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企業應從“中概股被做空”中學到什麼

互聯網企業應從“中概股被做空”中學到什麼

遠山/文這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中概股的“黑色一週”。繼瑞幸被渾水瞄準扣動扳機後,渾水又發佈了做空愛奇藝的報告,稱愛奇藝虛增2019年的收入約人民幣80-130億元,佔財報營收的27%—44%,同時該公司還虛增了約42%-60%的用戶數量。渾水還指出,愛奇藝誇大了公司開支以及購買內容、其他資產和收購的價格,以消耗掉虛假現金以掩蓋其審計師和投資者的欺詐行為。對此,愛奇藝堅決否認第三方機構做空的所有質疑。

愛奇藝的“闢謠”聲明言猶在耳,另一家中概股卻自曝家醜。在線教育平臺好未來表示,根據公司的常規內部審核,公司懷疑有問題的員工與外部供應商合謀,偽造合同等文件,錯誤誇大“輕量級(Light Class)”的銷售數據。在截至2020年2月29日結束的2020財年中,“Light Class”銷售佔公司2020財年總收入的3%到4%。好未來的市值暴跌,蒸發超過400億。

從瑞幸到愛奇藝,再到好未來,無一例外都是互聯網企業,並且分別佔據了“互聯網咖啡”、視頻平臺、在線教育三大風口。瑞幸更是號稱咖啡界唯一能與星巴克抗衡的中國互聯網創新樣本,所謂運用互聯網運營模式對傳統經營的星巴克“降維打擊”,並且在創建短短兩三年內就登錄美國,一時間風光無限。

然而,當我們真正探究瑞幸、愛奇藝、好未來等在美上市互聯網中概股,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短時間內獲得風投的全力支持,從而大“撒幣”搶佔市場份額。高額補貼、不計成本的營銷和廣告,急劇膨脹的人員等規模,幾乎成為這幾家互聯網企業乃至行業的不變發展邏輯。

然而,慷慨的風投不是雷鋒,最終尋求的是快速變現。因此,中國互聯網企業這幾年的上市時間表一再被縮短,而在路演過程中,給到國內外投資者的無非是其背靠萬億規模藍海市場,以及其炫目的用戶數量,而鉅額虧損則被忽略不計。

最終,一個又一個互聯網中概股誕生,然後本質上都屬於“流血上市”。中國互聯網創業者在納斯達克敲鐘的那一刻,或許只得意於美國資本市場的寬容與開放,不像國內A股市場的審核門檻那麼高。

可惜,這些互聯網創業者忘記了,美國資本市場在“寬進”的同時還有“嚴管”。無論是做空機制的成熟,還是法律層面對於上市公司造假的公益投訴、懲罰性賠償等重手,都會讓習慣了打擦邊球的某些企業承受沉重的代價。

更值得反思的是,互聯網領域近年來所鼓吹的“燒錢式創新”,究竟是一種獨特的發展邏輯,還是資本為了套現牟利所營造的“偽真理”?用補貼吸引的用戶價值幾何?日益高昂的流量購買成本又能換回多少轉化率?一堆80後、90後創始人是否真能勝任數千人乃至數萬人規模企業的精細化管理?這些互聯網企業交給用戶的除了短期的低價商品或服務外,還能提供什麼樣的增值空間?

如果沒有為用戶和市場帶來實質性的新價值,互聯網的“燒錢式創新”就如同空中樓閣,只會沿著融資—補貼—上市套現的單一路徑前行,為了做好市值管理和後續融資,還可能陷入不惜造假的黑色生存模式中。可以說,渾水對瑞幸、愛奇藝的做空指控,好未來的自曝家醜,無論目前證實與否,其股價都出現暴跌,不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市場對於互聯網中概股的“燒錢式創新”存在深刻的不信任感?

國內互聯網企業應從“中概股被做空”中學到什麼?如果沒有真正的商業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靠錢砸出來的未來就不是可依賴的未來。不僅是國內互聯網企業,近來美國WeWorK上市受阻,甚至與金主軟銀打起了官司,也證明燒錢的共享經濟創新更像是偽創新。也因此,國內互聯網企業必須迴歸市場本質,在如何做好投入產出比、加快實現盈虧平衡、做實用戶留存與活躍度等核心競爭力與成長性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否則,拋棄這些企業的就不僅僅是資本市場了。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專題:中概股上演“連環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