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瀾|青島濟南入列國內城市前20強,中心城市競爭呈“背靠背”態勢

4月3日,鄭州官方公佈2019年GDP數據,總量為11589億,排名全國第15位。

鄭州是國內最晚公佈成績的大城市,鄭州數據公佈之後,我國去年前20大城市座次就此確定,與去年比發生了很多變化,前十強是:上海(38155.32億元)、北京(35371.3億元)、深圳(26927億元)、廣州(23828.6億元)、重慶(23605.77億元)、蘇州(19300億元)、成都(17012.65億元)、武漢(16223.21億元)、杭州(15373億元),以及天津(14104.28億元)。

第十到二十的城市:南京(14030.15億)、寧波(11985.12億)、無錫(11852.32億)、青島(11741.31億)、鄭州(11589.7億)、長沙(11574.22億)、佛山(10751.02億)、泉州(9946.66億)、東莞(9482.5億)、濟南(9443.5億)。

除了4個直轄市,國內前20名城市裡邊,廣東有深圳、廣東、佛山、東莞4個城市;江蘇有蘇州、南京、無錫3個城市;山東、浙江分別有兩個城市入圍。 在山東,青島和濟南入列全國城市前20強。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變化,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

2018年1月,國務院批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同意設立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確定了“三核引領、多點突破、融合互動”的佈局。兩年以來,“三核引領”初見成效,其中省會濟南的經濟發展提速,濟南從2017年GDP7285億元排名全國城市第23名,躍升到第20名。2019年濟南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數據為944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0%,高於全省2019年5.5%的GDP增長率。

另一個變化是城區人口的變化。根據住建部去年公佈的《2018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有29個城市城區人口超過300萬,15城超過500萬,6城超過1000萬。青島2018年城區人口達到了512.70萬人,成為山東首個特大城市。

城區人口是GDP之外,衡量城市中心度的重要指標。我國城區概念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即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城區是人口、機構、經濟、文化、高度集中的區域,與“郊區”相對,事關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很受各地重視。

山東“三核引領”中,值得注意的是煙臺。煙臺2017年底GDP排名全國第20名,但2019年排名到25名,說明國內城市競爭相當激烈。

從國內看,去年西安的城區人口規模達到了586.61 萬人,成功晉級特大城市行列。2017年3月1日,西安市實施“史上最寬鬆”的戶籍准入新政,大幅簡化落戶流程,2018年底,西安新落戶人口超過100萬。但到2019年,西安的經濟增速放緩,常住人口增長也有所放緩。根據西安2019年統計公報,當年的常住人口比上年末淨增19.98萬人。

前幾天,瀋陽推出了“零門檻”落戶政策,所謂“來了就是瀋陽人”。國內許多縣域也推出了一個賽一個的“回原籍”政策。但記者觀察分析,一個城市一個區域能不能大量吸引外來人口,能不能做大做強,歸根結底是看經濟發展。只有經濟發展,才能保障就業,才能保障最基本的生存發展需求。

觀察中國前20大城市座次,青島和濟南入列全國城市前20強,但也面臨“背靠背”的競爭局面,國內城市如今是你追我趕。

“緊咬”青島的城市是鄭州,鄭州排在青島之後,和青島GDP僅差151.61億元;“緊咬”濟南的城市是合肥,2019年合肥GDP是9409.4億元,和濟南9443.4億元相比,只差34億元。

觀察鄭州和合肥的晉級之路,就會發現產業項目的重要性。2008年,京東方在合肥落地,合肥發展進入快車道。京東方的龍頭效應,直接帶動了相關產業集聚。顯示器需要芯片驅動,合肥又花大力氣引進投資128億元的集成電路龍頭企業——晶合晶圓製造,實現了“從沙子到整機”的整體佈局,在合肥打造了一個世界級的芯屏產業集群。2011年,合肥家電產業產值一舉突破千億元,成為該市第一個千億產業。合肥連續超越青島、順德,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到2017年,合肥家電“四大件”產量達到7000萬臺套,市場份額連續8年居全國之首。

2011年,鄭州引入富士康,是城市發展的轉折點。隨後華為、中興、OPPO、魅族等廠商紛紛落戶鄭州,形成產業集群。鄭州高新技術產業大幅增長,電子信息產業成為鄭州的主導產業之一。得益於此,2018年,鄭州市外貿出口額和進口額均佔全省總額的70%以上,居中部六省省會城市的第一位。

令人鼓舞的是,山東聚焦“三核引領”,大項目落地政策不斷強化。3月26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5年)》,方案指出建設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全面建立“標準地”招商模式,精準招引一批世界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引擎性項目,聚力打造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特色彰顯的優勢產業集群集聚高地。2020年,濟南、青島、煙臺3市至少各新落地1個世界500強企業、2個引擎性項目;到2022年,每個產業集聚區至少新落地1個世界500強企業、1個行業領軍企業、一批引擎性重大項目;到2025年,落地世界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項目200個以上,培育形成若干個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園區產業規模接近1萬億元。

新動能項目不斷落地,山東智造開始發力。海爾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快速發展。海爾COSMOPIat大大促進了傳統制造的改造升級,比如建陶、房車、汽車自動駕駛感知領域等,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產生巨大影響。3月31日,濰柴集團20000臺(套)產能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工廠在濰坊正式投產,成功建立起“雙極板-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發動機-整車”的完整產業鏈,推動我國燃料電池自主技術和產業發展邁向世界一流水平。

聚焦新舊動能轉換,做強做大“三核”,需要特別注意發揮民營的重要作用。民營企業具有“船小好掉頭”、機制靈活的優點,許多科研成果轉換都喜歡找民營企業。

目前,山東省民營經濟佔市場主體的90%以上,貢獻了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投資和70%以上的稅收,但仍存在結構偏重、科研創新能力欠缺、科研成果轉化不足的問題。

山東民企的整體競爭力也有待提高。去年山東共有61家企業上榜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相比去年減少了12家;其中魏橋創業集團跌出前十名,僅位列第14位。

好消息是,山東這幾年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力度有增無減。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山東省出臺了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十條意見,還研究出臺了減輕民營企業稅費負擔的35條意見。僅僅 2018年,整個民營企業減稅降負、降低成本700億元。從2019年起,山東省對牽頭實施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的民營企業,給予1000萬以上的經費支持。山東還從改善營商環境、支持創新發展等方面制定措施,幫助民營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青島和濟南入列全國城市前20強,但山東城市的發展還是以中小城市為主,做大做強城市平臺的任務依然艱鉅。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學澤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