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中國人嗑瓜子這種問題為什麼重要

問:我想問黃章晉老師一個問題,這本書翻開第一頁寫著「為人生提供領跑世界的力量」。然後這本書打開目錄我看到,《湖南人為什麼最愛嚼檳榔》,《中國人為什麼熱愛磕瓜子》,我想請問,想要知道湖南人為什麼最愛嚼檳榔的讀者,為什麼會領跑世界?謝謝。

每當一個重要的新技術,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出現時,人們的態度幾乎是按照年齡劃分的。比如,我們對待轉基因,我們對移動互聯網,我們對新一輩明星,彼此對立的陣營,最明顯的劃分標準,就是年齡。

講它不好的,反對它的,都是三十多歲往上的人。你會看到剛二十的人嘆息說,今天人們只忙著低頭看手機,卻不肯抬頭仰望星空嗎?你會看到不到二十歲的人說,現在的人完蛋了,居然會喜歡TFboys這麼幼稚的組合嗎?不會。

有個叫道格拉斯·亞當斯的英國作家曾這樣的總結:

任何在你出生時已經有的技術都是世界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在你15-35歲之間發明的技術都是新穎的革命性產物;

任何在你35歲以後發明的技術都是違反自然秩序的玩意兒。

當然,這個35歲,你也可以換成25歲、30歲,甚至20歲,大致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人成年變成社會人之後,它的看法會穩定下來,對新東西會有本能的牴觸和懷疑。

人為什麼成年後,會變得保守,拒絕接受新東西?

照我的理解,它有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我們大腦的運行,天生就是節能的。

有人說,今天的世界,是信息過載的世界,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事實上,我們任何時候都是信息過載的,因為我們感官能接受的信息,是根本處理不過來的,只不過本著節能原則,我們會把熟悉的信息自動過濾掉。

我們今天覺得信息過載,是陌生信息太多,大腦的運算任務重,而我們習慣了大腦運行的節能狀態,這會造成很大心理壓力和精神不適。

對熟悉信息的過濾,發生在很早,甚至我們都注意不到的年齡。比如說,我的孩子四五個月大時,會對地板上一個小黑點,一個小碎屑,好奇很長一段時間,他發現開關和電燈的關係後,會不斷地試。很快他就自動濾掉這些信息,不因此佔用注意力了。

所以,當你的腦子裡已經被劉歡叔叔、那英阿姨,周杰倫哥哥佔滿時,你是沒法再留空位給TFboys和其他更年輕的人了,畢竟一個人大腦裡留給這一塊的認知資源只有那麼多。所以,你會本能地排斥他們。

一旦過了一個學習和認知欲最強烈的巔峰,我們就不太容易接受新東西了。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我們年紀越大,就越少關心為什麼。沒辦法,節能或者說偷懶是天生的,無論是大腦還是我們的身體,多數情況下,我們是能不用就不用的。

其次,成年後,人的學習和認知任務會有重大聚焦和轉移。

成年後,你的任務是職業人、社會人,你在自己的職業上、社會身份上,都面臨著永續的學習和競爭壓力,而且這種任務和目標,不但是複雜的多線程任務,而且還是很難建立有序化的經驗和認知的。

比如,婚戀和家庭這種複雜任務,比如個人職場上的終身發展,它比學習一門功課、一種標準明晰的技能,難度要大無數倍,以至於,如果你把每個人一開始內心的期待和願望作為評判標準,絕大多數人都是難堪如意或者乾脆就是徹底失敗的。

人到了25歲或35歲之類的某個年紀之後,我們居然面臨著如此之重的壓力和任務,自然的,我們就會自動採取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對本能地採取牴觸的策略,來對待和處理新東西。

當然,人們一般不會明確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消極態度,其實是為了節能,是為了懶得動腦,反而會形成一套認知上的自我保護邏輯,找到一個合理化甚至神聖化的理由

比如,移動互聯網讓知識更新速度快了百十倍,但動搖了我的話語權,那我就認為它是淺薄的,TFboys替代了我的劉歡、周杰倫,我就認為這個世界墮落了,轉基因理解起來太費腦子,我就認為這裡邊有陰謀

最後,一個可信賴的社會人,他的觀點是必須穩定的。

這個怎麼講呢?一個一二十歲的小孩,今天喜歡鹿晗,明天喜歡吳亦凡,今天支持這個,明天支持那個,大家不覺得奇怪。但是,一個三十歲的人,如果每次和你見面,你都會在一些基礎問題上發生顛覆性變化,那這個人就是不可信賴的。

比如,上次咱們一起去砸平和堂,你說恨不得要核平小日本,但你去了一次日本,回來就說日本千般好,下回你去趟臺灣怎麼辦?上週喝酒你還說轉基因會讓中國人喪失生育能力,昨晚你看了大象公會一篇文章就開始說它是個好東西,你能靠點譜嗎?

我們成為社會人,就是一個找到自身社會定位,並建立與之匹配的社會資源和社會關係的過程,它反過來會要求我們,你要和周圍的人一樣,對信息的過濾篩選標準和學習標準是一樣的。

所謂可信賴的人,首先必須穩定、可預期的,就是昨天我們熟悉的你,和明天的你是一樣的。

繞這麼大一圈,其實說的是這樣一件事,絕大多數人,在成年後,因為各種原因,對世界不再有好奇心,尤其不願刷新自己的認知。另外,它和你是否喜歡讀書之類關係不大,甚至可以說沒有任何關係

然而,有少數人,成年後會像年輕時一樣,依然保持著而不是關閉自己的好奇心,他們的運行方式,在大腦上是不那麼節能的。甚至,有些人是以大腦和身體都不節能的方式運營,他們總是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

這樣的人,從我的經驗看,毫無疑問是具有強大創造力和生命力的,無論他的職業、年齡、身份、性別為何,不以節能方式運轉的人,是為人類文明擴展貢獻更多的人

,稱他們是領跑世界,我覺得不算為過。

我的經驗裡,最符合這個特徵的,就是創投圈的人,他們真是普遍處於唯恐自己的認知沒有及時刷新,唯恐自己的大腦和身體處於節能、偷懶的狀態,所以,這些人多半也在常人看來不太對頭。

而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嗑瓜子、湖南人為什麼喜歡吃檳榔這種不著調的問題——這些問題,絕大多數人年輕時都閃現過疑問,只是,無法獲得答案,為了節約認知,就從此關閉了對這類信息的好奇。

成年人對這類問題的好奇,在我看來,是認知上依然保持著年輕時的狀態,沒有體現出那種強烈的節能特徵,說明這個人與外部世界,是一種積極和主動的心態,他是那種有創造力的類型。

最後,剛才同事有提醒我,這本新書扉頁上,為人生提供領跑世界的力量這句特別自信的話,不是我們的廣告語,是磨鐵圖書下屬的黑天鵝圖書的slogan。

【本文根據2019年1月13日大象公會新書《一個觀點,不一定對》線下發佈會問答整理】

052|中国人嗑瓜子这种问题为什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