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無為“思想

從俢身的角度上講,無為”思想指得是:說話、辦事、做人千萬不要總是自以為正確和無所不能,不要任性指瑕造隙及引發事端,不要輕諾浮躁和貪大舍小,不要偏執一端及妄下結論,不要興風跟風及惹是生非……。

綜合《道德經》全篇,其“無為”思想有如下特點:一是“無私無慾”,實施方法為“去甚、去奢、去泰”,即戒除淫樂,戒除奢靡,戒除驕橫;二是“虛心弱志”或“虛心平志”,即“少私寡慾,見素抱樸”。形容處事為人謙虛而無私,小心翼翼的克服困難、處理問題,做事公正而不偏頗;三是不妄為、不強為,即“莫之命而桓自然”,“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一切一切皆遵循適可而止的自然大道,抵制或消除機偽巧詐的心智。“無為”思想的動態過程,也即三層境界:其一是不爭,其二是謙讓,其三是守柔。“不爭”,是修身養性第一要務……夫唯不爭,故無尤;“謙讓”,即謙虛退讓,指海納百川一般能忍能容,含蓄內斂……“為天下谷,其德乃足”;“守柔”,是為了“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唯有至柔的力量才能滲入沒有空隙的事物,也即以退為進、以弱勝強、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的“無為”本義。

《道德經》的“無為“思想

從政治的角度上講,“無為”思想指得是:執政者應“以百姓之心為心”的態度治國理民,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方可實現大為大治大成大順,也即無為而治。“無為而治”首先是遵循天道,不要做違背自然的事情,如:老子通過“希言自然”告誡執政者,向國民發號施令和宣傳化導,要簡明(“希言”),就像天地對暴雨狂風的需求一樣,須適時適量,使民性安寧清靜, “少私寡慾”,也是遵循天道,也是追求“無為”,因為“我好靜而民自正”; “不尚賢,使民不爭”。執政者應避免因某種特定價值觀的推崇,而引起大家爭競,導致人們心理不平衡、社會系統不穩定;“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執政者應當提前控制因“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大量高科技犯罪造成的社會混亂;“不見可欲,(“見”應解讀為顯耀)使民不亂”。執政者應以身作則,因為“我無慾而民自樸”。不推崇、不接觸足以誘發欲物的事物,禁止“顯擺可欲”,如“曬房、曬車、曬工資等,使百姓的心思不被擾亂。以上即老子“無為”之治的思想要義,是通過“無為”來實現“無不為”的垂要政治手段。

感悟:

“無為”不等於不作為。“無為”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境界。在“無為”的狀態下,雖已看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但是並沒有消極地“出世”。相反,我們會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入世”,去享受這世界的一花一草,一枝一葉,享受生活帶給我們的酸甜苦辣,享受我們遇到的一切坎坷挫折。

“無為”不等於沒有作為。有些人一輩子虛度時間,渾渾噩噩,到頭來沒有為世間留下一丁點有價值的東西。碌碌無為並不是“無為”。特別是我們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切不可錯誤地以“無為”自居,去做一個佛系青年。相反,我們要敢於擔當作為,以滿腔的熱血投身到激盪變革的時代中,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做出自己的貢獻。

“無為”不等於胡作非為。這是一種大智慧,強調的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指的是積極有價值,有正能量的事情要去做;“有所不為”指的是危害別人,不利於社會發展的事情就不要做。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就需要我們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嚴格約束自身,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