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的悲剧与悲剧艺术,我们能从北宋的灭亡中看到什么


清明上河图中的悲剧与悲剧艺术,我们能从北宋的灭亡中看到什么

注定的悲剧

从书封“北宋国运,一卷写尽”,以及第六卷的主题 “醒世大结局”来看,就知道第六部的结局注定以悲剧收场。因为历史上北宋的悲剧事实已经板上钉钉,不可扭转,置身其中的凡人自然也就在劫难逃,尤其是正义之士,忠孝之臣更是首当其冲。想到这便不由替冶文彪老师笔下的“汴京五绝”以及那些心存善念的人儿捏一把冷汗。

尽管悲剧艺术广泛应用于文学、绘画、音乐、影视等诸多领域,屡见不鲜。但每次看到悲剧性作品时,我们还是会不由心头一震,那种或悲悯、或激愤、或哀伤、或叹惋的种种情绪依然不会减少半分。这就是悲剧艺术动人心魄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唤醒人们、感召人们发现人性中的真善美、追求人类社会中的崇高理想,同时也使人意识到人类肉体之躯的渺小、脆弱以及意志、信念的强大、永恒。我国戏剧作家田汉曾提出“我们的时代需要喜剧,也需要悲剧

”。悲剧和悲剧艺术已然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通过前五卷的蓄势和铺垫,第六卷将北宋历史的悲剧性和人物的悲剧性推向了高潮。如果说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座华美的钟表,那么冶文彪笔下的《清明上河图密码》便是这华美表象下的复杂机械结构。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个零部件,他们可能是指针、是齿轮、是螺丝钉……即便再渺小的人物都是巨大系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交织、联动、运转,共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清明上河图中的悲剧与悲剧艺术,我们能从北宋的灭亡中看到什么


悲剧的根源

“五绝”齐聚,将所有迷案的线索汇聚到一起,终于掀开迷局大幕,只是这费尽心思,历经百般周折得到的真相让人难以接受。一切的乱象不过是宋徽宗一盘自鸣得意的“棋局”罢了。好一个“梅花天衍”局,视万千生命为儿戏,视无辜百姓为玩偶。外敌早已对大宋疆土虎视眈眈,然而内朝却还沉浸在盛世安乐的假象中,以制造各种荒唐可笑的政治运动为傲。这样的国家又怎能不亡?!

说“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一点都不假,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唯独治理朝政一窍不通,在位时重用蔡京、童贯、王黼等奸臣,一步一步让北宋走上灭亡的道路。史官在编写《宋史》时感慨: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还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现在来看“大宋自开国之初,兴科举,惜文士,不限田制,劝农垦荒,拆除坊墙,不扰工商,文教人才之盛,农田水利之广,财货之富,便是盛唐也远远不及……

”真是可笑至极。繁盛不到百年,便出现冗官、冗兵、党派相争等问题。然而宋徽宗只爱听信好言好语,于是朝廷向下无不争相媚上,无不贪财求利。

金兵大举进攻汴京时,寻常百姓尚且能誓死抵抗,一国之君却弃国而逃。曾经耀武扬威的官宦大臣各个不知去向,只留下忠义之士在沙场上续写悲剧。追随兄长赵不尤一起查案的墨儿战死城头,善良忠厚的丁豆娘、何塞娘等普通百姓也挺身而出,舍身护国。只可惜他们一心保护的国是被奸佞糟践的千疮百孔的国,他们誓死营救的君也是昏庸无能,苟且偷生的君。悲剧如期而至……

清明上河图中的悲剧与悲剧艺术,我们能从北宋的灭亡中看到什么


悲剧的价值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理解为爱国之情、善良之心、正义之行等等。对于个体而言,由于外在条件诸如历史因素、人为因素的阻挠,自己的价值目的不能实现,于是他们以自身的失败或毁灭自身的方式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就形成了悲剧艺术。悲剧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让人化悲痛为力量,唤起人们积极向上的勇气和顽强抗争的信心,继续去追求正义的、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

尽管我们可以预知故事结局是个悲剧,很多人都会失去生命,那为什么作者还要不惜笔墨去写?读者还要乐此不疲地去读呢?我想这就是历史和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了:旧的历史不去不复返,但新的历史还在谱写和继续;我们无力扭转历史也无法挽回那些逝去的生命,但我们能在故事过程与故事结果形成的强烈反差中动容、警醒、思考、决策、行动……从而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清明上河图中的悲剧与悲剧艺术,我们能从北宋的灭亡中看到什么


相由心生

很钦佩作者冶文彪能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呈现历史、描写人物。除了“汴京五绝”作为故事的引线人之外,其余800多位人物没有明确的主次之分,每个人都是特定视角下的主角,每个人都有一段立体鲜活的人生,他们或悲或苦,或喜或忧,共同构成了一幅悲剧前夜的众生相。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加评论的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冶文彪的笔下,众生平等,没有谁对谁错,他们都有可怜、可爱、可恨之处,用不着作者评判,故事中的人物自有选择。

一直对第三卷的结尾印象深刻,“化灰案”“空仓案”等谜团侦破后,蒋冲以 “从此人世间,赤脚踏草鞋”的洒脱淡出俗世纷争。遭遇亲友背叛、深陷俗世困局的“斗绝”梁兴也曾对这种超脱红尘的境界充满向往。然而最终他选择一笑泯恩仇,在认清“人心之弱、之狭、之私”的同时也肯定了“人心之强、之宽、之宏”。即便人心险恶,他也要选择去做那个心存善意、伸张正义的人。

记得作家冯骥才当年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被记者问及为什么这么多年能顶着各种压力坚持做中国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老先生诚恳的回答:“我也没办法,我必须忧患,我必须爱这个民族啊”。这句话让我感触特别深。

邓小平曾调侃:“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纵观中国历史,正是因为有无数个高的人高举国家和民族的大旗,坚守正义,顽强抗争,才有了中国今天的样子

。我想这就是那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怀吧。

用《清明上河图密码》第五卷中“相绝”陆青的一句话结束此文:

这人间,无数心事无数人,一桩心事便是一个结,这些结并非绳结,解开便能了。每个结都如野草藤蔓,能生能长,能扩能延,只会愈演愈繁,无有底止。即便世上只剩两个人,也休想宁歇。这便是人世之结,解无可解。差别只在,或苦中翻苦,或乐在其中。

清明上河图中的悲剧与悲剧艺术,我们能从北宋的灭亡中看到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