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內在自卑,那麼就算是上網課,孩子都不敢打開攝像頭!

因為停課不停學,釘釘等平臺火的一塌糊塗,但是,但是網課之下。也暴露出很多的問題與現象。

比如,這個

如果內在自卑,那麼就算是上網課,孩子都不敢打開攝像頭!

現象1

還有這個

如果內在自卑,那麼就算是上網課,孩子都不敢打開攝像頭!

現象2

因為,在上網課的時候,可以真實地看到自己與同學所處環境的差異,所以,不自覺地對比之後,會產生“我不如別人”或者“自我優越”的心理暗示。

小小的攝像頭,麥克風,能夠真實地看到“貧窮與富有”,能夠聽到聲音的“現實與嘈雜”。

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卑微與不足”……

而這一切都是源於:他們對於現實的“不滿”,更源於骨子裡的“自卑”。

如果內在自卑,那麼就算是上網課,孩子都不敢打開攝像頭!

孩子的自卑與超越

於是,我想到了,已經讀了2遍卻還只是半知半解的《自卑與超越》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暢銷書。

雖然,理論性有點強,但是在不斷的反思之後,一定有所收穫。


五歲前,請更愛你的孩子

即使是小小的嬰兒,也會努力去判斷自己所擁有的力量以及所處生活中的地位。

五歲前,兒童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為模式

能夠開始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應對問題和任務。他們已經知道自己能對世界和自身期待些什麼。從此以後,世界在他的眼裡就被放進了一個固定的統覺框架中。

如果內在自卑,那麼就算是上網課,孩子都不敢打開攝像頭!

五歲前,兒童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為模式

即使他們慢慢成長,不斷融入不同的環境之中,慢慢通過自己的方式接受、瞭解這個世界,而這一切解讀,往往離不開兒童時期形成的對生命意義的原初理解。

當然,對於不同的個體來說,每個人對於經歷的解讀都常都不同,結果也就不一樣。

然而,同樣遇到一件不愉快或者“不如意”的事情,那麼,每個孩子大致都會有三種心裡映射。

第一種——我必須努力改變這樣的狀態;

第二種——生命太不公平了,為什麼幸運的人不是我?(源於“溺愛”)

第三種——因為我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所以,做什麼都應該被原諒(源於“忽視”)

溺愛、忽視

都能夠導致對於生命的意義做出錯誤的解讀

如果內在自卑,那麼就算是上網課,孩子都不敢打開攝像頭!

蜜罐里長大的孩子

蜜罐里長大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意願就是“金科定律”,一定要得到滿足,並且他們認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

被忽視的孩子,則無從得知愛與合作為何物。

如果內在自卑,那麼就算是上網課,孩子都不敢打開攝像頭!

所以,請記得:

決定人生的不是經驗,而是我們自身賦予經驗的意義。生命的意義不為環境所決定。

應該通過賦予環境的含義,來決定自己的人生。

自卑感本身並非異常,但是,那可能是處境得以改善的動力之源。

那麼,五歲以前更愛你的孩子,如果已經錯失,那麼就趁現在。

所以,對於生活,每個孩子都有資格有所對比,有所不滿,但是,他們的內心裡永遠有一盞燈。時刻自己點亮,並指引他們朝向更好的方向。

無論你多忙,無論你有多少個孩子,都願你:

理解,而不忽視

尊重,而不溺愛


“兒子,我祝你不幸且痛苦。”

源自一位名叫約翰 • 羅伯茨先生在兒子畢業典禮上,端上的一碗“毒雞湯”

如果內在自卑,那麼就算是上網課,孩子都不敢打開攝像頭!

兒子,我祝你不幸且痛苦

他說:

願你們偶爾運氣不佳,這樣才會意識到機遇在人生中的地位

願你們偶爾被人忽視,這樣才能學會傾聽

如果你並非足夠完美,那你不應該只做你自己,而是應該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人們常說「做你自己」,是因為他們希望你不要屈服於他人的意願隨波逐流

如果內在自卑,那麼就算是上網課,孩子都不敢打開攝像頭!

約翰 • 羅伯茨

願你成為正直之人

願你成就真實自我

願你勇敢無懼,堅強可靠

願你腳步永遠輕盈


寫在最後

最後,用阿德勒的兩句話,結束今天的推送。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變得重要、有價值,但是,要記得:對於他人有意義的,才能算是意義。

願你,偶爾自卑

但是,始終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