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相信今天原本對臨宇山人南宋哥窯盤子滿懷希望的廣大朋友們,也都和我一樣,經歷了今天中午11點零三分的“黑色三分鐘”。這件佳士得花費心機,財力、物力,不遺餘力主推的重要標的,竟然會以誰也未曾預料的流拍畫上省略號。讓人聯想到土耳其竟然擊落北極熊的大飛機,米國,大熊、老歐洲朋友的依次登臺表演,到土耳其態度從強硬到突然回軟的政治戲劇。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紐約佳士得2014年 哥窯葵花口盤,封面主打

此盤後為臨宇山人競得



  我也是醉了,十一年前,要知道,這一年,這件盤子曾經拍出一千萬RMB的神價!一千萬,按十年前的房價,十年後只估出五倍的價格,也不離譜呀!究竟哪裡出了問題?是碟子出了問題?不到代?有修補?國內收藏新貴們對宋磁的認同度不給力?仍然未曾走出經濟蕭條的陰影?還是背後另隱藏有撲朔迷離的故事?各種哥德巴赫猜想湧泉而出,但反觀該專場的其他標的,儘管也是緊緊貼著估價的最下限,總算也都拍出了。更戲劇的是,7500萬落槌的雍正墨彩宮碗,終結了用經濟不景氣和對宋瓷美學不認同來解釋哥窯碟子流標的假設。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大維德藏 哥窯魚耳爐


臨宇山人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在宣洩了情緒的大起大落和結果的不滿後,也該理性分析問題所在了。


  在上一期中,我已經提到了對同樣與汝、官、鈞、定被列為五大名窯的哥窯,一直沒有理想的拍賣戰績(當然,2004年以1000萬落槌的臨宇山人哥窯盤不算)。我提出了透過此現象,折射出對:1)傳世哥窯的研究不夠。2)如何確定宋哥窯的標準和關鍵鑑別特徵的不明確。3)對哥窯窯址與燒造時間的不定論,都是導致哥窯市場價位一直不高的重要原因。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臺北故宮藏 哥窯菊瓣盤



  考古調查和對傳世品研究的綜合解析,是對瓷器,特別是像宋瓷這類,四大窯系,大大小小一千多窯口,這一龐大家族,建立品級評價體系和收藏鑑賞的重要基礎。兩岸故宮的宋瓷收藏,最早可以追溯至宋徽宗,歷經靖康之難,蒙元南侵,明、清四朝近九百多年的庋集,是最有發言權、最具公眾信服力的權威官方機構。近二十年來,對汝窯、南宋官窯、定窯、鈞窯的窯址、燒製作品的考古勘研,結合清宮傳世舊藏的比較研究,通過地層學、器物學、材料、技藝、歷史文化背景的多元研究,已有長足的進步。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北京故宮藏 汝窯三足奩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北京故宮藏 汝窯碗


  以清涼寺、張公巷窯為代表的汝瓷系統、杭州老虎洞、郊壇下窯為代表的南宋官窯系統、定窯為代表的北方白瓷系統、元明禹州的官鈞系統都已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紀年體燒造歷史與作品分類、鑑賞體系,對這四大宋代名窯,均有較為官方的定論。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北京故宮藏 官窯弦紋大瓶


  因此,學者、藏家與古董商的利益鏈比較連續,沒有間斷,但凡品質上乘、傳承有序的作品,一般均能在拍賣中獲得成績。然而,與它們相比,哥窯的研究就顯得極為單薄。不僅窯址迄今仍未有定論,即便對清宮舊藏的傳世哥窯的器物學研究,也極為有限。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北京故宮藏 官窯洗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北京故宮藏 官鈞花盆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北京故宮藏 官鈞月白出戟尊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北京故宮藏 定窯孩兒枕


在這些問題,集中體現在兩大方向:


一:

  雖然杭州最有可能為傳世哥窯的燒造地,但迄今,沒有,或幾乎沒有在老虎洞窯址內,找到能夠在釉色、釉質、紋片上與傳世哥窯完全一一對應的材料。而已經找到的,在胎、釉、紋片特徵上與傳世哥窯一致的材料,都是在杭州、南京地區,窯址以外的地點。


  這也許暗示,哥窯紋片上色的最後一道工藝,是在老虎洞窯址以外的地方加工的,就如同清琺琅彩,磁胎由景德鎮燒製,釉上琺琅料在北京大內燒製。或者,在杭州,還有一處窯址。清代唐英在給雍正十三年編撰的“陶成紀事”中,曾寫到“一仿米色宋釉,系從景德鎮東二十里,地名湘湖有故宋窯址,覓得瓦礫、因仿其色澤、款式”。江西景德鎮是否在宋代有燒造與杭州官窯pk的貢窯呢?哥窯窯址的探查與田野考古,是解決哥窯究竟是否為宋代作品的重要途徑。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杭州地區 哥窯出戟尊殘片 JHM collection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大維德藏 哥窯渣鬥式尊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大維德藏 哥窯三足衝耳爐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大維德藏 哥窯葵花口碗


二:

  雖然兩岸故宮,上海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收藏有一批特徵彼此類似的“傳世哥窯”,但這些作品,在釉色、開片和胎骨上,還是呈現出一定程度的變化,而中、西、近、今學者們,對這些作品的觀察研究,也認為可以根據胎質、器型、釉和紋片風格,或按產地、或按時代、再細分為宋、南宋-元、元、13-14世紀群組。這一系統的群組該如何劃分?能夠上手傳世哥窯最密集的,也就是兩岸故宮的學者了。解決傳世哥窯的紀年體分代和測定胎骨的產地,是研究清宮舊藏哥窯的重要課題。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大維德藏 明哥窯花口碗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臺北故宮藏 哥窯八角杯


  稀缺性、藝術造詣、鑑賞等級、學術研究背景、傳承,都是影響一件瓷器身價的因素,最後歸結到一起,就是落槌子的一剎那。也許,哥窯在這些方面,特別是學術研究和藝術鑑賞上,我們還有功課要做。


  北京故宮在2016至2017年,會進行傳世哥窯的綜合研究,並會推出哥窯大展,也許,哥窯的春天會在明年來臨?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明 哥窯葵花口碟 formerly JHM collection


臨宇山人的哥窯盤子,你究竟怎麼了?

  臨宇山人哥窯碟,輸的並非標的本身,而是整個哥窯體系的研究薄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