叫着,他这个总经理的位置也是坐不稳和坐不长的。于是,他一方面从市里要来了一个深圳南方证券公司考过来的金融学博士刘大能先生,任职副总专门负责融资;另一方面,他自己每日里除了开会,就是殷勤地一趟趟地去拜访各家银行的头头脑脑,递着各种申贷报告,说着各类客套话,喝着各式酒水。终于有一天,中国银行吉安分行的行长白云先生一本正经地带着范宜来和我去了一趟南昌,回来后便慷慨地贷给了城投三千万。这三千万,城投全部拿来在吉州大道两侧征用储备了一千多亩土地。

有了土地,就有了资本。从此,城投开始一步一步地阔了起来。

一部城投的史诗

2


白鹭碰到了黑天鹅

一条赣江中间流,西岸风景东岸愁。在河西人眼里,河东就像城市的一块伤疤,外人只须站在赣江边向东岸望一眼,就知道了这个城市的狭促与冷寂。而在河东人眼里,河东则是河东人时常羡慕着河西人的那个隐隐痛点,尤其是每年的梅雨时节,总会有那么几天,大人小孩一个个爬上自家的屋顶挥着手,猪牛鸡鸭狗全在洪水中漂流。

一部城投的史诗

这不是小说的片段,这是吉安城的赣江东岸,历史的客观写照和百姓的真实生活。历史上的河东是不设防的,洪水一来就成了天然的泄洪区。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河东的某个山头读大学时,一遇洪水,山下的河东便洪洋一片,同学们常相约课后去“看海”。我2001年3月进吉安城后,在那一年的一次大雨过后,站在井冈山大桥头,就再次看到了东岸曾经如此熟悉的场景。

一部城投的史诗

历史总是如此巧合。1992年,全国第一家城投上海城投组建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筹措资金开发建设浦东,而2000年,江西第一家城投吉安城投成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则是要筹集资金开发建设河东。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城投当年首先把目光投向了世界银行,用黄浦江上的大桥收费权作抵押贷回了大笔的建设资金。吉安偏居一隅,吉安城投便把希望寄托在了国家开发银行身上,学着用赣江上拟建的阳明大桥(规划时叫阳明大桥,建设时叫白鹭大桥,建成后叫吉安大桥)的收费权作抵押。只是,吉安城投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却是国家开发银行于2001年9月14日发来的一纸谢绝贷款的函。

一部城投的史诗

银行有钱不愿给,财政想给没有钱。桥要建,堤要修,没钱怎么办?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政府项目,市场化运作,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当年的广东就是这么干的,以地换工程,招投资商来建设。广东人可以这样干,且干得有声有色,吉安的头头脑脑们研究来讨论去,最后决定也豁出去跟着广东学一学试一试。一学一试才知道,先生好做,学生难当。广东的隔壁就是香港,广东人用不着大声吆喝,只要画一张图,香港很多大老板就会排着队找上门。而我们吉安,派出了若干个招商队,四面八方出击,见到脑袋大肚子圆的人就发资料,来了就好吃好喝地招呼着。结果,弄了一年多,携着保镖、助理和女秘的老板们,来了一批又一批,只是大多数从井冈山下来后带着土特产一离开,便渺无音讯,有些甚至电话都打不通了。

一部城投的史诗

终于,也不知是诚心感动了上天,还是守得久自然有,居然有两位老板真的率大队人马回访了,而且其中一位是美国上市公司美国时代东方传媒集团的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这下激动的,考斯特接机,市长宴请完了,书记接着请喝酒。那派头,助理们一个个西装领带,女秘书也是花枝招展,老板更是一身白西服梳着大背头挺着滚圆的肚皮,一看就是浑身财富呀。更为难得的是,美国时代东方传媒集团似乎很体谅政府的难处,条件比国内那家公司优惠多了。市里商量来讨论去,最终决定首选美国时代东方传媒集团,由市委书记吕滨率副市长陈日武、青原区区长尹洪泉、市国土局局长王新建、市城投公司总经理范宜来赴美国实地考察。

一部城投的史诗

吉安赴美考察团的考察洽谈应该是比较顺利的,他们尚在回国的路上,《人民日报》就刊发了一整版的新闻对此予以隆重报道,外商投资在当年那是很抢眼的。2002年5月20日,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吉安城投与美国美国时代东方传媒集团正式签订了项目投资合同。美国时代东方传媒集团随后在吉安注册成立了“吉安白鹭建设投资开发公司”,办公地点就在吉安城投的楼上建设银行的十九楼,首笔投资注册资金4000万元人民币也如期到账了。而这边吉安城投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没闲着,尤其是青原区委区政府为了按照外商的要求迅速完成征地拆迁任务,甚而想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合规矩的奇招:在全区挑选优秀的后备干部,由主要领导分别单独谈话,明确告知组织已经研究决定,只要他(她)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征地拆迁任务就提拔到某岗位任职,完不成就从哪里来的回到哪里去。

一部城投的史诗

2002年11月28日,白鹭大桥顺利开工了,施工单位为中铁大桥局。不久,河东防洪堤也开工了,施工单位为中铁十六局。这些大央企来吉安做地方项目,在以前基本上是没有过的,很是鼓舞人心,尤其是投资商竟然还弄来了一个院士几个教授做技术顾问。一切似乎都在按照既定的轨道和美好的愿景在推进。

人总是难以预料明天的风究竟会从哪一个方向吹来。在项目投资合同签订后和白鹭大桥开工前的2002年7月1日,有一个重要的文件正式生效了,这个国土部颁布的文件的核心内容就是国有土地出让必须招拍挂。这就意味着项目投资合同所约定的以土地置换工程和协议出让土地的条款从此根本无法再兑现了。投资商手上没有土地就无法融资,更无法直接转让土地获得资金,资金链自此随时面临断裂的危险。更为严重的是,省里相关部门收到举报,投资商的40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金是在国内拆借的,验完资后就转移走了;项目建设资金除了一部分是投资商2002年7月1日前转让土地的款项,大部分是施工单位垫资的;而且,签订合同时,这位姓吴的副总裁虽然手握集团的授权委托书,但上市公司的重大投资行为还必须事后获得董事会和股东会的审批确认。然而,不知何故,美国时代东方传媒集团董事会和股东会在此后的审批过程中竟然否决了这项投资计划,这就意味着这项投资在法律上已由集团的法人行为变成了吴副总裁的个人行为。

一部城投的史诗

如此,这项投资的性质也就彻底地由正常的经济行为变成了严重的法律问题。不久,这位吴副总裁及他的一帮跟班因为涉嫌违反国家相关法律受到了应有的制裁。自然而然地,因为合同签约是范宜来签的字,合同文本是我起的草,我俩是有义务向组织把情况详细说明清楚的。当然,其他一些参与过项目洽谈或决策的人也同样有义务向组织说明情况。其实,向组织说明情况,我并不陌生,因为我也曾在纪检工作过,尽管那只是一个省属企业的纪检,但办事的程序是一样一样的。只是此时,“我问,别人答;别人说,我记”已换成了“别人问,我答;我说,别人记”。因为曾经有过纪检工作的经历,我也就非常清楚组织的政策和规定,只要不是出于私心搞利益输送,只要不把别人的钱或公家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仅仅由于经验不足而出现工作失误,组织上是会关心和爱护的。因此,我并没有发生像某些人常见的那种吃不下睡不着的情形,依然时不时地要喝点小酒睡个懒觉。

吉安城投的运转依然在继续,说明情况倒是断断续续了一两年。情况明了之后,范宜来转到另一个市直单位继续做着一把手,我则继续在吉安城投忙着办公室的大事小事。而那边,河东防洪堤慢慢成型了,白鹭大桥也顺利通车了。

一部城投的史诗


3


兄弟合一再出发

吉安城投在吉州大道和河东滨江新区忙忙碌碌的时候,吉安城里还有一家性质完全相同的公司正在城南新区认认真真地修着迎宾大道(现吉安南大道)。

一部城投的史诗

说起来,这两家公司还真的是一母同胞。大约在2002年的下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由城投成立一家子公司专门负责城南新区的开发建设,名字就叫“吉安市世纪广场开发建设公司”。记得范宜来先生在交待我起草世纪广场公司的运作方案时,还开了句玩笑:“好好写啰,说不定让你去当老总呢”。但,方案报上去后,市委市政府在研究时有领导提出,干脆办成两个独立的平行的投资公司,一家主要负责河东滨江新区的开发建设,一家主要负责城南新区的开发建设,让他们相互竞争,看哪一个做得更好。这个提议获得了大多数领导的认同。如此,城投在同一座城里便有了一个同行兄弟。办公地点一南一北,同在井冈山大道上,一个在城北转盘附近的益民小区(从建设银行搬迁至此),一个在城南013中转站旁的中国银行;主战场一东一西,一个在河东的滨江新区,一个在河西的城南新区。

一部城投的史诗

兄弟同城竞争的想法是好的,只是力量分散也有可能适得其反。客观地讲,两家公司当时发展得都不是太理想,尤其是在争取银行信贷支持时,各自为阵总会有些别扭。2005年8月,市里决定两家公司合二为一,成立新的城投公司。新城投仍然用的是老城投的名字,但领导班子却几乎全是原世纪广场的老领导班子,老城投的领导班子只过来了一个调研员。在内心里,老城投的员工们是有些失落感的。

一部城投的史诗

新城投的董事长、总经理由原世纪广场公司的董事长侯建国先生担任。他后来有一次酒后闲谈对我说:“芝桂呀,我一开始在心里就没有分什么老城投和世纪广场,我要一碗水端平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呀”。但,人总是难免会讲老感情的,刚合并时,我隐隐约约感觉侯建国先生对我们老城投的员工并不是那么完全放心。直到,有两件事情之后,他开始真正做到了手心手背都是肉。

一部城投的史诗

这第一件,侯建国先生有一次陪同分管城建的郭庆亮副市长来河东滨江新区项目部调研,轮到我与郭庆亮副市长握手时,郭庆亮副市长竟笑着说了句:“你可是经过了考验的人哟”。而过了不久,郭庆亮副市长来城投调研,在看望全体员工的大会上又郑重地说了一句:“老城投公司的干部职工可都是经过了考验的人,建国呀,你要一视同仁哈”。

一部城投的史诗

另一件,市里有一次举行重大项目开工典礼,侯建国先生要上台表态发言。他总认为办公室弄的发言稿找不到感觉,便把我叫到他办公室:“听说你材料写得不错,你帮我搞个发言稿”。我接下任务,动笔之前先琢磨了下他的个人特点:当兵出身,革命烈士的后代,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人高大,说话中气足。我摸清他的特点后,心里便有了底:稿子篇幅不能太长,不能用文绉绉的字句,要多用短句,句末的那个字要多用去声,这样铿锵有力。事实证明,我的写法是对路的。他在台上发言的过程中,市委书记周萌不时点头微笑。典礼结束后,周萌书记临走时还握着他的手说:“建国呀,你今天这个表态很好很到位”。周萌书记走后,他很高兴,特意叮嘱我:“芝桂,今天晚上跟我陪客去!”

侯建国先生的爱人一直在新干县工作,不愿意来吉安,他一个单身汉长期呆在市里也不是办法。2009年7月,城南新区路网工程已经启动,迎宾大道东段改造、吉州大道南延、河东滨江新区路网以及井冈山大道二期等工程也已基本接近尾声,侯建国先生便申请调回新干县去了。

一部城投的史诗

彭学凯先生来城投之前在吉州区任常务副区长,当时城南新区的征地拆迁工作就是他在主持。这是一个很有学者气息的人,也是个很有亲和力的人,更是个为人很正派的人。记得当年我参加县级干部选拔考试入围了,在常委会票决前,我向他请教是否要去拜访下相关领导,他严肃而关切地对我说:“芝桂呀,要相信组织,相信领导,我当年参加选拔考试就没有找过任何人。”

这位吉林工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做过国有企业的厂长,做过区里的副书记和常务副区长,做事认真,操作有思路,工作有方法。他在继续完善河东滨江新区路网工程和城南新区路网工程的同时,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了城南新区五大公建项目(市民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妇女儿童中心、科技馆、博物馆),以及城投大厦、赣江西堤片区的建设。同时,他还适时提出了城投集团化发展的战略设想,组建了金鼎混凝土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进一步提升了花园房地产公司的经营实力。另外,融资工作在他手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之外,成功发行城投债了。

只是,那时的城投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几乎与城南新区管委会、赣江西堤建设指挥部交织融合在了一起。

一部城投的史诗

肖梓才先生2012年8月接任彭学凯先生之时,正做着市规划建设局的党委书记。肖梓才先生是中学校长出身,做过副县长和市政府副秘书长,还在省环保厅挂职锻炼过,一表人材,不仅文字功底好,口才更是了得,曾获得过全市领导干部演讲比赛第一名。

他到城投任职董事长时,总经理一职又开始分设了,组织上在城投内部提拔了一名副总杨小勇先生担任总经理。肖梓才先生到任后,一方面继续全力推进城南新区公建、路网和赣江西堤片区的建设,一方面正式启动了庐陵美食城项目(现庐陵文化城“后河味道”)的开发建设。另外,或许是刚做过市规划建设局党委书记的缘故,他很是重视城投的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在他的努力争取下,市委批准成立了城投党组,城投的党建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2013年国庆前夕,肖梓才先生根据组织的安排,从城投出来后在隔壁的庐陵新区做了书记。

一部城投的史诗

4


圆梦高铁又启航

2016年12月初的某一天,当肖鑫先生悄悄告诉我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将高铁新区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城投公司、由城投公司作为高铁新区的业主负责投资建设时,我打心底里开始有些佩服肖鑫了。吉安城区东南西北中,就剩西面这一大块完整的处女地了,这种大项目的参与机会无论对单位还是个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一部城投的史诗

说起来,肖鑫先生刚来城投时,我并不十分看好他,甚至有些私下怀疑。他的普通话都不标准,脸晒得黑黑的,一双皮鞋满是灰尘。

肖鑫先生是2013年国庆节后来城投正式上班的。此前,其实已有传闻说会来一个新董事长,而且听说他很吃得苦、会做项目。但我在心里想城投又不是建筑公司,一个老总仅仅会做几个项目又算得了什么,关键得懂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我甚至特意送给了他一篇我写的论文《吉安城投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希望对他有所启发。直到后来,我才慢慢发现我当时真是想多了。

一部城投的史诗

刚开始上任那段时间,他依然一天到晚泡在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吉安东方医院、新一中、新白鹭洲中学的项目工地,每天只是来办公室呆一会处理完文件就走。但,他第一次正儿八经开了个班子会,我就有种感觉这家伙人不可貌相,还是有两把过硬的刷子的。

一部城投的史诗

一是在讨论班子成员的工作分工时,他一出招就让人比较舒服。他提出,授权杨小勇总经理代表城投全权负责赣江西堤片区的开发建设,杨小勇拍板签字就算数;同时,正式明确各分管领导自己做好自己分管的事,正常工作不用向他请示汇报,分管领导定了就行。

一部城投的史诗

二是他看问题很准,我这个老城投自叹不如。他说城投目前遇到了三大发展瓶颈,第一个是融资瓶颈,融资渠道太少,资产规模偏小,要做大资产,学会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第二个是体制瓶颈,机制不活,办法不多,要加大改革力度,强化科学管理;第三个是人才瓶颈,中层断档,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严重缺乏,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幅提高聘用人员的待遇。

一部城投的史诗

三是他强调城投要有中心意识,要主动抢抓项目,尤其是大项目,城投绝对不能边缘化。这个提法,我倒是第一次听说,原来我以为只要把组织上交给的项目任务按要求完成就已经很好了,自我加压争项目又何苦呢?

一部城投的史诗

虽然自己平时忙于亚行项目和工地上的事情,加之天生就害怕去领导办公室请示汇报,但从每次班子会的工作通报来看,他还真不是说完了就了事,一直在坚持这么干。公司融资的方式越来越多了,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货款,城投债,专项债,中期票据,建设基金……五花八门,每年融资额都在五十亿元以上;公司资产规模越做越大了,总资产接近五百亿了,跨进了全国百强城投;公司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了,新组建了文旅公司、吉泰公司、高铁投资公司、佳苑物业公司等一批子公司,已经有点集团化的味道了;人才引进的力度也加大了,他刚来公司时只有几十号人,现在有几百人了,他甚至一次性招进了二十多名985的本科生(大多是研究生)和211的研究生;聘用人员的工资待遇更是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高的已经达到年收入十二万了。

一部城投的史诗

2016年12月,他带着我们几十号员工一头扎进荒山野岭的高铁新区,我从此与他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近距离接触。因为他平时在工地食堂饭后也会经常与大家聊聊天,我也就越来越意识到他平日里应该是读了蛮多的书,很多观点和看法让人耳目一新,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一部城投的史诗

虽说我在城投呆了近二十年,但论项目管理和项目运作,肖鑫真可以算是我的师傅。三年下来,我确实学到了不少新东西:全过程造价咨询,全过程技术咨询,项目督查制度,品牌入库招标管理,“五指峰”项目“四位一体”模式,甚而党建联合体,支部建在项目上。

一部城投的史诗

我们也坦诚地聊起过他为什么要向市委市政府争取高铁新区这个项目。他说主要是着眼于城投的长远发展,城投要避免边缘化就要有自己的主阵地,就必须参与市里的龙头项目。这跟他个人真没有什么关系,他自己这么大的年纪了,仕途上已经没有什么奔头了,唯一的想法就是在高铁新区为城投打下点基础。

一部城投的史诗

今天,2019年12月15日,是吉安高铁新区正式启动三周年的日子。三年过去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吉州区、庐陵新区及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铁新区建设顺利推进。迄今,已完成征地一万四千多亩,完成拆迁五十多万平方,开工建设各类项目二十多个,累计完成投资一百多亿元,已支付资金九十多亿元。再过几天,高铁就要正式通车了,我们投资建设的站前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道路、地下综合管廊等配套项目也将相应地投入使用。

高铁新区是一次难得的新机遇,是城投新的启航宝地。今天的城投,正藉此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攀上又一个新高峰。

一部城投的史诗

作者介绍:李芝桂,江西莲花人。在《散文百家》《散文选刊》《创作评谭》《海外文摘》等刊物发表散文百余篇。文章曾用作中考试题和入选《中华活页文选》《散文百家十年精选》及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等。著有散文集《行走微生活》《走丢了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